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三国归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少帝曹奂咸熙二年(265)2月,太行山发生了地震。
人们议论纷纷,以为曹魏的气数这一回算是到头了。
5月,晋王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王太子,几个月前司马炎已被任命为副相国(副贰相国)、抚军大将军。司马昭大约觉得自己身体出现了异样,所以加快了向儿子交班的步伐。
这一年司马昭55岁,司马炎29岁。8月的一天,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立即继晋王位,任命曹魏的司徒何曾担任晋国丞相,这时曹魏仍实行三公制,晋国是曹魏的“国中之国”,依照当年曹操当魏王时设相国的旧例,晋国设丞相一职。
司马炎指派一些心腹到少帝曹奂处游说,要曹奂学习当年汉献帝禅让的故事把皇位让给司马炎,曹奂巴不得早点儿解脱,于当年12月下诏给司马炎:“晋王,你们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盖天、四海蒙恩,上天要我把皇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
当年曹丕接受禅让,让来让去有近二十个来回,司马炎倒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象征性地客气一下就“笑纳”了,曹奂于是从皇宫搬了出来,暂时居住于金墉城。离开时,太傅司马孚前来拜辞,拉着曹奂的手流泪不止。
当月司马炎继皇帝位,定国号为晋,后世称他为晋武帝,同时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还下诏改年号为泰始。
泰始,如泰山般稳固的基业就从今天开始!
继蜀汉之后曹魏政权也灭亡了,这一天发生在少帝曹奂咸熙二年即265年的农历十二月,对应公历在266年的1月,曹魏建立于220年,算起来应该有四十六年。
司马炎又下诏奉魏帝曹奂为陈留王,命其迁往邺县居住,各项礼节参照当年曹魏优待汉献帝的做法执行,同样被集中在邺县居住的原曹氏诸王、公一律降为侯。从曹操到曹丕、曹叡,奋斗了几十年,皇位没了,只剩下最后一个象征性的陈留王,而司马氏一族却一夜之间诞生出一大批王来:晋武帝的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加上堂兄弟、堂伯父、堂叔父,司马氏一族共有二十七个人被封王。
晋武帝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以这个身份指挥全国军队(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
后世对司马炎评价较一般,原因主要出在他执政的后期,但至少在登基之初他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制定了五项基本国策:“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休养生息、爱护百姓、发展生产,他还下诏释放奴婢,把他们组织起来代替士兵军屯,同时整治军队贪腐、要求百官廉洁、减少赋役课丁、推崇节俭等。
由于政策得力,司马炎在位的前期晋朝国力大增,农业生产上升,国家赋税充裕,人口增加,司马炎后来有个年号叫太康,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太康盛世”。
在内政上司马炎也有一套,他总结前代治政的得失,在中央不断加强尚书台的建设,在尚书台内设置了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个部,以后又改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部,让他们分别执掌三十五个曹,部里设尚书,曹里设郎中,各有职守,掌握各项实权,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之命行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大司马、大将军被称为“八公”,却渐渐成为尊崇虚衔,司马炎通过掌握尚书台直接控制着权力。
除尚书台外还加强了中书台和门下省的建设,中书台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负责参议政事,地位较之前有很大提高;门下省是在原侍中、散骑常侍等顾问类职务基础上设置的,负责向皇帝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同时获得审查尚书台文案的职权。上面这三个部门逐渐发展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日后“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登基的第三年即泰始三年(267),司马炎下诏颁布了一份经过多年编定而完成的法律,后世称《泰始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分为20篇、620条,涉及刑名、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以及诸侯律等各方面,与前代律令相比,其刑罚部分均有所减轻,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蜀汉虽然灭亡了,司马炎并没有藐视原来的蜀汉官员,而是从他们中间选拔出一批人继续在晋朝为官,如曾在蜀汉任职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郡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这种稳定官吏队伍的措施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过渡。
所以晋朝取代曹魏后国力不断上升,统治更加稳固。
而在长江的对岸孙吴却日益走着下坡路,孙皓继位后虽然也有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继位之初也展现了一定的志向和才干,但随着权力得到巩固,其荒淫、残暴的一面逐步暴露了出来。
孙皓最恨别人看自己,有人敢看他几眼或者在他面前乱说话都会被定罪,他的后宫有几千人,如果哪个姬妾让他瞧着不顺眼,就马上杀掉扔进水中,杀人的花样更多,有剥面皮、挖眼睛、砍双脚等,中书台的长官贺邵向他进谏,本应受到表扬,反而被他命人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孙吴方面到处流传着一个预言,说孙吴即将灭亡,军队会从南方发起进攻,灭亡吴国的人姓公孙,孙皓大为紧张,命令把姓公孙的人都找出来,从大臣到士卒一个不放过,全部流放到交州。
看到这种情况,羊祜、杜预等人认为孙皓腐化透顶,孙吴已上下完全离心,建议出兵伐吴。这一年的12月,司马炎命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为六路伐吴,总兵力在20万以上,其中五路大军分从长江北岸的不同地点一齐向孙吴进攻,另一路由益州、巴东沿长江东下发起进攻。
