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6)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7 古诗滋养的孩子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她大约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民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6]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因此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六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她基本上都会背了。
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强,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上,学古诗要避免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
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因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7]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五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们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诗,事实上我也无从去“解释”,但她读懂了,她被这语言之美深深打动了。
孩子之所以能对学习古诗有长久的兴趣,也在于家长从来不把背古诗当作一项单方面加给她的任务,而是当作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我们一起想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致;又一起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圆圆背诵古诗的过程一直也是我背诵的过程,我尽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时候,凡要求她背的诗,必定也是我会背的。在教她的过程中我也复习和背诵了好多古诗词。
圆圆认字后,我总是把要背的诗抄到一个小本上,经常在乘公交车或饭后睡前的时间和圆圆一起读几句背几句,不知不觉一个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个小本,我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圆圆阅读和背诵的首先是唐诗,后来又背诵宋词,再后来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学期间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开始背一些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圆圆刚开始背长诗时有一些困难,我们就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办法,每次背一小截。当时她住校,每周回来往小本上抄几句,然后拿到学校去背,不断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过的连起来,一首长诗就一点点地解决了。
事实上诗歌越背越容易,这方面也同样存在熟能生巧。
开始时圆圆背一首诗比较费时间,到后来,一首绝句只需花几分钟读两三遍,看看注解,合上书就背下来了。即便是背长诗,基于以前背诵的功底,她背诵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整个中小学期间,圆圆在学习古典诗词方面显得比同学们轻松多了,一方面是课本上学到的诗词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过,另一个方面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诵能力。她初中时回家跟我说,语文课学《琵琶行》,要求大家背诵,不少同学觉得太难背了,还有同学责怪白居易,说他干吗把诗写那么长,这不是为难人吗!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诗歌是一块精美的蛋糕,我们把它送入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他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吸引,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我见过某民办教育机构出了一张据说能让孩子们快速背会上百首古诗的光盘,它把古诗配上快速变换的动画和动感十足的音乐,以现在歌坛流行的快节奏的“说唱法”念出来。事实是所有的诗都变成了配乐“快板儿”,不管什么内容都用一个味道念出来。这张光盘被卖到好多小学里,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但是,这样的“教学”里,孩子们到哪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它只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背诵数字,却带不来阅读享受。我怀疑这样背诵来的东西也不会记忆深刻,难以在记忆中扎根,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浪费时间。
圆圆在背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也接触了一些好的现代诗。她真正感受到了诗歌的美,甚至产生了自己写诗的冲动。
她在小学时,就自己尝试着去写诗。有一次我们一起到海边玩,快到海边时,远远望去海水很蓝;当我们走到沙滩上,发现海水是绿色的,因为那天有些海藻;她光着脚丫跑进水里,发现脚丫白白的,水根本没有颜色。她就用手捧起水来,对我说了她看到的海水颜色的变化。我说,你发现诗了。回家后,她在我的指导下,写出这些文字:
我站在远处看海/海是蓝色的/我站在近处看海/海是绿色的/我用手捧起海水/咦,大海的颜色跑哪儿去了?
