第109章 香脂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石头和金山手里都有灯笼,可是见了于氏新提回来的灯笼却都抢着要,于氏居中调停,让两个一起玩儿,又向丈夫和幺女说:“我跟铺子里人说了是盘香,他们不只把灯笼给了我,还另给我一包盘香呢!”说着将手里的一个纸袋给他们看,正是装着盘香的。
“哎呦,这香也要十六个钱呢!”宁清吃了汤圆回来,见了娘得的香就说:“一袋里面四个盘香,每个四个钱。”
娘用手捏着,“是两个的。”
宁清就笑,“娘,盘香从来都是两个卷在一起的,用的时候再分开,所以是四个。”
娘便打开纸袋一看,果然两个盘香紧紧地卷在一起,“这可怎么打开呀,怕不弄碎了?”农家平日过日子极省的,从不花钱买香,夏日里驱蚊只是用蒿草,当然就不会用了。
宁清嫁到了刘家倒是见过,就说:“用手一转就分开了,很容易的。”又急着问:“这是谁猜出来的迷?”
娘就将刚刚的事情说了,“现在说开了也没什么,可当时就怎么也想不到,还是婉儿脑瓜儿好用。”
宁清也自谓脑瓜好用,于是和刘五郎又去看那迷,可半晌还是空手回来了,“容易的都让人猜走了,剩下的都是难的。”又推宁婉,“你再去猜一个,只得了一个灯笼,石头和金山给谁好。”
宁婉无奈只得上前又看那些迷题,见一个灯笼上用黄色写了两个相连的木字,就摘了灯笼上前对站在铺子里的马掌柜说:“这个是黄连木吧。”
“不错!”马掌柜点头笑道:“小姑娘好聪明呀!”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漂亮的小瓷盒,“这是用黄连木油做的香脂,比寻常的胭脂要好得多,每天坚持抹,就不会生皱纹的。”
宁婉接了,她虽然猜出来是黄连木,但却不知道竟然有黄连木油的香脂。再见这小瓷盒不过小半个巴掌大,上面两朵十分艳丽牡丹花,花瓣花蕊竟似真的一般,又在一旁题了“国色天香”四个字,很显然是贵重的东西,又十分合用,就笑着说:“谢谢马掌柜了。”
正要提着灯笼出去,就见胡敦儒从柜台后面走了过来,“婉妹,不想我做的迷竟让你猜到了。”
“三哥怎么在这里?”宁婉问了之后又马上想通了,马掌柜就算粗通文墨能写会算,但是自然想不出这些灯迷的,自然是请了人做的。而请的人又自然是镇上唯一的学堂里的人,胡敦儒学识上佳,被马掌柜请来帮忙再寻常不过。
果然胡敦儒就说:“我们几个同窗帮着做了几个灯迷,今天又相约看灯做诗,走累了就在铺子里歇歇。”转身又向马掌柜说:“她是我娘的干女儿,才搬到镇上住,只隔几个铺面。”
马掌柜就知道了,“你姓宁吧?你家可是买了原来林家的铺子?”
宁婉就笑着点头,“正是,以后都是邻居了,等过了节我爹会去拜访马掌柜。”
“好说,好说!”马掌柜点着头笑,“回去替我给你爹娘拜年,眼下我不得空儿出去。”
宁婉就笑着告辞了,“掌柜的忙着。”
出了铺子,胡敦儒也跟了过来,又带着一个年纪相仿的书生,“婉妹,这是杨益,我的同窗
好友,他家正是你家的邻居。”
宁婉已经知道自家的邻居一家姓杨,一家姓苏,苏家也是开铺子的,专卖农具,而杨家虽然住在街面上,却没有开铺子,听说家里在镇外有上千亩的良田,只为了送独养儿子到镇上读书才搬过来,杨益显然就是杨家那个读书的独子了。
在三家村,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相处好了,是比远些的亲戚都有用呢。且宁家初来乍到,自然要与邻居好好相处,家里过了灯节便要张罗着请客,那时定然要请左右邻居的。
因此宁婉便笑着福了一福,“杨小先生过年好!”又道:“我们初到镇上,总还要杨小先生帮衬。”
杨小先生却是个腼腆的,宁婉在灯下就看出他的脸腾地红了,赶紧还了一礼,半晌才小声说:“那是应该的。”
宁婉就不再与杨益说话,却向胡敦儒说:“明日我家要请亲戚邻居吃饭呢,到时候三哥也过来吧。”
胡敦儒点头,“那是自然的。”
宁婉与他说了几句就回去了,宁家人见她去了一遭果然提着一盏灯笼回来,石头和金山便都拍手叫好,宁梁和于氏笑容满面赞不绝口,就连宁清也只得酸酸地说:“早知道我们就先去马家了,猜迷得了灯笼就不必买了。”又急忙问:“送你什么东西了?”