尽管孙吴国力已衰,但这场战役仍打得相当激烈。吴军在巫峡钉下大量锋利的铁锥以阻挡晋军的战船,被攻破后又在长江的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则用火烧的办法再将铁链烧断。
这场战役进行了四个多月,晋武帝咸宁六年(280)3月,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的这一路率先攻至建业城下,走投无路的孙皓听从臣下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上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并带上棺材,之后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军营前请降。
至此,三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也灭亡了,从孙权建国到孙皓投降,一共经历了五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孙吴灭国时共有53万户、230万人,官吏32000人、军队23万人、后宫5000余人。
孙皓投降后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于四年后去世。
早在孙吴灭亡的八年前,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刘禅已经去世。
如果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算起,到晋武帝咸宁六年(280)三国归晋,历史差不多走过了100年。
对中国人来讲,这充满离乱与痛苦的一个世纪也太漫长了……
而现在,终于结束了!
主要参考书目
[1]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陈寿。 三国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房玄龄等 。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常璩。 华阳国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6]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熊方等。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钱仪吉。 三国会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卢弼。 三国志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梁章钜。 三国志旁证[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1]严耕望。 两汉太守刺史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郦道元。 水经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刘义庆。 世说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李昉编。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严可均辑。 全后汉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严可均辑。 全三国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诸葛亮。 诸葛亮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曹操等。 三曹诗集[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9]俞绍初校。 建安七子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后?记
钟情于三国,缘于少年时的经历。
我出生在皖北的美丽古城亳州,那时还叫亳县,是个大平原,到处是河,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上学后得知常去的那条河是涡河的支流,涡河是淮河的支流,1800多年前亳州人曹操曾在涡河边居住,也常常在河里游泳,还在河里遇到过鳄鱼。
这些勾起了我的好奇,也让我对曹操、对三国的历史有了特别的关注。后来离开亳州到外地求学、工作,但亳州城南那一个个巨大的“曹氏孤堆”以及城里的曹操运兵道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于是遇到与三国历史相关的书籍、文章总喜欢收集起来,外出途中凡有三国遗迹的地方不管多麻烦也要想办法绕道去看一看,日积月累、心摹手追,三国竟然成了我业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不知不觉地积累着,读了数千篇与三国有关的文章,搜集了数百本与三国有关的书籍,做了数不清的笔记,画了一张又一张“三国地图”、三国人物关系图,也先后去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三国遗址,一开始纯粹出于爱好,后来逐渐有了把学习的心得用文字写下来的想法。
大约在2009年5月前后,我第一次把学习体会以帖子的形式发在了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专栏,立即引来广泛关注,网友们给予了众多好评,受此鼓励,我坚持写了下去,这就是《曹魏帝国》的长帖,连载到一个月左右,一家出版公司在网上留言,询问我是否愿意将该文整理出版,这就是后来《曹操秘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后我继续在天涯社区连载这个长帖,根据其又整理出版了《曹操秘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在出版《曹操秘史》前我也出版过一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并在2005年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传统的出版方式是:一本书自己埋头写完,之后交出版社审稿、修改和定稿,整个过程中没有读者的参与。而网上发帖最大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参与讨论,既提出书稿中的疏失和不足,也对下面的写作给予建议,在写作《曹操秘史》的过程中我经常受到网友们的启发,天涯社区里的煮酒论史板块是一个很专业的论坛,里面有许多水平很高的网友,他们不仅给我鼓励,而且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网上写作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督促你不断写下去。写作是件苦差事,我从事金融工作,平时很忙,靠业余时间写作,但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写一段,这都是网上发帖促成的,平时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不停地写下去,有时候遇到出差,就在周末多写几段“备用”,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我在不到九个月时间里写完了《曹操秘史》三部约80万字的书稿。
