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原标题:守护者|鄂尔多斯治沙人:三兄弟12年沙海造林4.7万亩)

    “草和树,那是命根子。”7月21日下午,干旱20多天后,一场雨降在了银肯塔拉,布和走上一处沙丘,望着眼前这片绿洲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蒙古荒漠中,种一棵树育苗要三年,养护还得三年,“保护草原和树木就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

    经过布和三兄弟的多年治沙,位于库布齐沙漠东部的绿洲面积在逐渐扩大。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赖鑫琳发自鄂尔多斯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北部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东端的银肯塔拉,生活在这里的45岁治沙人布和永远无法忘记曾经黄沙漫天、沙逼人退的日子,也深知森林与草原的弥足珍贵。

    12年前,在外取得发展的布和与哥哥苏和、弟弟李小龙决定回到自己家乡,三人承包下银肯塔拉7万亩沙海,开始治沙造林。如今,这片原本已被沙漠蚕食只剩下不到3千亩的绿洲,又恢复扩大至约5万亩。

    事实上,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鄂尔多斯,当地群众与沙漠的抗争已持续半个多世纪。从植树治沙第一代领军人宝日勒岱,到执着植绿的老队长贾道尔吉,“治沙女杰”殷玉珍……每一位鄂尔多斯治沙人背后都是几十年与沙漠的持续较量。

    鄂尔多斯林业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该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6.7%,较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几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3%森林覆盖率的10倍。

    “195个缔约方国家代表要来我这里参观”

    银肯塔拉,蒙古语意为“和谐的草原”,但这并没有草原。

    处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东端,银肯塔拉南北近20公里宽的沙海,将达拉特旗西部近一半的国土面积分成南北两块。即便沙漠四周边缘已被锁边林围住,治沙在当地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7月21日,两名工人在库布齐沙漠东端进行治沙作业。

    沙柳枝把沙地分割成“井”字状方格上已经长满绿色。

    7月21日,澎湃新闻沿银肯塔拉防沙治沙示范区一条新铺砂石路进入沙漠腹地,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根根35厘米长沙柳枝扦插进裸/露的沙丘。

    从空中俯视,沙柳枝把沙地分割成一个个约0.5平米“井”字状方格,像一张张大网覆盖于黄沙之上,以达到固沙效果。待雨季到来,再在格子里植树种草,又将有一片片绿洲在沙漠中盘根而起。

    “机械在修路,路两边的草皮子破坏了就不是好事”。治沙人布和最近右脚踝风湿病又犯了,每天忍着痛在治沙示范区要打几个来回,生怕工程车不小心压坏绿洲的一草一木,还得防着谁家山羊进来“偷食”。

    布和

    布和体态略胖,穿一件格子衬衫,颈部总是搭一条已被汗水浸透的白色毛巾,额头满是汗。他最近心情不错,因为9月即将在鄂尔多斯召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下简称荒漠化大会),银肯塔拉防沙治沙示范区已被定为其中一处参观点。

    “195个缔约方国家代表要来我这里参观”,布和面露笑容地对澎湃新闻说,治沙造林12年,没想到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做这件事很有意义,看着这片绿洲,心情都会好一些”。

    凭着年少时记忆,布和回想起15岁那年,他与父辈一起走进银肯塔拉,登上世界最高的银肯敖包。环顾四周皆是浩瀚沙海,孩童时玩耍的中心绿洲正在遭受沙漠的不断侵蚀,已经剩下不到3千亩。

    绿洲日渐“消瘦”。每逢冬春风季,漫天黄沙席卷而来,吞噬绿洲、草原与庄稼,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布和说,那时候父辈们就已开始治沙种树,但苦于条件有限,治沙种树全靠人力又缺少技术,进展缓慢。