宁婉拿出那个小瓷盒,“说是香脂,加了黄连木油的,时常抹了就能不生皱纹。”
“哎呀!”宁清见了一把抓到手中揭开盖子,见里面那雪白的油脂细腻无比,又有十分好闻的香气,轻轻地上面抹了一下,然后涂在手背上,眼见着那处的皮肤便润泽起来,就道:“这可是很贵的,一盒要一钱银子!我家大嫂买过一盒,还向我炫耀呢!我再三想了也没舍得买!”
宁婉打心眼里防着宁清,见她不经自己同意就抹了一下,只怕她接着就要开口讨要,赶紧一伸手拿了回来,“这个我要自己抹的,免得将来生了皱纹。”
宁清就说:“你才多大,生皱纹还早着呢。”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嘛!”宁婉将盒子收到袖子里,又说:“我劝你也买一盒,二姐又不是没有钱,攒太多了又有什么用?将来生了皱纹就是有再多的钱也抹不掉了。”
宁清也觉得有理,可是她又舍不得花钱,在心里天人交战了半晌,最后决定还是不买,以后每日早晚她总想法子到婉儿屋里蹭些香脂,后来宁婉给娘也买了一盒,她又去蹭娘的,这就是后话了。
离了马家铺子,三步两步就到了家,这时已经半夜时分,石头和金山困得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大人也觉得困倦,便都赶紧洗漱睡下。过去在三家村里,哪里有这些热闹,除了过年守岁,大家都是天亮了起来,天黑了就睡下,还不大适应呢。
第二日起来,宁梁和女婿去挑水。原来马驿镇不比三家村旁就有山溪,要到镇外的小河中挑水,走路来回就要小半个时辰。镇上的人家大都不自己挑水,而是买水,一个钱一桶,一担水两钱。宁梁初听水竟然要用钱买,怎么也不肯,这一次从三家村回来特别将扁担和水桶都带了来,一定要自己担水。
宁婉知道眼下是劝不得的,总要等到爹适应了明白过来才行,因此也不深说,与娘和二姐将各种吃食一样样地备出来,东西从猪肉到大白菜,每样都是从三家村带来的,倒也方便,一会儿只需到卖酒的铺子里搬回两坛就能开席了。
宁梁担了两回水回来,与于氏换了衣裳去各家请客。才要出门,胡敦儒到了,手里提着两坛酒,给宁梁和于氏行礼问好,又说:“我陪着叔婶请客人去吧。”
宁梁和于氏骨子里是老实胆怯的人,虽然做了两年生意比先前会办事多了,但许多事都是听幺女的,并没有什么主意,也不长于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今天请客多是很陌生的人,现在见胡敦儒过来帮忙十分开心,“我们本想带着婉儿的,只是她毕竟是女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倒不方便。胡小先生来帮忙正好。”至于刘五郎,虽然是男子,也情愿帮忙,但女婿总归是外人,宁家的事也不好让他事事出面。
三人说着话出门了,宁婉和宁清便煎炒烹炸起来,到了中午时分,酒席备好,客人们也陆续到了。
宁家在镇上要请的第一个自然是刘亲家,正经姻亲,接着就是与胡敦儒结亲的古家,也算是转折亲,另外又有已经结识的,里长、三老、许老先生、王木匠等人,最后还有左右邻居杨家苏家。
男客让到南屋,炕上用两张炕桌拼成一张大桌,早摆了几样酒果,有宁家自三家村带来的榛果、核桃、松子、南瓜子,也有虎台县飘香居里的点心酥饼,还有家里做的绿豆糕,黄米面炸糕,满满地摆了一桌子。宁家特别买了一块好茶饼,煮了热腾腾的茶水,倒在新买的盖碗里,香气和水气便在屋里飘着,让从寒冷的外面进来的人立即觉得暖和起来。
女客那边自是一样,只是席排在了西屋,因宁婉大了,这一次搬家她去了厢房,这里给了石头,只是他还跟着娘睡,暂时空着。
毕竟是新拾缀好的房屋,十分整齐,墙面、窗纸都雪白雪白的,上面贴着崭新的年画儿、窗花,家具都是从王木匠那里新做的,炕上铺着新苇席。许老夫人就赞了一声,“好整齐的屋子,收拾的时候用了不少的心思呢!”
