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杀马谡的理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总的来说打了败仗。
诸葛亮回到汉中,还来不及休整就着手检讨此次战败的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毫无疑问,街亭惨败是此战被迫逆转的关键,马谡是战败的第一责任人。
可这时大家才发现,马谡找不到了。蜀军从街亭败下来,1万多人只剩下了1000多人,他们是在王平等将领率领下回来的,而马谡下落不明。
马谡干什么去啦?他潜逃了。街亭战败,马谡知道这个祸闯得太大了,他又悔又怕,没敢回去,逃跑了。他是怎么逃的、逃到了哪里,史书没有详细交代,只有马谡的好朋友向朗知道一些细节,向朗此时正以丞相府长史的身份在汉中供职。
打了败仗,已经犯下大错;又私下逃走,一错再错。可最终马谡还是回来了,是自己跑回来的还是被抓回的史书也没有记载,诸葛亮命令把马谡下狱审查。诸葛亮与马良、马谡兄弟感情很深,他们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青年时期,尤其是马良,是诸葛亮的挚交,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按当时的习惯非亲戚关系一般不这样称呼。马良为国尽忠后诸葛亮视马谡为自己的弟弟,对他的才华也十分欣赏。但感情代替不了国法军规,诸葛亮不会徇任何私情。
在狱中马谡也知道罪责深重,给诸葛亮写信说:“您一向拿我当儿子看,我也把您当作自己的父亲,愿您能体察舜杀了鲧却能起用禹的大义,使我二人平生之交不因此事而亏损,我虽死了,也无恨于黄泉!”马谡说的是一段上古往事,那时洪水滔天,舜命鲧治水,但无功,舜杀鲧于羽郊,但舜不因此废人,后来又命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治水功成。马谡说此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想说街亭之败虽罪不容赦,但不是自己刻意为之,就像鲧治水无功一样,都是天命使然;二是想以此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希望诸葛亮能一如既往善待马氏族人。
马谡有子女,但情况不详。马良的儿子马秉在蜀汉任骑都尉,很受诸葛亮和后主的信任。
马谡该不该杀?大家对此还有不同意见。
胜败是兵家常事,打了败仗不一定就犯了死罪,关键要看打的是什么样的败仗、仗又是如何败的,除非有特别的情况、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一般情况下败军之将可以被降职、撤职,却很少有立即砍头的。
只凭打败仗马谡还不至于死,但这又是影响全局的街亭之败,杀他也应该。所以,杀马谡,说得通;不杀马谡,也不算枉法。但马谡不该犯下第二个大错,那就是逃亡,这一条也是大罪,不说打败仗的事,仅这一项也能定死罪,马谡离死刑又近了一步。
但仍然有人建议不要杀,蒋琬正好由成都来汉中,劝诸葛亮:“当年晋楚相急,楚王杀了成得臣,可以想见晋王是多么高兴。现在天下未定,却杀才智之士,岂不可惜?”成得臣是楚国名将,他指挥楚军在城濮与晋军会战,结果楚军大败,大家都跑去向晋文公道贺,晋文公却忧心地说“楚军主帅成得臣还在,我们的灾难恐怕还没结束”。但楚王因打了败仗而斩杀了成得臣,晋文公听到后如释重负,喜不自胜,比打了胜仗还高兴。
诸葛亮明白蒋琬的意思,人才确实也难得。但诸葛亮内心里已坚定杀马谡以明军纪的想法,听完蒋琬的话他流下了眼泪,对蒋琬说:“孙武之所以能决胜于天下,在于他用法严明。所以昔日杨干乱法,魏绛杀其仆人。现在天下分裂,兵争正起,如果不讲法纪,拿什么讨伐贼人呢?”诸葛亮讲的也是晋国故事,那是在晋悼公时,他的弟弟杨干犯法,大夫魏绛处斩了杨干的仆人,晋悼公认为魏绛做得好,命魏绛主持晋国军队。现在正因为大业未兴,处在用人之际,所以更要讲法纪,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诸葛亮还是把马谡杀了。
蜀军将士听说马谡被杀,无不为之流泪,诸葛亮也亲自为他祭奠,后来待马谡的遗孤如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就诸葛亮杀马谡一事后世的史学家曾提出过不同意见,晋代史学家习凿齿认为,蜀国居于偏僻之地,优秀人才本来就少,现在杀俊才,只能退收庸才,诸葛亮虽然强调了法纪,却害了人才,还能成就什么大业?但这个逻辑是讲不通的,如果是个人才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那这个世界会恐怖成什么样?
