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吴府二门是座碑亭式建筑,古色古香,左右门脚各植一株紫藤,院中假山旁空地上设了十二张圆桌,每桌上红双喜字上摆了一碟红干枣,一碟红瓜子,一碟红果,一碟红干梅镇住,正中的紫砂嵌喜香炉此时正青烟飘香。
三原县知县想了片刻才蘸墨挥笔,悬臂于空,用魏体写下:
文封阁老武封侯 吴聘周莹偕白头
众人忍不住喝彩道:“祝吴兄早得孙子好当爷哪……”
吴尉文喜在眉梢,率众人来到三门,堡外的鞭炮声与铳声,已是如雷当空,告诉他新娘子就要进入安吴堡了。
吴尉文回身从宾客中拉着一老者出来说:“内宅门喜联,尉文要劳百里翁挥毫了。”
百里乃泾阳名儒,是一个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老学究,在泾阳民众中享有威望,是吴尉文多年好友,吴尉文之所以选中他来为内宅门书写喜联,是想借百里之寿,佑护自己多灾多难的唯一宝贝儿子吴聘能通过冲喜,逢凶化吉、增岁添寿,早一天养儿育女,以承吴氏三百年兴旺发达基业。宾客们自然不知他用意,但听他请百里为内宅门书喜联,自然会发出赞同的喝彩声。宾客们知道,百里虽满腹经纶,但命运不济,数十年来奔波乡里,积德行善,无奈总是难成旷世之功,老了老了,仍在清贫中度日,若没有吴尉文接济相扶,日子会过得更加困苦。吴尉文在此时仍能待他为上宾,可见为人之诚,心肠之善了。
百里也不推辞,接笔在手,走到内宅门前,一边吟哦一边挥笔写下:
上正天自顺 德馨家自安
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
吴尉文高兴得连连击掌说:“好,好,好啊!多谢百里翁了!”
吴府内宅,是一座花园式的庭院,充满江南的韵味。整座内宅占地九亩六分,院中池塘,水面二亩八分,塘内睡莲碧绿,游鱼穿梭;东南西北方位各有一小小码头,石条台阶直通水底,面南北向码头石桩上系一小舟,可供三人同泛舟水面。池塘岸边冬青、红柳、芙蓉、海棠、月桂、石榴、青松、翠柏、中国槐各有领地,其间散布着片片花圃,菊花、鸡冠花、太阳花、米兰花、芍药花、月季花……点缀其间,石鼓、石条、石桌分布于树荫下,池塘中心假山上还有八角亭,红栏垂柳,略显北方粗犷景貌。
内宅门是圆穹建筑,但圆穹内又是框式结构,门两边爬墙藤密密匝匝,朱红色的门扉上黄铜狮头口衔梅花图案,是难得一见的艺术佳品。
内宅正堂是一座五间一担式的飞檐滚脊建筑。吴聘、周莹大婚之礼将在此举行,因此正堂内外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新郎吴聘听到大门外鞭炮轰响时,急忙整理好衣冠,在书童搀扶下,向内宅门走过去。在新娘步入内宅门,跨过火盆,切断不归路后,他得扯起红绫,引导新娘进入婚礼大厅,完成标志他们新生活的开始与成家立业的礼仪。
唢呐再次吹奏起《百鸟朝凤》的曲牌,大门外新娘下轿的吆喝声传进宾客耳里,高亢的迎花轿歌声在蓝天下回荡:
通喜报,喜通报,嫁妆礼盒前头到。
一队乐人来开道,后面抬的是花轿。
下了轿,响鞭炮,搭了天桥撒草料。
入了洞房揭头罩,新郎喜来新娘笑。
吉祥神前把表瞧,这才是今世的姻缘前世造。
