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女帝师二(50)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思诚一笑,摇头叹道:“女孩子家太刚硬了未必是好事。”
我笑道:“县主万金之躯,自是百无禁忌。”
正说着,忽见又一青衣小厮闯了进来,气喘吁吁道:“奴婢就知道王爷在这里。昌平郡王殿下从西北回来了,这会儿正在府里坐着,有要事和王爷商议。有请王爷快快回府。”
高思诚甚是意外:“不是说还有十几日才到京么?”随即向我歉然一笑,“匆匆一见,不及详谈,甚为抱歉。只是府中尚有要事,小王必得回府。告辞。”说罢举手一揖,带着两个青衣小厮疾步而去。
我行礼相送,默默思忖。小莲儿见我发呆,轻声道:“姑娘,咱们也回去吧。”
我沉吟道:“昌平郡王本拟新年才回,怎的忽然提前回京?”
小莲儿笑道:“还有十几二十天便是除夕了,便是这会儿回京,也很平常吧。”
我摇头道:“昌平郡王在边关戍守,别说提前十几二十日,便是提前一天,也算擅离职守。”话音刚落,便见康总管和芳馨推门进来,康总管道:“原来大人来了此处,让奴婢好找。戏要开演了,还请先回去吧。”
然而我已无心看这最后两折戏,只叫过小莲儿,吩咐她径直去掖庭属寻李瑞。直到戏快唱完了,小莲儿才回来,在我耳边轻轻道:“于姑娘已从西北回京,这会儿已在掖庭狱中。”
【第三十六节 勿复王家】
我大惊,险些摔了手中的茶盏,一颗心早已飞去掖庭属。但皇帝赏赐的戏又不得不看完,于是剩下半折我面色铁青,如坐针毡。康总管以为我不喜欢,几次借添换茶点的工夫查看我的神色。我也无心去应付他。
戏一唱完,我留下芳馨放赏,立刻动身前往掖庭属。谁知刚刚出了梨园的门,便见施哲迎面而来,他恭敬施了一礼,笑道:“听闻梨园今天演一出新戏,下官本想来听,奈何公务冗杂,还是赶了个散场。”
施哲早已料到我会去掖庭属,竟来梨园阻拦。我不悦,还礼道:“大人若想看戏,还请早来。”
施哲笑道:“大人可听了全本?未知这出新戏叫什么名字?”
我望一眼施哲身后渐渐沉落的红日,心中愈加焦急,面上却还得不露声色:“这出《宪英劝弟》,说的是姐弟情深,保家全身。可依玉机看,比《赎孽》差了许多。”
施哲道:“《赎孽》一出,唱的是手足之义,同生共死。虽然慷慨,却太惨烈了些。”
我屈膝恳求道:“玉机不才,也想效仿一二。请大人准我与于姑娘相见。”
施哲躬身一揖:“下官恕难从命。”
这本也是我预料之中的回答。然而我仍是不甘心:“‘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88]。玉机只想瞧瞧昔日的姐妹,大人竟不能通融一二?”
阳光像一支描金的小楷,细细勾画出他面颊的轮廓,儒雅之中颇见堂堂正正。然而我此刻却痛恨这副充满善意和聪明的面孔。我甚至想,倘若他像李瑞一般愚钝老成,或者像乔致一般色厉胆薄,我都有办法让他松口。可他不是。除了皇命,他不为任何人、任何事所动,直是无懈可击。
施哲微微一笑:“朱大人聪慧过人,岂不知‘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光武帝)下诏曰:‘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其显效未詶,名籍未立者,大鸿胪趣上,朕将差而录之。’”?于姑娘与慎妃娘娘自尽一事有涉,事关重大,下官不敢擅专。”
我不觉冷笑:“陛下不是说,掖庭属不必再过问慎妃之事么?”
施哲道:“大人所言甚是。本来于姑娘回京,应直接去黄门狱。之所以进掖庭狱,是因为她身为官婢,做了不可饶恕的错事,在掖庭属审毕,就会移去黄门狱。”
听说锦素回京,我脑中已是一片混乱,惊闻此言更是又惊又奇:“是何不妥之事?”