《曹操秘史》出版后取得了成功,第一部上市30天即销售5万多册,荣登当当网新书热卖榜第二名,有30多家报刊给予了连载,50多家报刊刊登了评论文章,《曹操秘史》在内地先后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香港中华书局出了繁体版,台湾人类智库出版公司在台湾也出了繁体版,还出版了《曹操》《曹操全传》两种新传记。之后,出版社主动约稿不断,但我仍坚持书稿先在网上发帖,一来回报天涯社区,二来我已习惯了这样的写作方式,自2010年以来,我先后在天涯社区又发布了《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孙权:做一名成功的富二代》《彪悍的人生不解释: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大传》《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汉末英雄记〉里的三国往事》等长帖,后来分别以《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两卷)》《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以及《三国往事》等为书名正式出版,加上《旷世雄才刘玄德》一书,我用七年时间先后为六位三国历史人物出版了八部传记,写了三部有关三国历史的随笔评论集。
爱三国,对我而言是一种纯粹的爱,只有热爱、没有功利。写三国也一样,所有的快乐都来自写作本身,写作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享受,在日常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不由得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渴望把它记录下来,即使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去做这件事。2010年夏天,我所供职的公司由北京复兴门的远洋大厦搬到了东直门的东环广场,那时住在玉泉路的嘉德公寓,平时坐地铁上班,公司搬家后在地铁里的时间成倍增加,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买了一部有手写功能的电子书,在地铁里开始了“写三国”,上班的路上一般能写七八百字,下班一样,回去导入电脑,整理一下、补充补充就是一篇小稿子,用这种方法我先后写了100多篇有关三国的文章,成为后来出版的《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两本书的主要内容。
从爱三国、读三国到写三国,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和那些历史人物不断有了新认识,而走进一个个三国的“历史现场”又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具象,使认识得到了升华:登上汉魏许县故城遗址上的毓秀台,体会到的是东汉帝国日薄西山的荒凉;站在临漳的铜雀三台故址上,体会的是曹操当年“横槊赋诗意飞扬”的豪迈;秋风时节登上关中平原最西端的五丈原,感受到的是秋风凛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在白帝城、在赤壁、在隆中,在蔡文姬的故里,在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墓旁,在这一个个历史的现场,不仅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幽思之情和朝拜之情,更有还原历史、追寻历史细节的快乐,心灵里也总会感受到那撞击历史回音壁的绝响。
但也有遗憾,迄今为止虽然写了八部三国历史人物传记,总字数近300万,但还没有写过一部全景式的“三国史”。对写史而言,传记相对容易些,因为只需要照顾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即可,其他人和事与他们虽有交叉,但交叉是相对有限的,全景式的历史则不然,需要关照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关系,时间不能乱,又不能记成“流水账”。
所以这次出版《三国全史》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它不是将传记素材拼接起来那么简单,而需要从宏观上重新把握、从微观上重新组织。所幸的是,当年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便很注意对史料的整合、厘清,曾花了大量时间把《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华阳国志》等史书以及《全三国文》、《三曹诗集》、《建安七子集》等一一拆分,按时间顺序将它们重排,起于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止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跨度120年,每年一篇,所有事件能精确到日的精确到日,能精确到月的精确到月,最后得到了数百万字的读史笔记。
写作《三国全史》促进了这项艰巨工作的完成,它不仅极大地配合了本书的写作,而且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史书或同一史书中不同篇章中的记载被集中起来时,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矛盾,从而剖析其中的原因、分析其真相。所以,《三国全史》不仅是写作对象和写作方法上的变化,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超越,书中记录了许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对之前出版的那些书中所存在的个别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总之,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新的提升,让我在爱三国、读三国、写三国、行走三国的路途上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