歌声中,十二个年轻汉子高举着双臂,围着新娘前前后后跑动,不停地把红毡从新娘头顶传过,铺垫在新娘要走过的路上。搀扶新娘的伴娘,则不停地提醒着新娘脚朝哪里踩,以免走出红毡。婆家拥亲的人,则不断把斗中混合的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媒婆紧随新娘,扯开嗓门儿唱着:
花轿到门前,鼓乐一声喧。
天仙送贵子,撒谷福无边。
今日喜临门,吴府迎新人。
凤凰拜花堂,红花戴胸前。
郎才配女貌,鸳鸯结同心。
亲友喜洋洋,媒人笑春风。
新娘被簇拥着穿过人巷,进入内宅门时,吴府上下迎亲的女人们齐唱起了《谢媒歌》:
养儿养得满院红,媒人能把事办成。
百客百宾齐声赞,媒人恩情念一生。
当众谢媒古来礼,一个红包表心声。
歌声落,身披红绫戴红花的傧相拖长了声音喊道:“新娘跳火塘,一心相夫百年长;儿孙满堂喜洋洋,敬老爱幼乐安康。跳火塘——”
一盆火苗跳跃的木炭火,摆在内宅门内路中央,伴娘提醒被红盖头罩住视线的新娘:“把腿抬高,跨大步——”
新娘闻声轻声说:“松开我胳膊,让我跳过去。”
伴娘应道:“小心,火盆大着哩。”
新娘笑道:“再大也挡不住我。”话音刚落,只见一团红光一闪,新娘已站在火盆前三尺远的地方。
院中即刻爆发出一阵“好啊”的喝彩声,纷纷道:“看来新娘子身手不凡呀。”
新娘随身丫鬟骄傲地说:“我家小姐是个文武双全的美佳人呢。”
新郎吴聘立在路正中,只等新娘跨过火盆,便扯起红绫,引导新娘进入正堂拜天地,不意新娘一纵身从火盆上跳过,一下踩在他脚上,吴聘忍不住哎哟了一声。新娘从盖头下看得清楚,急忙伸出右手,一把抓住弯腰摸脚尖的新郎,轻声问道:“踩疼没有?”新郎一听忙说:“没,没,谁知你一步跨了五尺远,正踩在我脚上!”
“千万别叫出声来。”新娘叮咛声中把红绫一头塞在新郎手里说,“慢点走。”
新郎忘了脚尖疼,扯住红绫转身就往前走。绕过池塘,进入正堂,傧相高喊:“吴聘公子、周莹小姐新婚大礼开始:一拜天地——”
新郎新娘双双跪拜站起。
傧相又喊:“二拜祖宗——”
新郎新娘二次双双跪下站起。
傧相再喊:“三拜高堂——”
新郎新娘朝坐在正堂祖宗牌位左下边太师椅上的吴尉文叩过头后,吴尉文含泪点头,把两个红包递给儿子儿媳说:“爸祝你俩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新郎新娘跪拜站起时,新郎往后闪了一下,像是要站不住一样,咬了咬牙才站稳。
傧相又喊:“四拜宗亲——”
接着喊道:“夫妻对拜——”
新郎新娘互拜,又转身面对嘉宾贵客拜过,傧相大声喊道:“新郎新娘入洞房——礼成!”
吴府内各院少爷小姐,哄笑声中,簇拥着新郎新娘向新房走去,贺客们则在吴府家人引导下,走向各院芦席棚里。瞬间,参加婚礼的六百多名贺客,各归其位,内宅内仅剩下五十几位官吏与吴尉文的生死之交。闲不住的孩子们,则在前后院内和席棚中窜来窜去,追逐嬉闹。
吴聘将周莹引导进入洞房后,胃里一阵上翻,弯腰干呕了几声,就要向下倒去,紧随他身边的书童背了吴聘,便往书房奔去。由于事出突然,周莹并没多想,只好一个人进房,坐上了炕。吴聘不在,盖头自然没人敢揭,所以凑热闹的人一直无法看清周莹到底长啥模样。
洞房里传出阵阵哄笑声。吴聘自小就是病秧子,他缺场,也没人在意。周莹不知详情,见不到新郎,心里自然有点不好受,又不敢说出口来,一个人闷声任人闹着、挤着,宽敞华丽的新房塞了个水泄不通。吴府马夫陈三学的女人陈二娘,站在新娘炕前唱着古老的《撒床歌》:
欢天喜地进新房,东家请我来撒床。
进新房,抬头望,砖铺地,纸裱墙。
八仙桌儿当中放,送子娘娘笑眼张。
上面画儿真吉祥,高高贴在炕墙上。
一幅画的鸳鸯配,一幅画的是凤求凰。
锦绣帐,罩大炕,两边挂在金钩上。
欢笑声中手携手,抬腿就能上热炕。
陈二娘十六岁嫁给陈三学,十多年里都在吴家土地上流汗,虽然无冬无夏,没春没秋,但不缺吃穿,不缺零花钱,因此对老爷是感恩戴德。在她眼里,吴尉文不仅是一堡之主,而且是全堡人的衣食父母。吴尉文把上千亩土地,交给全堡二百多户来自四面八方、无依无靠的佃农耕种,每年每亩地仅收三斗租粮,逢旱遇灾,便免收地租;还给无房者盖房安室,使他们成为安吴堡的长住居民。几十年来,安吴堡平安祥和,没发生过一次匪盗贼偷事件,在泾阳、三原、淳化、高陵一带是唯一的太平福地。所以,安吴堡人便编了许多民歌小调,来歌颂自己的故乡,歌颂给安吴堡人带来安居乐业日子的吴大官人。《撒床歌》本是流传渭河南北两岸的婚娶民俗歌谣,各地为了凑热闹,许多自乐班子和民间艺人便各取所需,信口唱来,添词加句,越唱越长,唱到清同治时期,《撒床歌》已变成一首长达二百五十六句的歌谣。今儿个吴尉文为自己的宝贝儿子娶亲完婚,陈二娘一早便进得吴府,忙前忙后,一心为吴聘娶妻唱一段吉利词儿。
陈二娘虽已三十岁,嗓门儿却好得出奇,只唱了三句,便把闹哄哄的笑闹声给镇住,满房的人由闹房看新媳妇,变成了听她唱歌。陈二娘一看,劲头更足,嗓门儿更大了:
这个炕,真是美,两个枕头成一对。
这个炕,真是好,两边低来中间高。
新娘喜,新郎笑,亲亲热热似皮胶。
这个炕,真叫嫽,能工巧匠精心造。
喊相公,先别乐,夫妻齐把枣儿数。
来年春暖花开时,咱把娇儿抱怀里……
陈二娘唱得正起劲,忽被尖声尖气的喊声打断:“陈二娘,你撒啥炕哟,都快成孙子她婆了,还不让位给小媳妇小姑娘们!”
人们哄笑了。当人们把说话的人推到陈二娘面前时,陈二娘扑哧笑道:“狗娃子,你有本事就唱,二娘让位给你啦。”
狗娃子脸红道:“我是牛牛娃,咋唱《撒床歌》嘛!”
没有人敢接陈二娘的歌谣词儿。新娘子周莹悄悄拉了一下陈二娘衣襟,低声说:“二娘,你接着唱吧。”
陈二娘来了精神,端过桌上一笸箩染得红里透紫的花生、红枣、核桃,一边朝炕头摞的新被上撒着,一边唱着:
撒把核桃智能高,养儿长大穿锦袍。
撒把红枣花开红,有女赛过穆桂英。
撒把花生儿成双,多子多福金满堂。
核桃花生一齐撒,吉星高照寿安康。
……
九撒鸳鸯偕白头,福禄齐眉同长寿。
十撒官星当头照,欢天喜地合家乐……
陈二娘唱得声情并茂,正待继续唱下去,不料一口气没换过来,嗓子眼儿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连咳了几声,居然发出嘶哑的吼声,憋得脸红脖子粗,光想干呕。伺候新娘周莹的贴身丫鬟红玉忙端过八仙桌上放的一杯茶水,递到她手里说:“二娘,喝下润润喉咙。”
陈二娘一仰脖咕咚咚把一杯水灌进肚去,嗓子仍干涩难忍,眼泪也咳了出来,一下变得狼狈不堪,人群中笑声哗然。陈二娘又急又臊,放下手中笸箩,急急挤出人群,向新房外跑去。
此时,在另一间房里的新郎吴聘避开欢闹的人群,走进奶妈的房门,对在炕上斜靠被子养神的奶妈说:“奶妈,你去看看周莹,设法把房里的人撵走,她怕到现在还饿着肚子呢!”