于氏一向喜欢夸女儿的,就指着倒酒送菜的宁婉说:“我带着小儿子没空儿,这里都是她跟着她爹来弄的,就是今天的席面也是她和她姐姐两个烧的。”
宁婉就笑着说:“我们家从山村里搬过来,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菜饭也都简陋,大家随便用些。”
许老夫人就指着桌面上的菜肴笑,“这还算是简陋?又有山珍又有海味的,那我就不知道什么是上好的席面了!”
古太太也笑,“看这糖醋鲤鱼烧得多好!金红油亮,肚子上又没有开刀,想来是用秘法从嘴里将肚肠拿出去的,我只在虎台县酒楼里吃过。”
又有里长太太说:“这只鸡是怎么炖的,闻着味怪好的。”
宁婉就说:“汤里加了干荷叶,借了点清香。鸡肚里又放了红枣莲子糯米,既是菜,也可以当饭吃。”
女人在一处,就喜欢说些吃食,谁家饭菜好总是有面子的事,眼下见了宁家第一次请客的菜品,就知道这家人虽然从山村里搬过来的,但却不是寻常的乡下人,毕竟镇上的上等人家也未必能做出这样的席面来。
人齐了就开席,宁婉最后将几个炒菜从灶间端了菜摆上。镇上的新房子与三家村的不同,灶间不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屋子后面。这样的好处十分明显,首先不必一进门要从灶门穿过,堂屋里也不必烟熏火燎,且做饭和烧炕也都一样容易。唯有一点不便就是做了菜要穿过堂屋再进来,绕了半个屋子。
宁清和宁婉早分好了,宁清是成了亲的小媳妇,负责男客那边,事情虽然多了些,但又有刘五郎可以帮她,而宁婉便只管女客。
男客们多半喝酒说些读书生意之类的大事,而女客们就多是家长里短了,宁婉只听着大家说着话便顺着许老夫人的意思将自己夸得有如一朵花一般,而娘在一旁笑得嘴都合不上。
这也是常有的事了,宁婉早已经习惯了。
石头和金山手里都有灯笼,可是见了于氏新提回来的灯笼却都抢着要,于氏居中调停,让两个一起玩儿,又向丈夫和幺女说:“我跟铺子里人说了是盘香,他们不只把灯笼给了我,还另给我一包盘香呢!”说着将手里的一个纸袋给他们看,正是装着盘香的。
“哎呦,这香也要十六个钱呢!”宁清吃了汤圆回来,见了娘得的香就说:“一袋里面四个盘香,每个四个钱。”
娘用手捏着,“是两个的。”
宁清就笑,“娘,盘香从来都是两个卷在一起的,用的时候再分开,所以是四个。”
娘便打开纸袋一看,果然两个盘香紧紧地卷在一起,“这可怎么打开呀,怕不弄碎了?”农家平日过日子极省的,从不花钱买香,夏日里驱蚊只是用蒿草,当然就不会用了。
宁清嫁到了刘家倒是见过,就说:“用手一转就分开了,很容易的。”又急着问:“这是谁猜出来的迷?”
娘就将刚刚的事情说了,“现在说开了也没什么,可当时就怎么也想不到,还是婉儿脑瓜儿好用。”
宁清也自谓脑瓜好用,于是和刘五郎又去看那迷,可半晌还是空手回来了,“容易的都让人猜走了,剩下的都是难的。”又推宁婉,“你再去猜一个,只得了一个灯笼,石头和金山给谁好。”
宁婉无奈只得上前又看那些迷题,见一个灯笼上用黄色写了两个相连的木字,就摘了灯笼上前对站在铺子里的马掌柜说:“这个是黄连木吧。”
“不错!”马掌柜点头笑道:“小姑娘好聪明呀!”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漂亮的小瓷盒,“这是用黄连木油做的香脂,比寻常的胭脂要好得多,每天坚持抹,就不会生皱纹的。”
宁婉接了,她虽然猜出来是黄连木,但却不知道竟然有黄连木油的香脂。再见这小瓷盒不过小半个巴掌大,上面两朵十分艳丽牡丹花,花瓣花蕊竟似真的一般,又在一旁题了“国色天香”四个字,很显然是贵重的东西,又十分合用,就笑着说:“谢谢马掌柜了。”
正要提着灯笼出去,就见胡敦儒从柜台后面走了过来,“婉妹,不想我做的迷竟让你猜到了。”
“三哥怎么在这里?”宁婉问了之后又马上想通了,马掌柜就算粗通文墨能写会算,但是自然想不出这些灯迷的,自然是请了人做的。而请的人又自然是镇上唯一的学堂里的人,胡敦儒学识上佳,被马掌柜请来帮忙再寻常不过。
果然胡敦儒就说:“我们几个同窗帮着做了几个灯迷,今天又相约看灯做诗,走累了就在铺子里歇歇。”转身又向马掌柜说:“她是我娘的干女儿,才搬到镇上住,只隔几个铺面。”
马掌柜就知道了,“你姓宁吧?你家可是买了原来林家的铺子?”