施哲道:“此事恕下官无可奉告。其实大人想见于姑娘,倒也不难。只需请了圣旨,下官无不从命。”说着望一眼我身后的梨园,瞳仁中映出五颜六色的灯彩,“以大人如今的恩遇,此事轻而易举。”说罢深深一揖,又道,“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于姑娘今日才进了掖庭狱,大人如何能这样快便得知消息,还命莲姑娘来掖庭属询问?”
我如实道:“玉机无意中得知昌平郡王提前回京,故此猜测。”
施哲笑道:“大人闻知王爷回京,便派人来打探于姑娘的讯息,想来是知晓他二人之事,如此怎能不知于姑娘身为官婢,所犯何罪?”
我大为不解:“玉机也只是猜测罢了。于姑娘究竟所犯何罪?”
施哲道:“大人难道不知,皇子宗室是不能随意纳罪官眷属与有罪的官婢为妻妾的么?于姑娘回京后自称昌平郡王的妾侍,所以才送来掖庭属的。”
我大惊:“玉机以为他们只是有情。”
施哲奇道:“大人竟然从未听闻这条宫规?”
我叹道:“这是宗室规条,玉机略有耳闻。只是万万没想到,王爷会私纳锦素为妾。”
施哲道:“下官有一言相劝,不知大人肯听么?”
我忙道:“洗耳恭听。”
施哲道:“比起与于姑娘相见,大人更应思想如何为于姑娘求情。只要于姑娘能活着走出掖庭狱,还怕日后不能相见么?”
我叹道:“锦素与慎妃之死有涉,再加上——若坐实了罪名,只怕求情也是无用。”
施哲道:“事在人为。大人尽力一试,问心无愧便好。”说着望了望天色,“时候不早,下官也该出宫了。下官告退。”说罢退后三步,转身而去。
我迎着刺目的阳光,切齿而叹。关于锦素与慎妃之死的关联,我早已在心中掂量过无数次,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忽听芳馨道:“于姑娘这一次若不能救,便不要救了。姑娘已救了她两次,也算尽心了。”
我叹道:“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不要救她。”
芳馨道:“以公心处事,方是最好的。奴婢记得姑娘读书的时候,曾念过一句话,什么‘君子之道’,什么‘语’。姑娘还教导过奴婢们,说君子知命,怎么行都是适宜的。”
我漫声道:“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89]又叹,“此事……容我好好想一想。”
第二日,我去济慈宫拜见太后。从升平长公主处回来后,想着太后牵挂女儿,本应立刻去济慈宫请安。谁知连日事忙,竟给耽搁了。我几乎没有在朔望之外的日子主动求见太后,这也是头一遭。除了要向太后回禀升平长公主之事,更要紧的是,昌平郡王既然回京,必来拜见太后。探寻太后在锦素之事上的态度,也是我主动请安的意图之一。于是待小钱告诉我昌平郡王已然去过济慈宫,我这才带着小莲儿出门。
太后坐在光秃秃的梧桐树下,拿着一柄折扇,连比带画地教两个小宫女使剑。这两个女孩只有七八岁,舞得一身是汗,却不得要领。连佳期都在一旁看得连连摇头,太后却一丝不恼,仍旧心平气和地指点着。
我站在一旁看她们练完一套剑法,方才上前请安。太后对那两个女孩儿笑道:“回宫去再好生练练,若下一次还这样三脚猫似的,本宫可要罚的。”二女连忙称是,恭敬告退。
太后站起身,看着两个女孩子走出角门,方向我笑道:“一年多没有练剑,都生疏了。如今也只能看着她们练练,解解眼馋。”
自从义阳公主、平阳公主和青阳公主在景园的金沙池中溺死之后,太后便折断佩剑,发誓再也不练剑。然而她终究是自幼习武的江湖女子,虽碍于誓言不能习剑,却也忍不住要看别人练。我心下黯然,微微一笑道:“启姐姐和邢二小姐的剑术都很好,太后闲来可常召二位小姐入宫。”
佳期搬来绣墩,太后示意我坐在她的下首:“春儿近日在筹备婚事,本宫也不好总召她入宫。邢二小姐么,前些日子在宫里住着,本宫没少看。待开了春再召她二位入宫。”说罢饮一口茶道,“本宫听说朱大人前几日去了一趟白云庵,本想请大人来。只是听说你身子不大好,想着也没什么大事,就没说。如今你身子好些了么?”