奶妈笑道:“还没喝合欢酒就知道疼媳妇了。”
吴聘说:“奶妈,我求你啦,你去嘛。”
奶妈起身道:“好,好,奶妈替你去试试……”
奶妈在吴府是个有威望的老太婆,吴聘母亲死得早,他是跟奶妈长大的。吴尉文年轻时也得到过奶妈照料,故对儿子奶妈尊敬有加,凡儿子的事都由奶妈料理,其他家人,见主人如此,自不敢在奶妈面前流露任何不敬言行。当奶妈拄着拐杖进入洞房时,乱哄哄的人群突然静下来,有孩子喊:“吴少爷奶妈来了,快让路!”
奶妈走到周莹跟前,拉住周莹的手大声对房里的人说:“少奶奶要喝点水,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你们挤在房子里,多丧眼,都给我爬出去,到晚上再来闹洞房不迟。”
挤在房里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拿不准主意,跟周莹到吴府的书童脑子转得快,忙跟上喊:“大家快去喝喜酒,等吃饱肚子再回来闹房……”
有人一听到喝喜酒,猛然觉出肚子真饥了,因此随声附和说:“对着哩,咱们先去喝足吃饱,再来闹房呀!”
闹房的人一溜烟奔宴席的地方去了。奶妈问周莹:“少奶奶你想吃些啥呀?”
周莹这才把盖头掀开说:“我只想喝口清淡些的汤。”
奶妈对站在门口的一个丫鬟说:“小琴,快去厨房,让江妈给少奶奶做碗合欢汤,拿一碟香油酥饼过来。”
小琴回了声“是”,便出了房门。
房内只剩下周莹的贴身丫鬟红玉、奶妈和吴府内宅女管家七巧嫂,周莹喝了几口茶说:“奶妈,求你去给我公公说,别让兄弟子侄们夜里闹房好吗?”
奶妈说:“新婚三天无大小,这是咱关中风俗,夜里咋能不闹房呢?”
周莹说:“我发现少爷在拜堂时就打趔趄,如果晚上再闹房,身体怕吃不消,能搁住几下折腾呀!”
奶妈拉住周莹的手说:“你说得对,说得对,少爷是架不住彻夜折腾啊!我这就去对老爷说,我这就去对老爷说。这闹房的事,免了吧。”
吴府二门是座碑亭式建筑,古色古香,左右门脚各植一株紫藤,院中假山旁空地上设了十二张圆桌,每桌上红双喜字上摆了一碟红干枣,一碟红瓜子,一碟红果,一碟红干梅镇住,正中的紫砂嵌喜香炉此时正青烟飘香。
三原县知县想了片刻才蘸墨挥笔,悬臂于空,用魏体写下:
文封阁老武封侯 吴聘周莹偕白头
众人忍不住喝彩道:“祝吴兄早得孙子好当爷哪……”
吴尉文喜在眉梢,率众人来到三门,堡外的鞭炮声与铳声,已是如雷当空,告诉他新娘子就要进入安吴堡了。
吴尉文回身从宾客中拉着一老者出来说:“内宅门喜联,尉文要劳百里翁挥毫了。”
百里乃泾阳名儒,是一个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老学究,在泾阳民众中享有威望,是吴尉文多年好友,吴尉文之所以选中他来为内宅门书写喜联,是想借百里之寿,佑护自己多灾多难的唯一宝贝儿子吴聘能通过冲喜,逢凶化吉、增岁添寿,早一天养儿育女,以承吴氏三百年兴旺发达基业。宾客们自然不知他用意,但听他请百里为内宅门书喜联,自然会发出赞同的喝彩声。宾客们知道,百里虽满腹经纶,但命运不济,数十年来奔波乡里,积德行善,无奈总是难成旷世之功,老了老了,仍在清贫中度日,若没有吴尉文接济相扶,日子会过得更加困苦。吴尉文在此时仍能待他为上宾,可见为人之诚,心肠之善了。
百里也不推辞,接笔在手,走到内宅门前,一边吟哦一边挥笔写下:
上正天自顺 德馨家自安
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
吴尉文高兴得连连击掌说:“好,好,好啊!多谢百里翁了!”