宁婉就笑着点头,“正是,以后都是邻居了,等过了节我爹会去拜访马掌柜。”
“好说,好说!”马掌柜点着头笑,“回去替我给你爹娘拜年,眼下我不得空儿出去。”
宁婉就笑着告辞了,“掌柜的忙着。”
出了铺子,胡敦儒也跟了过来,又带着一个年纪相仿的书生,“婉妹,这是杨益,我的同窗
好友,他家正是你家的邻居。”
宁婉已经知道自家的邻居一家姓杨,一家姓苏,苏家也是开铺子的,专卖农具,而杨家虽然住在街面上,却没有开铺子,听说家里在镇外有上千亩的良田,只为了送独养儿子到镇上读书才搬过来,杨益显然就是杨家那个读书的独子了。
在三家村,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相处好了,是比远些的亲戚都有用呢。且宁家初来乍到,自然要与邻居好好相处,家里过了灯节便要张罗着请客,那时定然要请左右邻居的。
因此宁婉便笑着福了一福,“杨小先生过年好!”又道:“我们初到镇上,总还要杨小先生帮衬。”
杨小先生却是个腼腆的,宁婉在灯下就看出他的脸腾地红了,赶紧还了一礼,半晌才小声说:“那是应该的。”
宁婉就不再与杨益说话,却向胡敦儒说:“明日我家要请亲戚邻居吃饭呢,到时候三哥也过来吧。”
胡敦儒点头,“那是自然的。”
宁婉与他说了几句就回去了,宁家人见她去了一遭果然提着一盏灯笼回来,石头和金山便都拍手叫好,宁梁和于氏笑容满面赞不绝口,就连宁清也只得酸酸地说:“早知道我们就先去马家了,猜迷得了灯笼就不必买了。”又急忙问:“送你什么东西了?”
宁婉拿出那个小瓷盒,“说是香脂,加了黄连木油的,时常抹了就能不生皱纹。”
“哎呀!”宁清见了一把抓到手中揭开盖子,见里面那雪白的油脂细腻无比,又有十分好闻的香气,轻轻地上面抹了一下,然后涂在手背上,眼见着那处的皮肤便润泽起来,就道:“这可是很贵的,一盒要一钱银子!我家大嫂买过一盒,还向我炫耀呢!我再三想了也没舍得买!”
宁婉打心眼里防着宁清,见她不经自己同意就抹了一下,只怕她接着就要开口讨要,赶紧一伸手拿了回来,“这个我要自己抹的,免得将来生了皱纹。”
宁清就说:“你才多大,生皱纹还早着呢。”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嘛!”宁婉将盒子收到袖子里,又说:“我劝你也买一盒,二姐又不是没有钱,攒太多了又有什么用?将来生了皱纹就是有再多的钱也抹不掉了。”
宁清也觉得有理,可是她又舍不得花钱,在心里天人交战了半晌,最后决定还是不买,以后每日早晚她总想法子到婉儿屋里蹭些香脂,后来宁婉给娘也买了一盒,她又去蹭娘的,这就是后话了。
离了马家铺子,三步两步就到了家,这时已经半夜时分,石头和金山困得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大人也觉得困倦,便都赶紧洗漱睡下。过去在三家村里,哪里有这些热闹,除了过年守岁,大家都是天亮了起来,天黑了就睡下,还不大适应呢。
第二日起来,宁梁和女婿去挑水。原来马驿镇不比三家村旁就有山溪,要到镇外的小河中挑水,走路来回就要小半个时辰。镇上的人家大都不自己挑水,而是买水,一个钱一桶,一担水两钱。宁梁初听水竟然要用钱买,怎么也不肯,这一次从三家村回来特别将扁担和水桶都带了来,一定要自己担水。
宁婉知道眼下是劝不得的,总要等到爹适应了明白过来才行,因此也不深说,与娘和二姐将各种吃食一样样地备出来,东西从猪肉到大白菜,每样都是从三家村带来的,倒也方便,一会儿只需到卖酒的铺子里搬回两坛就能开席了。
宁梁担了两回水回来,与于氏换了衣裳去各家请客。才要出门,胡敦儒到了,手里提着两坛酒,给宁梁和于氏行礼问好,又说:“我陪着叔婶请客人去吧。”