这是她七岁时写的诗。过了不久,我给她换了一块新枕巾,蓝色的。她说像大海的颜色。我开玩笑说,枕着它可能会梦见大海。她顺着我的话说,再加块黄色的就可以梦见沙滩了。她又马上想象,要换成绿色的,是不是就可以梦到草地了?我亲亲她的小脸蛋说,你说的话就像诗一样,写下来吧。圆圆后来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我枕着蓝色的枕巾/梦见了大海/我枕着黄色的枕巾/梦见了沙滩/我枕着红色的枕巾/梦见了玫瑰花/我枕着绿色的枕巾/梦见了草地/我枕着各种颜色的枕巾/做了各种颜色的梦。
这些诗说不上有多好,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但能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她的生活因此不一样了。她上中学后偶尔也写诗,有的写得还真是不错。
圆圆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理解得也很好。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很欣赏她这方面的修养,让圆圆给同学们讲过两次古诗赏析。圆圆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把那两首古诗解读得非常好。据说有的同学居然听得很感动,评价说第一次被一首诗打动,发现诗歌这么美。
她在写作文时经常引用一些诗句,文章因此颇有文采,作文成绩一直不错。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正好是对一句古诗的解读,那句古诗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以圆圆平时对古典诗词的领悟力,她读完这两句诗时,肯定容易找到感觉。她从老子的“大美不言”写到在平凡中创造不凡业绩的当代楷模方永刚。她的语文获得了140分的高分(总分150分),作文应该有不错的成绩。圆圆觉得自己很幸运,说一直以来的古诗词背诵在这次考试中帮了大忙。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没有读诗的爱好或能力,想到教孩子读诗,可能会觉得为难。我想这其实没关系。我在前面谈到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
现在有很多不错的古典诗词选读本,一般都有较完备的注解,读懂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多买几个版本,挑自己喜欢的去读,对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暂时读不懂也没关系,以后读得多了自然会懂。况且对诗歌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寻求什么标准解释。
只要家长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去读去背,这方面修养自然会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家长更好,他在简单的诵读中,也会有好多收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唤起孩子的兴趣,也会让双方都有很强的成就感。
孩子学古诗从幼儿时开始较好,但也许你的孩子已上中学。这也没关系,读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机”。也许你还会顾虑孩子的功课太紧张,没时间。这需要我们动些脑筋,让孩子少上一些课外补习班,多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时间总能找得到。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习班,专门学习古典诗词文赋。是否要报这些班,家长应慎重。
如果这些学习班的教师的古典文学修养较好,会引导孩子阅读,这样的班可以参加。但我担心一些老师把这种班办成另一种“课外补习班”,给孩子们“讲诗”,逼着孩子们背诗,那样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诗歌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的兴趣。
有一个最简单的考察办法,就是向一些参加过学习班的孩子打听一下他们的学习感觉,或让自己的孩子试听一段时间。孩子们喜不喜欢,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写到这里,我猜想可能有人会这样想,虽然读诗有种种好处,可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业技术知识,还是先抓紧时间学课程吧。
这样想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须知有这么一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才能,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都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父亲不同意。他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7 古诗滋养的孩子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她大约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民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6]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因此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六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她基本上都会背了。
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强,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上,学古诗要避免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
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因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7]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五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们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诗,事实上我也无从去“解释”,但她读懂了,她被这语言之美深深打动了。
孩子之所以能对学习古诗有长久的兴趣,也在于家长从来不把背古诗当作一项单方面加给她的任务,而是当作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我们一起想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致;又一起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圆圆背诵古诗的过程一直也是我背诵的过程,我尽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时候,凡要求她背的诗,必定也是我会背的。在教她的过程中我也复习和背诵了好多古诗词。
圆圆认字后,我总是把要背的诗抄到一个小本上,经常在乘公交车或饭后睡前的时间和圆圆一起读几句背几句,不知不觉一个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个小本,我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圆圆阅读和背诵的首先是唐诗,后来又背诵宋词,再后来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学期间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开始背一些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圆圆刚开始背长诗时有一些困难,我们就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办法,每次背一小截。当时她住校,每周回来往小本上抄几句,然后拿到学校去背,不断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过的连起来,一首长诗就一点点地解决了。
事实上诗歌越背越容易,这方面也同样存在熟能生巧。
开始时圆圆背一首诗比较费时间,到后来,一首绝句只需花几分钟读两三遍,看看注解,合上书就背下来了。即便是背长诗,基于以前背诵的功底,她背诵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整个中小学期间,圆圆在学习古典诗词方面显得比同学们轻松多了,一方面是课本上学到的诗词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过,另一个方面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诵能力。她初中时回家跟我说,语文课学《琵琶行》,要求大家背诵,不少同学觉得太难背了,还有同学责怪白居易,说他干吗把诗写那么长,这不是为难人吗!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诗歌是一块精美的蛋糕,我们把它送入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他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吸引,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我见过某民办教育机构出了一张据说能让孩子们快速背会上百首古诗的光盘,它把古诗配上快速变换的动画和动感十足的音乐,以现在歌坛流行的快节奏的“说唱法”念出来。事实是所有的诗都变成了配乐“快板儿”,不管什么内容都用一个味道念出来。这张光盘被卖到好多小学里,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但是,这样的“教学”里,孩子们到哪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它只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背诵数字,却带不来阅读享受。我怀疑这样背诵来的东西也不会记忆深刻,难以在记忆中扎根,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浪费时间。
圆圆在背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也接触了一些好的现代诗。她真正感受到了诗歌的美,甚至产生了自己写诗的冲动。
她在小学时,就自己尝试着去写诗。有一次我们一起到海边玩,快到海边时,远远望去海水很蓝;当我们走到沙滩上,发现海水是绿色的,因为那天有些海藻;她光着脚丫跑进水里,发现脚丫白白的,水根本没有颜色。她就用手捧起水来,对我说了她看到的海水颜色的变化。我说,你发现诗了。回家后,她在我的指导下,写出这些文字:
我站在远处看海/海是蓝色的/我站在近处看海/海是绿色的/我用手捧起海水/咦,大海的颜色跑哪儿去了?