吴府内宅,是一座花园式的庭院,充满江南的韵味。整座内宅占地九亩六分,院中池塘,水面二亩八分,塘内睡莲碧绿,游鱼穿梭;东南西北方位各有一小小码头,石条台阶直通水底,面南北向码头石桩上系一小舟,可供三人同泛舟水面。池塘岸边冬青、红柳、芙蓉、海棠、月桂、石榴、青松、翠柏、中国槐各有领地,其间散布着片片花圃,菊花、鸡冠花、太阳花、米兰花、芍药花、月季花……点缀其间,石鼓、石条、石桌分布于树荫下,池塘中心假山上还有八角亭,红栏垂柳,略显北方粗犷景貌。
内宅门是圆穹建筑,但圆穹内又是框式结构,门两边爬墙藤密密匝匝,朱红色的门扉上黄铜狮头口衔梅花图案,是难得一见的艺术佳品。
内宅正堂是一座五间一担式的飞檐滚脊建筑。吴聘、周莹大婚之礼将在此举行,因此正堂内外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新郎吴聘听到大门外鞭炮轰响时,急忙整理好衣冠,在书童搀扶下,向内宅门走过去。在新娘步入内宅门,跨过火盆,切断不归路后,他得扯起红绫,引导新娘进入婚礼大厅,完成标志他们新生活的开始与成家立业的礼仪。
唢呐再次吹奏起《百鸟朝凤》的曲牌,大门外新娘下轿的吆喝声传进宾客耳里,高亢的迎花轿歌声在蓝天下回荡:
通喜报,喜通报,嫁妆礼盒前头到。
一队乐人来开道,后面抬的是花轿。
下了轿,响鞭炮,搭了天桥撒草料。
入了洞房揭头罩,新郎喜来新娘笑。
吉祥神前把表瞧,这才是今世的姻缘前世造。
歌声中,十二个年轻汉子高举着双臂,围着新娘前前后后跑动,不停地把红毡从新娘头顶传过,铺垫在新娘要走过的路上。搀扶新娘的伴娘,则不停地提醒着新娘脚朝哪里踩,以免走出红毡。婆家拥亲的人,则不断把斗中混合的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媒婆紧随新娘,扯开嗓门儿唱着:
花轿到门前,鼓乐一声喧。
天仙送贵子,撒谷福无边。
今日喜临门,吴府迎新人。
凤凰拜花堂,红花戴胸前。
郎才配女貌,鸳鸯结同心。
亲友喜洋洋,媒人笑春风。
新娘被簇拥着穿过人巷,进入内宅门时,吴府上下迎亲的女人们齐唱起了《谢媒歌》:
养儿养得满院红,媒人能把事办成。
百客百宾齐声赞,媒人恩情念一生。
当众谢媒古来礼,一个红包表心声。
歌声落,身披红绫戴红花的傧相拖长了声音喊道:“新娘跳火塘,一心相夫百年长;儿孙满堂喜洋洋,敬老爱幼乐安康。跳火塘——”
一盆火苗跳跃的木炭火,摆在内宅门内路中央,伴娘提醒被红盖头罩住视线的新娘:“把腿抬高,跨大步——”
新娘闻声轻声说:“松开我胳膊,让我跳过去。”
伴娘应道:“小心,火盆大着哩。”
新娘笑道:“再大也挡不住我。”话音刚落,只见一团红光一闪,新娘已站在火盆前三尺远的地方。
院中即刻爆发出一阵“好啊”的喝彩声,纷纷道:“看来新娘子身手不凡呀。”
新娘随身丫鬟骄傲地说:“我家小姐是个文武双全的美佳人呢。”
新郎吴聘立在路正中,只等新娘跨过火盆,便扯起红绫,引导新娘进入正堂拜天地,不意新娘一纵身从火盆上跳过,一下踩在他脚上,吴聘忍不住哎哟了一声。新娘从盖头下看得清楚,急忙伸出右手,一把抓住弯腰摸脚尖的新郎,轻声问道:“踩疼没有?”新郎一听忙说:“没,没,谁知你一步跨了五尺远,正踩在我脚上!”