南门太守
写于古都西安
少帝曹奂咸熙二年(265)2月,太行山发生了地震。
人们议论纷纷,以为曹魏的气数这一回算是到头了。
5月,晋王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王太子,几个月前司马炎已被任命为副相国(副贰相国)、抚军大将军。司马昭大约觉得自己身体出现了异样,所以加快了向儿子交班的步伐。
这一年司马昭55岁,司马炎29岁。8月的一天,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立即继晋王位,任命曹魏的司徒何曾担任晋国丞相,这时曹魏仍实行三公制,晋国是曹魏的“国中之国”,依照当年曹操当魏王时设相国的旧例,晋国设丞相一职。
司马炎指派一些心腹到少帝曹奂处游说,要曹奂学习当年汉献帝禅让的故事把皇位让给司马炎,曹奂巴不得早点儿解脱,于当年12月下诏给司马炎:“晋王,你们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盖天、四海蒙恩,上天要我把皇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
当年曹丕接受禅让,让来让去有近二十个来回,司马炎倒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象征性地客气一下就“笑纳”了,曹奂于是从皇宫搬了出来,暂时居住于金墉城。离开时,太傅司马孚前来拜辞,拉着曹奂的手流泪不止。
当月司马炎继皇帝位,定国号为晋,后世称他为晋武帝,同时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还下诏改年号为泰始。
泰始,如泰山般稳固的基业就从今天开始!
继蜀汉之后曹魏政权也灭亡了,这一天发生在少帝曹奂咸熙二年即265年的农历十二月,对应公历在266年的1月,曹魏建立于220年,算起来应该有四十六年。
司马炎又下诏奉魏帝曹奂为陈留王,命其迁往邺县居住,各项礼节参照当年曹魏优待汉献帝的做法执行,同样被集中在邺县居住的原曹氏诸王、公一律降为侯。从曹操到曹丕、曹叡,奋斗了几十年,皇位没了,只剩下最后一个象征性的陈留王,而司马氏一族却一夜之间诞生出一大批王来:晋武帝的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加上堂兄弟、堂伯父、堂叔父,司马氏一族共有二十七个人被封王。
晋武帝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以这个身份指挥全国军队(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
后世对司马炎评价较一般,原因主要出在他执政的后期,但至少在登基之初他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制定了五项基本国策:“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休养生息、爱护百姓、发展生产,他还下诏释放奴婢,把他们组织起来代替士兵军屯,同时整治军队贪腐、要求百官廉洁、减少赋役课丁、推崇节俭等。
由于政策得力,司马炎在位的前期晋朝国力大增,农业生产上升,国家赋税充裕,人口增加,司马炎后来有个年号叫太康,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太康盛世”。
在内政上司马炎也有一套,他总结前代治政的得失,在中央不断加强尚书台的建设,在尚书台内设置了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个部,以后又改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部,让他们分别执掌三十五个曹,部里设尚书,曹里设郎中,各有职守,掌握各项实权,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之命行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大司马、大将军被称为“八公”,却渐渐成为尊崇虚衔,司马炎通过掌握尚书台直接控制着权力。
除尚书台外还加强了中书台和门下省的建设,中书台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负责参议政事,地位较之前有很大提高;门下省是在原侍中、散骑常侍等顾问类职务基础上设置的,负责向皇帝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同时获得审查尚书台文案的职权。上面这三个部门逐渐发展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日后“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登基的第三年即泰始三年(267),司马炎下诏颁布了一份经过多年编定而完成的法律,后世称《泰始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分为20篇、620条,涉及刑名、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以及诸侯律等各方面,与前代律令相比,其刑罚部分均有所减轻,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蜀汉虽然灭亡了,司马炎并没有藐视原来的蜀汉官员,而是从他们中间选拔出一批人继续在晋朝为官,如曾在蜀汉任职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郡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这种稳定官吏队伍的措施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过渡。
所以晋朝取代曹魏后国力不断上升,统治更加稳固。
而在长江的对岸孙吴却日益走着下坡路,孙皓继位后虽然也有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继位之初也展现了一定的志向和才干,但随着权力得到巩固,其荒淫、残暴的一面逐步暴露了出来。
孙皓最恨别人看自己,有人敢看他几眼或者在他面前乱说话都会被定罪,他的后宫有几千人,如果哪个姬妾让他瞧着不顺眼,就马上杀掉扔进水中,杀人的花样更多,有剥面皮、挖眼睛、砍双脚等,中书台的长官贺邵向他进谏,本应受到表扬,反而被他命人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孙吴方面到处流传着一个预言,说孙吴即将灭亡,军队会从南方发起进攻,灭亡吴国的人姓公孙,孙皓大为紧张,命令把姓公孙的人都找出来,从大臣到士卒一个不放过,全部流放到交州。
看到这种情况,羊祜、杜预等人认为孙皓腐化透顶,孙吴已上下完全离心,建议出兵伐吴。这一年的12月,司马炎命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为六路伐吴,总兵力在20万以上,其中五路大军分从长江北岸的不同地点一齐向孙吴进攻,另一路由益州、巴东沿长江东下发起进攻。