我欠身道:“臣女的身子已然无碍。多谢太后关怀。臣女从白云庵回来,当早些来向太后请安才是。如今才来,请太后恕罪。”
太后微笑道:“无妨。升平这些日子可还好么?”
我笑道:“长公主不但身子好了不少,连心境也开阔许多。这都是潜心修炼佛法的缘故。”
太后双目一亮:“果真么?”
我如实道:“是。自古蛮夷侵虐边境,必得以战止战。殿下说,她昔日前去和亲,是为亿万黎民免除战争之苦的。身为皇女,这本是义不容辞。陛下舍亲情而保庶民,是明君所为。”
太后不觉怔住:“她……真的是这样说的?”
我颔首道:“臣女不敢欺瞒太后,殿下的确是这样对臣女说的。”
太后的眼中隐有泪光,她侧过头去,拿一幅手巾点了点眼角:“人老了,就有见风流泪的毛病。”复又自责道,“这些年,本宫总想着当年做的错事,害了升平一辈子。本宫本是乡野山间的女子,从前最是无法无天的。自做了这个太后,行事反不如从前了。”
我忙道:“太后自有太后的顾虑,自然比不得年轻的时候。”
太后摇头道:“说是‘顾虑’,倒不如说是‘枷锁’。连爱憎都被锁住了。”
我知道,太后是在责怪自己,当年没有成全升平与谢方思的婚事,致使他二人一投缳自尽,一遁入空门。都是一念之差。我微微叹息道:“太后与陛下的难处,殿下深知。还请太后宽心。”
太后默然,神思远逸。暖阳懒洋洋地照在人的身上,宫苑中一丝风也没有。抬头望,梧桐枝桠被镀上了一层浅金色,树枝间的天空澄澈碧透,像一块布满金丝的青金石。我和太后静静相对而坐,彼此无言。其实,她的自责又何尝不是我的自责。倘若当初我勇敢一些,肯将谢方思的信传给升平,或许如今就不是这般光景。升平出家后,虽然愈加理智通透,却也更加无奈无趣。然而,有升平之事在前,太后若愿意为昌平郡王和锦素之事稍稍用心,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良久,忽听太后黯然叹道:“庄子言: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90]只愿来生不要托生在帝王家……才好。”一滴泪水如珠滚落,洇入胸前的金丝萱草纹中。皇家的怜悯和遗憾,就像这滴泪水一样真诚和稀薄。我心下一沉,不觉暗暗长叹。
忽见宜修款款上前道:“颖嫔娘娘来向太后请安了。”
太后不动声色地用指尖抹去了泪痕,微笑道:“请她进来。”
颖嫔穿了一件白绿色花鸟纹短袄,下着牙白绫裙,整个人宛若一枝才抽条的春兰。只有腰间垂下的一枚美人蕉赤玉佩,仿佛凝住了宫苑中所有鲜亮的色彩,是天地间最坚毅最浓重的一点。颖嫔行过礼,笑盈盈道:“今日宫中放年赏,臣妾将济慈宫的送了来,已交予宜修姑姑了。”
太后笑道:“进了腊月,本宫知道你格外忙碌。放年赏这样的小事,交给内阜院做就好了,何必亲自送来?”
颖嫔笑道:“臣妾也有好些日子没来拜望太后了。”
太后虚着眼睛瞧了瞧颖嫔的气色,含一丝怜惜道:“整日劳心,脸色不如从前那样好了。虽然忙碌,也要好生保养。昱嫔已经有孩子了,你也要上些心才是。”
颖嫔恭敬道:“臣妾多谢太后关怀。”
从济慈宫中出来,颖嫔道:“玉机姐姐去章华宫与妹妹一道用晚膳可好?”