“千万别叫出声来。”新娘叮咛声中把红绫一头塞在新郎手里说,“慢点走。”
新郎忘了脚尖疼,扯住红绫转身就往前走。绕过池塘,进入正堂,傧相高喊:“吴聘公子、周莹小姐新婚大礼开始:一拜天地——”
新郎新娘双双跪拜站起。
傧相又喊:“二拜祖宗——”
新郎新娘二次双双跪下站起。
傧相再喊:“三拜高堂——”
新郎新娘朝坐在正堂祖宗牌位左下边太师椅上的吴尉文叩过头后,吴尉文含泪点头,把两个红包递给儿子儿媳说:“爸祝你俩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新郎新娘跪拜站起时,新郎往后闪了一下,像是要站不住一样,咬了咬牙才站稳。
傧相又喊:“四拜宗亲——”
接着喊道:“夫妻对拜——”
新郎新娘互拜,又转身面对嘉宾贵客拜过,傧相大声喊道:“新郎新娘入洞房——礼成!”
吴府内各院少爷小姐,哄笑声中,簇拥着新郎新娘向新房走去,贺客们则在吴府家人引导下,走向各院芦席棚里。瞬间,参加婚礼的六百多名贺客,各归其位,内宅内仅剩下五十几位官吏与吴尉文的生死之交。闲不住的孩子们,则在前后院内和席棚中窜来窜去,追逐嬉闹。
吴聘将周莹引导进入洞房后,胃里一阵上翻,弯腰干呕了几声,就要向下倒去,紧随他身边的书童背了吴聘,便往书房奔去。由于事出突然,周莹并没多想,只好一个人进房,坐上了炕。吴聘不在,盖头自然没人敢揭,所以凑热闹的人一直无法看清周莹到底长啥模样。
洞房里传出阵阵哄笑声。吴聘自小就是病秧子,他缺场,也没人在意。周莹不知详情,见不到新郎,心里自然有点不好受,又不敢说出口来,一个人闷声任人闹着、挤着,宽敞华丽的新房塞了个水泄不通。吴府马夫陈三学的女人陈二娘,站在新娘炕前唱着古老的《撒床歌》:
欢天喜地进新房,东家请我来撒床。
进新房,抬头望,砖铺地,纸裱墙。
八仙桌儿当中放,送子娘娘笑眼张。
上面画儿真吉祥,高高贴在炕墙上。
一幅画的鸳鸯配,一幅画的是凤求凰。
锦绣帐,罩大炕,两边挂在金钩上。
欢笑声中手携手,抬腿就能上热炕。
陈二娘十六岁嫁给陈三学,十多年里都在吴家土地上流汗,虽然无冬无夏,没春没秋,但不缺吃穿,不缺零花钱,因此对老爷是感恩戴德。在她眼里,吴尉文不仅是一堡之主,而且是全堡人的衣食父母。吴尉文把上千亩土地,交给全堡二百多户来自四面八方、无依无靠的佃农耕种,每年每亩地仅收三斗租粮,逢旱遇灾,便免收地租;还给无房者盖房安室,使他们成为安吴堡的长住居民。几十年来,安吴堡平安祥和,没发生过一次匪盗贼偷事件,在泾阳、三原、淳化、高陵一带是唯一的太平福地。所以,安吴堡人便编了许多民歌小调,来歌颂自己的故乡,歌颂给安吴堡人带来安居乐业日子的吴大官人。《撒床歌》本是流传渭河南北两岸的婚娶民俗歌谣,各地为了凑热闹,许多自乐班子和民间艺人便各取所需,信口唱来,添词加句,越唱越长,唱到清同治时期,《撒床歌》已变成一首长达二百五十六句的歌谣。今儿个吴尉文为自己的宝贝儿子娶亲完婚,陈二娘一早便进得吴府,忙前忙后,一心为吴聘娶妻唱一段吉利词儿。
陈二娘虽已三十岁,嗓门儿却好得出奇,只唱了三句,便把闹哄哄的笑闹声给镇住,满房的人由闹房看新媳妇,变成了听她唱歌。陈二娘一看,劲头更足,嗓门儿更大了:
这个炕,真是美,两个枕头成一对。
这个炕,真是好,两边低来中间高。
新娘喜,新郎笑,亲亲热热似皮胶。
这个炕,真叫嫽,能工巧匠精心造。
喊相公,先别乐,夫妻齐把枣儿数。
来年春暖花开时,咱把娇儿抱怀里……
陈二娘唱得正起劲,忽被尖声尖气的喊声打断:“陈二娘,你撒啥炕哟,都快成孙子她婆了,还不让位给小媳妇小姑娘们!”