这是她七岁时写的诗。过了不久,我给她换了一块新枕巾,蓝色的。她说像大海的颜色。我开玩笑说,枕着它可能会梦见大海。她顺着我的话说,再加块黄色的就可以梦见沙滩了。她又马上想象,要换成绿色的,是不是就可以梦到草地了?我亲亲她的小脸蛋说,你说的话就像诗一样,写下来吧。圆圆后来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我枕着蓝色的枕巾/梦见了大海/我枕着黄色的枕巾/梦见了沙滩/我枕着红色的枕巾/梦见了玫瑰花/我枕着绿色的枕巾/梦见了草地/我枕着各种颜色的枕巾/做了各种颜色的梦。
这些诗说不上有多好,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但能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她的生活因此不一样了。她上中学后偶尔也写诗,有的写得还真是不错。
圆圆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理解得也很好。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很欣赏她这方面的修养,让圆圆给同学们讲过两次古诗赏析。圆圆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把那两首古诗解读得非常好。据说有的同学居然听得很感动,评价说第一次被一首诗打动,发现诗歌这么美。
她在写作文时经常引用一些诗句,文章因此颇有文采,作文成绩一直不错。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正好是对一句古诗的解读,那句古诗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以圆圆平时对古典诗词的领悟力,她读完这两句诗时,肯定容易找到感觉。她从老子的“大美不言”写到在平凡中创造不凡业绩的当代楷模方永刚。她的语文获得了140分的高分(总分150分),作文应该有不错的成绩。圆圆觉得自己很幸运,说一直以来的古诗词背诵在这次考试中帮了大忙。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没有读诗的爱好或能力,想到教孩子读诗,可能会觉得为难。我想这其实没关系。我在前面谈到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
现在有很多不错的古典诗词选读本,一般都有较完备的注解,读懂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多买几个版本,挑自己喜欢的去读,对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暂时读不懂也没关系,以后读得多了自然会懂。况且对诗歌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寻求什么标准解释。
只要家长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去读去背,这方面修养自然会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家长更好,他在简单的诵读中,也会有好多收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唤起孩子的兴趣,也会让双方都有很强的成就感。
孩子学古诗从幼儿时开始较好,但也许你的孩子已上中学。这也没关系,读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机”。也许你还会顾虑孩子的功课太紧张,没时间。这需要我们动些脑筋,让孩子少上一些课外补习班,多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时间总能找得到。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习班,专门学习古典诗词文赋。是否要报这些班,家长应慎重。
如果这些学习班的教师的古典文学修养较好,会引导孩子阅读,这样的班可以参加。但我担心一些老师把这种班办成另一种“课外补习班”,给孩子们“讲诗”,逼着孩子们背诗,那样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诗歌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的兴趣。
有一个最简单的考察办法,就是向一些参加过学习班的孩子打听一下他们的学习感觉,或让自己的孩子试听一段时间。孩子们喜不喜欢,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写到这里,我猜想可能有人会这样想,虽然读诗有种种好处,可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业技术知识,还是先抓紧时间学课程吧。
这样想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须知有这么一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才能,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都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父亲不同意。他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