尽管孙吴国力已衰,但这场战役仍打得相当激烈。吴军在巫峡钉下大量锋利的铁锥以阻挡晋军的战船,被攻破后又在长江的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则用火烧的办法再将铁链烧断。
这场战役进行了四个多月,晋武帝咸宁六年(280)3月,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的这一路率先攻至建业城下,走投无路的孙皓听从臣下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上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并带上棺材,之后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军营前请降。
至此,三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也灭亡了,从孙权建国到孙皓投降,一共经历了五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孙吴灭国时共有53万户、230万人,官吏32000人、军队23万人、后宫5000余人。
孙皓投降后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于四年后去世。
早在孙吴灭亡的八年前,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刘禅已经去世。
如果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算起,到晋武帝咸宁六年(280)三国归晋,历史差不多走过了100年。
对中国人来讲,这充满离乱与痛苦的一个世纪也太漫长了……
而现在,终于结束了!
主要参考书目
[1]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陈寿。 三国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房玄龄等 。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常璩。 华阳国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6]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熊方等。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钱仪吉。 三国会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卢弼。 三国志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梁章钜。 三国志旁证[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1]严耕望。 两汉太守刺史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郦道元。 水经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刘义庆。 世说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李昉编。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严可均辑。 全后汉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严可均辑。 全三国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诸葛亮。 诸葛亮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曹操等。 三曹诗集[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9]俞绍初校。 建安七子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后?记
钟情于三国,缘于少年时的经历。
我出生在皖北的美丽古城亳州,那时还叫亳县,是个大平原,到处是河,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上学后得知常去的那条河是涡河的支流,涡河是淮河的支流,1800多年前亳州人曹操曾在涡河边居住,也常常在河里游泳,还在河里遇到过鳄鱼。
这些勾起了我的好奇,也让我对曹操、对三国的历史有了特别的关注。后来离开亳州到外地求学、工作,但亳州城南那一个个巨大的“曹氏孤堆”以及城里的曹操运兵道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于是遇到与三国历史相关的书籍、文章总喜欢收集起来,外出途中凡有三国遗迹的地方不管多麻烦也要想办法绕道去看一看,日积月累、心摹手追,三国竟然成了我业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不知不觉地积累着,读了数千篇与三国有关的文章,搜集了数百本与三国有关的书籍,做了数不清的笔记,画了一张又一张“三国地图”、三国人物关系图,也先后去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三国遗址,一开始纯粹出于爱好,后来逐渐有了把学习的心得用文字写下来的想法。
大约在2009年5月前后,我第一次把学习体会以帖子的形式发在了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专栏,立即引来广泛关注,网友们给予了众多好评,受此鼓励,我坚持写了下去,这就是《曹魏帝国》的长帖,连载到一个月左右,一家出版公司在网上留言,询问我是否愿意将该文整理出版,这就是后来《曹操秘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后我继续在天涯社区连载这个长帖,根据其又整理出版了《曹操秘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在出版《曹操秘史》前我也出版过一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并在2005年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传统的出版方式是:一本书自己埋头写完,之后交出版社审稿、修改和定稿,整个过程中没有读者的参与。而网上发帖最大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参与讨论,既提出书稿中的疏失和不足,也对下面的写作给予建议,在写作《曹操秘史》的过程中我经常受到网友们的启发,天涯社区里的煮酒论史板块是一个很专业的论坛,里面有许多水平很高的网友,他们不仅给我鼓励,而且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网上写作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督促你不断写下去。写作是件苦差事,我从事金融工作,平时很忙,靠业余时间写作,但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写一段,这都是网上发帖促成的,平时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不停地写下去,有时候遇到出差,就在周末多写几段“备用”,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我在不到九个月时间里写完了《曹操秘史》三部约80万字的书稿。