宁梁和于氏骨子里是老实胆怯的人,虽然做了两年生意比先前会办事多了,但许多事都是听幺女的,并没有什么主意,也不长于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今天请客多是很陌生的人,现在见胡敦儒过来帮忙十分开心,“我们本想带着婉儿的,只是她毕竟是女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倒不方便。胡小先生来帮忙正好。”至于刘五郎,虽然是男子,也情愿帮忙,但女婿总归是外人,宁家的事也不好让他事事出面。
三人说着话出门了,宁婉和宁清便煎炒烹炸起来,到了中午时分,酒席备好,客人们也陆续到了。
宁家在镇上要请的第一个自然是刘亲家,正经姻亲,接着就是与胡敦儒结亲的古家,也算是转折亲,另外又有已经结识的,里长、三老、许老先生、王木匠等人,最后还有左右邻居杨家苏家。
男客让到南屋,炕上用两张炕桌拼成一张大桌,早摆了几样酒果,有宁家自三家村带来的榛果、核桃、松子、南瓜子,也有虎台县飘香居里的点心酥饼,还有家里做的绿豆糕,黄米面炸糕,满满地摆了一桌子。宁家特别买了一块好茶饼,煮了热腾腾的茶水,倒在新买的盖碗里,香气和水气便在屋里飘着,让从寒冷的外面进来的人立即觉得暖和起来。
女客那边自是一样,只是席排在了西屋,因宁婉大了,这一次搬家她去了厢房,这里给了石头,只是他还跟着娘睡,暂时空着。
毕竟是新拾缀好的房屋,十分整齐,墙面、窗纸都雪白雪白的,上面贴着崭新的年画儿、窗花,家具都是从王木匠那里新做的,炕上铺着新苇席。许老夫人就赞了一声,“好整齐的屋子,收拾的时候用了不少的心思呢!”
于氏一向喜欢夸女儿的,就指着倒酒送菜的宁婉说:“我带着小儿子没空儿,这里都是她跟着她爹来弄的,就是今天的席面也是她和她姐姐两个烧的。”
宁婉就笑着说:“我们家从山村里搬过来,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菜饭也都简陋,大家随便用些。”
许老夫人就指着桌面上的菜肴笑,“这还算是简陋?又有山珍又有海味的,那我就不知道什么是上好的席面了!”
古太太也笑,“看这糖醋鲤鱼烧得多好!金红油亮,肚子上又没有开刀,想来是用秘法从嘴里将肚肠拿出去的,我只在虎台县酒楼里吃过。”
又有里长太太说:“这只鸡是怎么炖的,闻着味怪好的。”
宁婉就说:“汤里加了干荷叶,借了点清香。鸡肚里又放了红枣莲子糯米,既是菜,也可以当饭吃。”
女人在一处,就喜欢说些吃食,谁家饭菜好总是有面子的事,眼下见了宁家第一次请客的菜品,就知道这家人虽然从山村里搬过来的,但却不是寻常的乡下人,毕竟镇上的上等人家也未必能做出这样的席面来。
人齐了就开席,宁婉最后将几个炒菜从灶间端了菜摆上。镇上的新房子与三家村的不同,灶间不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屋子后面。这样的好处十分明显,首先不必一进门要从灶门穿过,堂屋里也不必烟熏火燎,且做饭和烧炕也都一样容易。唯有一点不便就是做了菜要穿过堂屋再进来,绕了半个屋子。
宁清和宁婉早分好了,宁清是成了亲的小媳妇,负责男客那边,事情虽然多了些,但又有刘五郎可以帮她,而宁婉便只管女客。
男客们多半喝酒说些读书生意之类的大事,而女客们就多是家长里短了,宁婉只听着大家说着话便顺着许老夫人的意思将自己夸得有如一朵花一般,而娘在一旁笑得嘴都合不上。
这也是常有的事了,宁婉早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