我满腹心事,哪有心情和她一道用膳?“我有要事在身,恐不能作陪。妹妹见谅。”
颖嫔神色一黯:“姐姐既有要事,那便改日吧。”
我微觉不忍:“你回章华宫,我回漱玉斋,彼此同路。妹妹有何指教,但说无妨。”
颖嫔微微苦笑道:“是妹妹有事请教姐姐,还请姐姐不吝赐教。”说着微微屈膝。
我携了她的手缓缓走着。阳光从西面的高墙飞跃过来,径直往东面去了。东墙顶留下窄窄一道光斑,仿佛天地不情愿的施舍。没有阳光的地方依旧有些冷,我这才发觉原来手炉中的炭已经燃尽。我知道她的心事,却帮不了她。
只听颖嫔道:“听闻陛下前两日亲自去漱玉斋瞧姐姐了?”
我淡淡一笑道:“那一日在白云庵见了升平长公主,陛下只是来问问皇妹的近况罢了。”
颖嫔叹道:“我也时常派人去白云庵看望升平长公主,她的近况我甚是清楚。怎么也不见陛下来问我?”
我笑道:“妹妹这是在怨我?”
颖嫔艰涩地一笑:“姐姐何必如此多心?妹妹只是想请教姐姐,究竟如何才能留住陛下的心?”
我甚是诧异:“我……不知道。”
颖嫔叹道:“自从昱嫔有孕,静嫔殁了,我总以为他会多怜惜我一些,谁知……自他回宫,还没有往我宫里来过。今日太后说起孩子的事情,我和他……我哪里会有孩子呢?”说着不觉伤心垂泪。
颖嫔向来聪明坚毅,这是我第一次见她落泪。想是这大半年来恩宠稀薄,她也终于灰心绝望。她曾经说过,她父亲已有爵位,兄弟子侄为官有望,她身为妃嫔,已心满意足。我知道,这只是她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不知何时起了风。高墙之间又深又远,仿佛野兽的深喉,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吼。我当怎样回答她?我不知道。美人当前,我也不明白皇帝为何无动于衷。男女情爱,是我即使读遍古往今来的浩浩繁帙都不能悟透的奇谈怪论。况且帝王之心,更加难以捉摸。
脑中空荡荡的,一句也说不出来,只得陪她无言感伤,直到分手。
高思诚一笑,摇头叹道:“女孩子家太刚硬了未必是好事。”
我笑道:“县主万金之躯,自是百无禁忌。”
正说着,忽见又一青衣小厮闯了进来,气喘吁吁道:“奴婢就知道王爷在这里。昌平郡王殿下从西北回来了,这会儿正在府里坐着,有要事和王爷商议。有请王爷快快回府。”
高思诚甚是意外:“不是说还有十几日才到京么?”随即向我歉然一笑,“匆匆一见,不及详谈,甚为抱歉。只是府中尚有要事,小王必得回府。告辞。”说罢举手一揖,带着两个青衣小厮疾步而去。
我行礼相送,默默思忖。小莲儿见我发呆,轻声道:“姑娘,咱们也回去吧。”
我沉吟道:“昌平郡王本拟新年才回,怎的忽然提前回京?”
小莲儿笑道:“还有十几二十天便是除夕了,便是这会儿回京,也很平常吧。”
我摇头道:“昌平郡王在边关戍守,别说提前十几二十日,便是提前一天,也算擅离职守。”话音刚落,便见康总管和芳馨推门进来,康总管道:“原来大人来了此处,让奴婢好找。戏要开演了,还请先回去吧。”
然而我已无心看这最后两折戏,只叫过小莲儿,吩咐她径直去掖庭属寻李瑞。直到戏快唱完了,小莲儿才回来,在我耳边轻轻道:“于姑娘已从西北回京,这会儿已在掖庭狱中。”
【第三十六节 勿复王家】
我大惊,险些摔了手中的茶盏,一颗心早已飞去掖庭属。但皇帝赏赐的戏又不得不看完,于是剩下半折我面色铁青,如坐针毡。康总管以为我不喜欢,几次借添换茶点的工夫查看我的神色。我也无心去应付他。
戏一唱完,我留下芳馨放赏,立刻动身前往掖庭属。谁知刚刚出了梨园的门,便见施哲迎面而来,他恭敬施了一礼,笑道:“听闻梨园今天演一出新戏,下官本想来听,奈何公务冗杂,还是赶了个散场。”
施哲早已料到我会去掖庭属,竟来梨园阻拦。我不悦,还礼道:“大人若想看戏,还请早来。”
施哲笑道:“大人可听了全本?未知这出新戏叫什么名字?”