《曹操秘史》出版后取得了成功,第一部上市30天即销售5万多册,荣登当当网新书热卖榜第二名,有30多家报刊给予了连载,50多家报刊刊登了评论文章,《曹操秘史》在内地先后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香港中华书局出了繁体版,台湾人类智库出版公司在台湾也出了繁体版,还出版了《曹操》《曹操全传》两种新传记。之后,出版社主动约稿不断,但我仍坚持书稿先在网上发帖,一来回报天涯社区,二来我已习惯了这样的写作方式,自2010年以来,我先后在天涯社区又发布了《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孙权:做一名成功的富二代》《彪悍的人生不解释: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大传》《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汉末英雄记〉里的三国往事》等长帖,后来分别以《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两卷)》《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以及《三国往事》等为书名正式出版,加上《旷世雄才刘玄德》一书,我用七年时间先后为六位三国历史人物出版了八部传记,写了三部有关三国历史的随笔评论集。
爱三国,对我而言是一种纯粹的爱,只有热爱、没有功利。写三国也一样,所有的快乐都来自写作本身,写作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享受,在日常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不由得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渴望把它记录下来,即使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去做这件事。2010年夏天,我所供职的公司由北京复兴门的远洋大厦搬到了东直门的东环广场,那时住在玉泉路的嘉德公寓,平时坐地铁上班,公司搬家后在地铁里的时间成倍增加,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买了一部有手写功能的电子书,在地铁里开始了“写三国”,上班的路上一般能写七八百字,下班一样,回去导入电脑,整理一下、补充补充就是一篇小稿子,用这种方法我先后写了100多篇有关三国的文章,成为后来出版的《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两本书的主要内容。
从爱三国、读三国到写三国,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和那些历史人物不断有了新认识,而走进一个个三国的“历史现场”又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具象,使认识得到了升华:登上汉魏许县故城遗址上的毓秀台,体会到的是东汉帝国日薄西山的荒凉;站在临漳的铜雀三台故址上,体会的是曹操当年“横槊赋诗意飞扬”的豪迈;秋风时节登上关中平原最西端的五丈原,感受到的是秋风凛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在白帝城、在赤壁、在隆中,在蔡文姬的故里,在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墓旁,在这一个个历史的现场,不仅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幽思之情和朝拜之情,更有还原历史、追寻历史细节的快乐,心灵里也总会感受到那撞击历史回音壁的绝响。
但也有遗憾,迄今为止虽然写了八部三国历史人物传记,总字数近300万,但还没有写过一部全景式的“三国史”。对写史而言,传记相对容易些,因为只需要照顾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即可,其他人和事与他们虽有交叉,但交叉是相对有限的,全景式的历史则不然,需要关照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关系,时间不能乱,又不能记成“流水账”。
所以这次出版《三国全史》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它不是将传记素材拼接起来那么简单,而需要从宏观上重新把握、从微观上重新组织。所幸的是,当年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便很注意对史料的整合、厘清,曾花了大量时间把《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华阳国志》等史书以及《全三国文》、《三曹诗集》、《建安七子集》等一一拆分,按时间顺序将它们重排,起于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止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跨度120年,每年一篇,所有事件能精确到日的精确到日,能精确到月的精确到月,最后得到了数百万字的读史笔记。
写作《三国全史》促进了这项艰巨工作的完成,它不仅极大地配合了本书的写作,而且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史书或同一史书中不同篇章中的记载被集中起来时,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矛盾,从而剖析其中的原因、分析其真相。所以,《三国全史》不仅是写作对象和写作方法上的变化,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超越,书中记录了许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对之前出版的那些书中所存在的个别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总之,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新的提升,让我在爱三国、读三国、写三国、行走三国的路途上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
南门太守
写于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