人们哄笑了。当人们把说话的人推到陈二娘面前时,陈二娘扑哧笑道:“狗娃子,你有本事就唱,二娘让位给你啦。”
狗娃子脸红道:“我是牛牛娃,咋唱《撒床歌》嘛!”
没有人敢接陈二娘的歌谣词儿。新娘子周莹悄悄拉了一下陈二娘衣襟,低声说:“二娘,你接着唱吧。”
陈二娘来了精神,端过桌上一笸箩染得红里透紫的花生、红枣、核桃,一边朝炕头摞的新被上撒着,一边唱着:
撒把核桃智能高,养儿长大穿锦袍。
撒把红枣花开红,有女赛过穆桂英。
撒把花生儿成双,多子多福金满堂。
核桃花生一齐撒,吉星高照寿安康。
……
九撒鸳鸯偕白头,福禄齐眉同长寿。
十撒官星当头照,欢天喜地合家乐……
陈二娘唱得声情并茂,正待继续唱下去,不料一口气没换过来,嗓子眼儿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连咳了几声,居然发出嘶哑的吼声,憋得脸红脖子粗,光想干呕。伺候新娘周莹的贴身丫鬟红玉忙端过八仙桌上放的一杯茶水,递到她手里说:“二娘,喝下润润喉咙。”
陈二娘一仰脖咕咚咚把一杯水灌进肚去,嗓子仍干涩难忍,眼泪也咳了出来,一下变得狼狈不堪,人群中笑声哗然。陈二娘又急又臊,放下手中笸箩,急急挤出人群,向新房外跑去。
此时,在另一间房里的新郎吴聘避开欢闹的人群,走进奶妈的房门,对在炕上斜靠被子养神的奶妈说:“奶妈,你去看看周莹,设法把房里的人撵走,她怕到现在还饿着肚子呢!”
奶妈笑道:“还没喝合欢酒就知道疼媳妇了。”
吴聘说:“奶妈,我求你啦,你去嘛。”
奶妈起身道:“好,好,奶妈替你去试试……”
奶妈在吴府是个有威望的老太婆,吴聘母亲死得早,他是跟奶妈长大的。吴尉文年轻时也得到过奶妈照料,故对儿子奶妈尊敬有加,凡儿子的事都由奶妈料理,其他家人,见主人如此,自不敢在奶妈面前流露任何不敬言行。当奶妈拄着拐杖进入洞房时,乱哄哄的人群突然静下来,有孩子喊:“吴少爷奶妈来了,快让路!”
奶妈走到周莹跟前,拉住周莹的手大声对房里的人说:“少奶奶要喝点水,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你们挤在房子里,多丧眼,都给我爬出去,到晚上再来闹洞房不迟。”
挤在房里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拿不准主意,跟周莹到吴府的书童脑子转得快,忙跟上喊:“大家快去喝喜酒,等吃饱肚子再回来闹房……”
有人一听到喝喜酒,猛然觉出肚子真饥了,因此随声附和说:“对着哩,咱们先去喝足吃饱,再来闹房呀!”
闹房的人一溜烟奔宴席的地方去了。奶妈问周莹:“少奶奶你想吃些啥呀?”
周莹这才把盖头掀开说:“我只想喝口清淡些的汤。”
奶妈对站在门口的一个丫鬟说:“小琴,快去厨房,让江妈给少奶奶做碗合欢汤,拿一碟香油酥饼过来。”
小琴回了声“是”,便出了房门。
房内只剩下周莹的贴身丫鬟红玉、奶妈和吴府内宅女管家七巧嫂,周莹喝了几口茶说:“奶妈,求你去给我公公说,别让兄弟子侄们夜里闹房好吗?”
奶妈说:“新婚三天无大小,这是咱关中风俗,夜里咋能不闹房呢?”
周莹说:“我发现少爷在拜堂时就打趔趄,如果晚上再闹房,身体怕吃不消,能搁住几下折腾呀!”
奶妈拉住周莹的手说:“你说得对,说得对,少爷是架不住彻夜折腾啊!我这就去对老爷说,我这就去对老爷说。这闹房的事,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