我望一眼施哲身后渐渐沉落的红日,心中愈加焦急,面上却还得不露声色:“这出《宪英劝弟》,说的是姐弟情深,保家全身。可依玉机看,比《赎孽》差了许多。”
施哲道:“《赎孽》一出,唱的是手足之义,同生共死。虽然慷慨,却太惨烈了些。”
我屈膝恳求道:“玉机不才,也想效仿一二。请大人准我与于姑娘相见。”
施哲躬身一揖:“下官恕难从命。”
这本也是我预料之中的回答。然而我仍是不甘心:“‘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88]。玉机只想瞧瞧昔日的姐妹,大人竟不能通融一二?”
阳光像一支描金的小楷,细细勾画出他面颊的轮廓,儒雅之中颇见堂堂正正。然而我此刻却痛恨这副充满善意和聪明的面孔。我甚至想,倘若他像李瑞一般愚钝老成,或者像乔致一般色厉胆薄,我都有办法让他松口。可他不是。除了皇命,他不为任何人、任何事所动,直是无懈可击。
施哲微微一笑:“朱大人聪慧过人,岂不知‘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光武帝)下诏曰:‘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其显效未詶,名籍未立者,大鸿胪趣上,朕将差而录之。’”?于姑娘与慎妃娘娘自尽一事有涉,事关重大,下官不敢擅专。”
我不觉冷笑:“陛下不是说,掖庭属不必再过问慎妃之事么?”
施哲道:“大人所言甚是。本来于姑娘回京,应直接去黄门狱。之所以进掖庭狱,是因为她身为官婢,做了不可饶恕的错事,在掖庭属审毕,就会移去黄门狱。”
听说锦素回京,我脑中已是一片混乱,惊闻此言更是又惊又奇:“是何不妥之事?”
施哲道:“此事恕下官无可奉告。其实大人想见于姑娘,倒也不难。只需请了圣旨,下官无不从命。”说着望一眼我身后的梨园,瞳仁中映出五颜六色的灯彩,“以大人如今的恩遇,此事轻而易举。”说罢深深一揖,又道,“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于姑娘今日才进了掖庭狱,大人如何能这样快便得知消息,还命莲姑娘来掖庭属询问?”
我如实道:“玉机无意中得知昌平郡王提前回京,故此猜测。”
施哲笑道:“大人闻知王爷回京,便派人来打探于姑娘的讯息,想来是知晓他二人之事,如此怎能不知于姑娘身为官婢,所犯何罪?”
我大为不解:“玉机也只是猜测罢了。于姑娘究竟所犯何罪?”
施哲道:“大人难道不知,皇子宗室是不能随意纳罪官眷属与有罪的官婢为妻妾的么?于姑娘回京后自称昌平郡王的妾侍,所以才送来掖庭属的。”
我大惊:“玉机以为他们只是有情。”
施哲奇道:“大人竟然从未听闻这条宫规?”
我叹道:“这是宗室规条,玉机略有耳闻。只是万万没想到,王爷会私纳锦素为妾。”
施哲道:“下官有一言相劝,不知大人肯听么?”
我忙道:“洗耳恭听。”
施哲道:“比起与于姑娘相见,大人更应思想如何为于姑娘求情。只要于姑娘能活着走出掖庭狱,还怕日后不能相见么?”