参加街亭战役的其他几位将领也受到了处罚,张休、李盛与马谡一同被杀,另一位将领黄袭被夺去了兵权,没有被追责的只有王平,因为他曾力谏马谡,兵败后又能组织有效撤退,减少损失,所以不仅没有受罚,而且由裨将军进位为讨逆将军,封亭侯。
赵云虽然组织撤退有功,但毕竟箕谷还是打了败仗,诸葛亮奏请后主,将赵云的镇东将军降为镇军将军,相当于由兵团司令降职为军长。
向朗知道马谡潜逃的事却没有报告,因此也受到连累,诸葛亮二话不说,把向朗一撸到底。向朗的仕途本来一直被看好,在诸葛亮着意培养的人中,向朗是最有前途的人之一,资历、地位都远在蒋琬、费祎等人之上,但此事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虽然数年后他重新复出,但也只是在朝廷里担任了光禄勋的闲职。
马谡手下有一位姓陈的参军也因为此事受到处罚,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即剃去头发的一种有期徒刑。此人有一个儿子,特别好学,后来拜蜀中大学者谯周为师,他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陈寿的父亲此次受罚,加上诸葛亮死后陈寿又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所轻视,才影响到他著史的忠实性,在《三国志》里陈寿评价诸葛亮“随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不是他的特长,缺乏应敌之才”,又评价诸葛瞻“只善于书法,名气很大但没有实才”。这些评价都不客观,受到大家的批评。
这其实并不客观,只要认真读完陈寿为诸葛亮所作的传记,就会发现他对诸葛亮是极为推崇的,在《三国志》里陈寿对诸葛亮有大量的赞颂,并明确地说诸葛亮是治世的良才,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匹敌,不存在有意诋毁。诸葛亮的第一部文集也是陈寿编著的,因为他的努力诸葛亮的许多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至于诸葛亮的将略,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陈寿的看法至少算是一家之言吧。
该杀的杀了,该罚的罚了,诸葛亮认为对此事的追责还没有结束,有一个也要受到惩罚,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为此,诸葛亮向后主上表,主动承担责任:“我以浅薄的才能,占据着不能胜任的职位,执掌军权,督率全军,却不能按照规章,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慎重,发生了马谡在街亭违抗军令的错误以及赵云在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这些都是我用人不当造成的。我清楚对下属不了解,考虑问题不周全,按照《春秋》里提出处罚主帅的原则,我应当受到处罚。请将我的官职降低三级,以惩罚这个罪过。”
这次打败仗诸葛亮的确负有责任,正如这份上疏中所说,他的责任在于用人不当,错用了马谡,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谁没打过败仗呢,谁又没走过麦城?曹操一生打过多少败仗?孙权也打过,刘备也打过,有胜就有败,普通将领兵败受罚,但对于大军统帅,还没怎么听说过打败仗受惩罚的,诸葛亮自己不提,不会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
但诸葛亮一向执法严明,马谡有错,他不包庇,赵云、向朗他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不马虎,轮到自己,更是带头执法。后主接到奏疏,按照诸葛亮的意见,下诏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代行丞相职权。
第一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总的来说打了败仗。
诸葛亮回到汉中,还来不及休整就着手检讨此次战败的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毫无疑问,街亭惨败是此战被迫逆转的关键,马谡是战败的第一责任人。
可这时大家才发现,马谡找不到了。蜀军从街亭败下来,1万多人只剩下了1000多人,他们是在王平等将领率领下回来的,而马谡下落不明。
马谡干什么去啦?他潜逃了。街亭战败,马谡知道这个祸闯得太大了,他又悔又怕,没敢回去,逃跑了。他是怎么逃的、逃到了哪里,史书没有详细交代,只有马谡的好朋友向朗知道一些细节,向朗此时正以丞相府长史的身份在汉中供职。
打了败仗,已经犯下大错;又私下逃走,一错再错。可最终马谡还是回来了,是自己跑回来的还是被抓回的史书也没有记载,诸葛亮命令把马谡下狱审查。诸葛亮与马良、马谡兄弟感情很深,他们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青年时期,尤其是马良,是诸葛亮的挚交,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按当时的习惯非亲戚关系一般不这样称呼。马良为国尽忠后诸葛亮视马谡为自己的弟弟,对他的才华也十分欣赏。但感情代替不了国法军规,诸葛亮不会徇任何私情。
在狱中马谡也知道罪责深重,给诸葛亮写信说:“您一向拿我当儿子看,我也把您当作自己的父亲,愿您能体察舜杀了鲧却能起用禹的大义,使我二人平生之交不因此事而亏损,我虽死了,也无恨于黄泉!”马谡说的是一段上古往事,那时洪水滔天,舜命鲧治水,但无功,舜杀鲧于羽郊,但舜不因此废人,后来又命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治水功成。马谡说此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想说街亭之败虽罪不容赦,但不是自己刻意为之,就像鲧治水无功一样,都是天命使然;二是想以此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希望诸葛亮能一如既往善待马氏族人。
马谡有子女,但情况不详。马良的儿子马秉在蜀汉任骑都尉,很受诸葛亮和后主的信任。