    彼时,布和立下志愿,待他长大赚了钱,定要在家乡治沙种树,将绿洲恢复原貌,让乡邻免受“黄风”之害。

    2006年,33岁的布和从城市回到家乡,与哥哥苏和、弟弟李小龙弟兄三人,承包下银肯塔拉7万亩沙海,开始治沙种树征程,一干就是12年。

    坚持12年耗资1亿,造林治沙4.7万亩

    投身沙漠植树治沙、发展生态旅游业,布和曾被同行认为是“疯子”。

    7月19日,库布齐沙漠东部,布和三兄弟和父亲一起祭敖包。

    从工地小工到组建工程队成立公司,上个世纪90年代,布和放弃跟随父亲学医,在城里搞基建、修楼房,赚了些钱。但让同行意外的是,十年后他会回到展旦召苏木的沙窝窝里,承包沙漠,治沙种树。

    由于水资源短缺,沙漠中每一种植物虽然拥有强大的根系和顽强的生命力,但种下一棵树且让它成活下来并不容易。

    布和指着路边一棵拇指粗的沙柳告诉澎湃新闻,“这已经是长了十几年的树了,沙漠里的树长的都很慢”。布和觉得在沙漠中种树就像养小孩,不能光栽树,栽完还得打井浇灌、维护看管,不能让牲口给害了。

    鄂尔多斯霍洛林场小霍洛作业区场长徐广重向澎湃新闻算了一笔账,在沙漠中种一棵樟子松,得先在育苗基地培育树苗,等树苗经2-3年生长至80厘米高,移至沙漠中栽种;进行定期浇灌管理又得3年,算上树苗成本和人工,一棵樟子松成活下来需要大概50元。按网格化种植,一亩地种28棵树,需耗费资金1500元。

    “南围北挡,切片治理,以点带面”,布和三弟兄治沙初期,先通过南围北挡锁边,将沙漠通过绿化带围起来防止扩大,然后在相对适宜绿化的区域开展生态治理。同时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办法,在草原和沙漠结合区域,因浇灌相对便利就种植本土乔木杨树、柳树等;在适宜种植灌木的区域种植杨柴、柠条、沙柳、沙棘等灌木;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区域用平茬的沙柳枝固沙后播种沙蒿等草籽。

    12年下来,布和三弟兄在银肯塔拉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设置沙柳立式沙障4.7万亩。绿洲不断扩大、生态逐渐转好,也给布和带来了收益,他借势将银肯塔拉打造成了一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旺季每天接待量达3000余人次。

    “那些年,煤炭生意很好做,我要是不回来,不把精力耗在沙漠里,这12年会发展得很好”,布和说,但他现在感觉很满足,自己在绿洲转着走走、看看,种下的树活了不少,空气也改善了,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00家

    像布和这样,企业参与治沙造林的案例在鄂尔多斯并不鲜见。

    7月19日,工人在库布齐沙漠东部的一处樟子松育苗基地除草。

    处在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地带区的鄂尔多斯,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年均降水量仅为150至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至3000毫米,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1841万亩(7.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总面积8108万亩(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

    值得借鉴的是,一直以来,鄂尔多斯推行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并把治沙增绿与增益致富统筹考虑。目前,该市已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

    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向澎湃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5000亩规模以上的造林大户达200多户,参与治沙造林的企业达20多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涌现出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盛万忠、乌云斯庆、王忠强、訾德清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以及东达、亿利、伊泰、天骄、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绿远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

    与2004年相比,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80.8万亩,年均减少5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69万亩,流沙面积由1715.96万亩减少到1028.21万亩,减少687.75万亩。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沙漠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毛乌素沙地沙害基本消失。

    布和三兄弟治沙多年的银肯塔拉已成为当地沙漠治理生态旅游的样本。图为7月21日,游客在银肯塔拉保留的响沙区骑骆驼游览。

    7月21日下午,一场雨过后,从银肯塔拉沙漠中心绿洲传来阵阵欢快的鸟叫声。在绿洲边缘,生长着几棵木瓜树,据说树龄超700年。地面裸/露的树根不知被谁偷偷锯掉一截,露出一圈圈紧密的年轮。

    布和告诉澎湃新闻,现在的银肯塔拉还能看见野鸡、狐狸、兔子遍野跑。“过去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通过治理,植被恢复了,野生动物也增加了,这就是生态链嘛”。布和笑着说,“保护就是发展”,这是他一直信奉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