我叹道:“锦素与慎妃之死有涉,再加上——若坐实了罪名,只怕求情也是无用。”
施哲道:“事在人为。大人尽力一试,问心无愧便好。”说着望了望天色,“时候不早,下官也该出宫了。下官告退。”说罢退后三步,转身而去。
我迎着刺目的阳光,切齿而叹。关于锦素与慎妃之死的关联,我早已在心中掂量过无数次,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忽听芳馨道:“于姑娘这一次若不能救,便不要救了。姑娘已救了她两次,也算尽心了。”
我叹道:“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不要救她。”
芳馨道:“以公心处事,方是最好的。奴婢记得姑娘读书的时候,曾念过一句话,什么‘君子之道’,什么‘语’。姑娘还教导过奴婢们,说君子知命,怎么行都是适宜的。”
我漫声道:“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89]又叹,“此事……容我好好想一想。”
第二日,我去济慈宫拜见太后。从升平长公主处回来后,想着太后牵挂女儿,本应立刻去济慈宫请安。谁知连日事忙,竟给耽搁了。我几乎没有在朔望之外的日子主动求见太后,这也是头一遭。除了要向太后回禀升平长公主之事,更要紧的是,昌平郡王既然回京,必来拜见太后。探寻太后在锦素之事上的态度,也是我主动请安的意图之一。于是待小钱告诉我昌平郡王已然去过济慈宫,我这才带着小莲儿出门。
太后坐在光秃秃的梧桐树下,拿着一柄折扇,连比带画地教两个小宫女使剑。这两个女孩只有七八岁,舞得一身是汗,却不得要领。连佳期都在一旁看得连连摇头,太后却一丝不恼,仍旧心平气和地指点着。
我站在一旁看她们练完一套剑法,方才上前请安。太后对那两个女孩儿笑道:“回宫去再好生练练,若下一次还这样三脚猫似的,本宫可要罚的。”二女连忙称是,恭敬告退。
太后站起身,看着两个女孩子走出角门,方向我笑道:“一年多没有练剑,都生疏了。如今也只能看着她们练练,解解眼馋。”
自从义阳公主、平阳公主和青阳公主在景园的金沙池中溺死之后,太后便折断佩剑,发誓再也不练剑。然而她终究是自幼习武的江湖女子,虽碍于誓言不能习剑,却也忍不住要看别人练。我心下黯然,微微一笑道:“启姐姐和邢二小姐的剑术都很好,太后闲来可常召二位小姐入宫。”
佳期搬来绣墩,太后示意我坐在她的下首:“春儿近日在筹备婚事,本宫也不好总召她入宫。邢二小姐么,前些日子在宫里住着,本宫没少看。待开了春再召她二位入宫。”说罢饮一口茶道,“本宫听说朱大人前几日去了一趟白云庵,本想请大人来。只是听说你身子不大好,想着也没什么大事,就没说。如今你身子好些了么?”
我欠身道:“臣女的身子已然无碍。多谢太后关怀。臣女从白云庵回来,当早些来向太后请安才是。如今才来,请太后恕罪。”
太后微笑道:“无妨。升平这些日子可还好么?”
我笑道:“长公主不但身子好了不少,连心境也开阔许多。这都是潜心修炼佛法的缘故。”
太后双目一亮:“果真么?”
我如实道:“是。自古蛮夷侵虐边境,必得以战止战。殿下说,她昔日前去和亲,是为亿万黎民免除战争之苦的。身为皇女,这本是义不容辞。陛下舍亲情而保庶民,是明君所为。”
太后不觉怔住:“她……真的是这样说的?”