马谡该不该杀?大家对此还有不同意见。
胜败是兵家常事,打了败仗不一定就犯了死罪,关键要看打的是什么样的败仗、仗又是如何败的,除非有特别的情况、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一般情况下败军之将可以被降职、撤职,却很少有立即砍头的。
只凭打败仗马谡还不至于死,但这又是影响全局的街亭之败,杀他也应该。所以,杀马谡,说得通;不杀马谡,也不算枉法。但马谡不该犯下第二个大错,那就是逃亡,这一条也是大罪,不说打败仗的事,仅这一项也能定死罪,马谡离死刑又近了一步。
但仍然有人建议不要杀,蒋琬正好由成都来汉中,劝诸葛亮:“当年晋楚相急,楚王杀了成得臣,可以想见晋王是多么高兴。现在天下未定,却杀才智之士,岂不可惜?”成得臣是楚国名将,他指挥楚军在城濮与晋军会战,结果楚军大败,大家都跑去向晋文公道贺,晋文公却忧心地说“楚军主帅成得臣还在,我们的灾难恐怕还没结束”。但楚王因打了败仗而斩杀了成得臣,晋文公听到后如释重负,喜不自胜,比打了胜仗还高兴。
诸葛亮明白蒋琬的意思,人才确实也难得。但诸葛亮内心里已坚定杀马谡以明军纪的想法,听完蒋琬的话他流下了眼泪,对蒋琬说:“孙武之所以能决胜于天下,在于他用法严明。所以昔日杨干乱法,魏绛杀其仆人。现在天下分裂,兵争正起,如果不讲法纪,拿什么讨伐贼人呢?”诸葛亮讲的也是晋国故事,那是在晋悼公时,他的弟弟杨干犯法,大夫魏绛处斩了杨干的仆人,晋悼公认为魏绛做得好,命魏绛主持晋国军队。现在正因为大业未兴,处在用人之际,所以更要讲法纪,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诸葛亮还是把马谡杀了。
蜀军将士听说马谡被杀,无不为之流泪,诸葛亮也亲自为他祭奠,后来待马谡的遗孤如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就诸葛亮杀马谡一事后世的史学家曾提出过不同意见,晋代史学家习凿齿认为,蜀国居于偏僻之地,优秀人才本来就少,现在杀俊才,只能退收庸才,诸葛亮虽然强调了法纪,却害了人才,还能成就什么大业?但这个逻辑是讲不通的,如果是个人才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那这个世界会恐怖成什么样?
参加街亭战役的其他几位将领也受到了处罚,张休、李盛与马谡一同被杀,另一位将领黄袭被夺去了兵权,没有被追责的只有王平,因为他曾力谏马谡,兵败后又能组织有效撤退,减少损失,所以不仅没有受罚,而且由裨将军进位为讨逆将军,封亭侯。
赵云虽然组织撤退有功,但毕竟箕谷还是打了败仗,诸葛亮奏请后主,将赵云的镇东将军降为镇军将军,相当于由兵团司令降职为军长。
向朗知道马谡潜逃的事却没有报告,因此也受到连累,诸葛亮二话不说,把向朗一撸到底。向朗的仕途本来一直被看好,在诸葛亮着意培养的人中,向朗是最有前途的人之一,资历、地位都远在蒋琬、费祎等人之上,但此事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虽然数年后他重新复出,但也只是在朝廷里担任了光禄勋的闲职。
马谡手下有一位姓陈的参军也因为此事受到处罚,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即剃去头发的一种有期徒刑。此人有一个儿子,特别好学,后来拜蜀中大学者谯周为师,他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陈寿的父亲此次受罚,加上诸葛亮死后陈寿又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所轻视,才影响到他著史的忠实性,在《三国志》里陈寿评价诸葛亮“随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不是他的特长,缺乏应敌之才”,又评价诸葛瞻“只善于书法,名气很大但没有实才”。这些评价都不客观,受到大家的批评。
这其实并不客观,只要认真读完陈寿为诸葛亮所作的传记,就会发现他对诸葛亮是极为推崇的,在《三国志》里陈寿对诸葛亮有大量的赞颂,并明确地说诸葛亮是治世的良才,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匹敌,不存在有意诋毁。诸葛亮的第一部文集也是陈寿编著的,因为他的努力诸葛亮的许多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至于诸葛亮的将略,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陈寿的看法至少算是一家之言吧。
该杀的杀了,该罚的罚了,诸葛亮认为对此事的追责还没有结束,有一个也要受到惩罚,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为此,诸葛亮向后主上表,主动承担责任:“我以浅薄的才能,占据着不能胜任的职位,执掌军权,督率全军,却不能按照规章,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慎重,发生了马谡在街亭违抗军令的错误以及赵云在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这些都是我用人不当造成的。我清楚对下属不了解,考虑问题不周全,按照《春秋》里提出处罚主帅的原则,我应当受到处罚。请将我的官职降低三级,以惩罚这个罪过。”
这次打败仗诸葛亮的确负有责任,正如这份上疏中所说,他的责任在于用人不当,错用了马谡,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谁没打过败仗呢,谁又没走过麦城?曹操一生打过多少败仗?孙权也打过,刘备也打过,有胜就有败,普通将领兵败受罚,但对于大军统帅,还没怎么听说过打败仗受惩罚的,诸葛亮自己不提,不会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
但诸葛亮一向执法严明,马谡有错,他不包庇,赵云、向朗他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不马虎,轮到自己,更是带头执法。后主接到奏疏,按照诸葛亮的意见,下诏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代行丞相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