我颔首道:“臣女不敢欺瞒太后,殿下的确是这样对臣女说的。”
太后的眼中隐有泪光,她侧过头去,拿一幅手巾点了点眼角:“人老了,就有见风流泪的毛病。”复又自责道,“这些年,本宫总想着当年做的错事,害了升平一辈子。本宫本是乡野山间的女子,从前最是无法无天的。自做了这个太后,行事反不如从前了。”
我忙道:“太后自有太后的顾虑,自然比不得年轻的时候。”
太后摇头道:“说是‘顾虑’,倒不如说是‘枷锁’。连爱憎都被锁住了。”
我知道,太后是在责怪自己,当年没有成全升平与谢方思的婚事,致使他二人一投缳自尽,一遁入空门。都是一念之差。我微微叹息道:“太后与陛下的难处,殿下深知。还请太后宽心。”
太后默然,神思远逸。暖阳懒洋洋地照在人的身上,宫苑中一丝风也没有。抬头望,梧桐枝桠被镀上了一层浅金色,树枝间的天空澄澈碧透,像一块布满金丝的青金石。我和太后静静相对而坐,彼此无言。其实,她的自责又何尝不是我的自责。倘若当初我勇敢一些,肯将谢方思的信传给升平,或许如今就不是这般光景。升平出家后,虽然愈加理智通透,却也更加无奈无趣。然而,有升平之事在前,太后若愿意为昌平郡王和锦素之事稍稍用心,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良久,忽听太后黯然叹道:“庄子言: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90]只愿来生不要托生在帝王家……才好。”一滴泪水如珠滚落,洇入胸前的金丝萱草纹中。皇家的怜悯和遗憾,就像这滴泪水一样真诚和稀薄。我心下一沉,不觉暗暗长叹。
忽见宜修款款上前道:“颖嫔娘娘来向太后请安了。”
太后不动声色地用指尖抹去了泪痕,微笑道:“请她进来。”
颖嫔穿了一件白绿色花鸟纹短袄,下着牙白绫裙,整个人宛若一枝才抽条的春兰。只有腰间垂下的一枚美人蕉赤玉佩,仿佛凝住了宫苑中所有鲜亮的色彩,是天地间最坚毅最浓重的一点。颖嫔行过礼,笑盈盈道:“今日宫中放年赏,臣妾将济慈宫的送了来,已交予宜修姑姑了。”
太后笑道:“进了腊月,本宫知道你格外忙碌。放年赏这样的小事,交给内阜院做就好了,何必亲自送来?”
颖嫔笑道:“臣妾也有好些日子没来拜望太后了。”
太后虚着眼睛瞧了瞧颖嫔的气色,含一丝怜惜道:“整日劳心,脸色不如从前那样好了。虽然忙碌,也要好生保养。昱嫔已经有孩子了,你也要上些心才是。”
颖嫔恭敬道:“臣妾多谢太后关怀。”
从济慈宫中出来,颖嫔道:“玉机姐姐去章华宫与妹妹一道用晚膳可好?”
我满腹心事,哪有心情和她一道用膳?“我有要事在身,恐不能作陪。妹妹见谅。”
颖嫔神色一黯:“姐姐既有要事,那便改日吧。”
我微觉不忍:“你回章华宫,我回漱玉斋,彼此同路。妹妹有何指教,但说无妨。”
颖嫔微微苦笑道:“是妹妹有事请教姐姐,还请姐姐不吝赐教。”说着微微屈膝。
我携了她的手缓缓走着。阳光从西面的高墙飞跃过来,径直往东面去了。东墙顶留下窄窄一道光斑,仿佛天地不情愿的施舍。没有阳光的地方依旧有些冷,我这才发觉原来手炉中的炭已经燃尽。我知道她的心事,却帮不了她。
只听颖嫔道:“听闻陛下前两日亲自去漱玉斋瞧姐姐了?”
我淡淡一笑道:“那一日在白云庵见了升平长公主,陛下只是来问问皇妹的近况罢了。”
颖嫔叹道:“我也时常派人去白云庵看望升平长公主,她的近况我甚是清楚。怎么也不见陛下来问我?”
我笑道:“妹妹这是在怨我?”
颖嫔艰涩地一笑:“姐姐何必如此多心?妹妹只是想请教姐姐,究竟如何才能留住陛下的心?”
我甚是诧异:“我……不知道。”
颖嫔叹道:“自从昱嫔有孕,静嫔殁了,我总以为他会多怜惜我一些,谁知……自他回宫,还没有往我宫里来过。今日太后说起孩子的事情,我和他……我哪里会有孩子呢?”说着不觉伤心垂泪。
颖嫔向来聪明坚毅,这是我第一次见她落泪。想是这大半年来恩宠稀薄,她也终于灰心绝望。她曾经说过,她父亲已有爵位,兄弟子侄为官有望,她身为妃嫔,已心满意足。我知道,这只是她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不知何时起了风。高墙之间又深又远,仿佛野兽的深喉,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吼。我当怎样回答她?我不知道。美人当前,我也不明白皇帝为何无动于衷。男女情爱,是我即使读遍古往今来的浩浩繁帙都不能悟透的奇谈怪论。况且帝王之心,更加难以捉摸。
脑中空荡荡的,一句也说不出来,只得陪她无言感伤,直到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