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之性恶〈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当!当!稷下学宫钟楼上的钟声敲响。那美妙的金属的厚重之声,如同悦耳的男中音,飘飘渺渺,徐徐地穿破云雾,散布在稷下学宫的上空,似一声声温馨的呼唤,灌入每一位稷下先生学士的耳中。
稷下学宫的学士先生纷纷走出书房,拥向宽敞明亮而崇高的学宫讲堂。
讲堂设在稷下学宫的中心位置,宏伟而庄严。在这座讲堂里,列国许多有名的学者发表过演讲。像以“滑稽多辩”著称的淳于髡①,以“好辩”著称的孟子气号称“谈天衍”的邹衍③等等,都在这里发表过振聋发聩的高论。稷下学宫的学者间曾经进行过许多著名的辩论,比如淳于髡和孟子争论过“礼”;131宋国人能说善辩,曾以“白马非马”论说服稷下之辩者⑤。田巴则“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一个个独到创见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思辨命题,一次次掀起了学术争鸣的风潮。
如今,荀子从秦国回归稷下,第三次做了学宫的祭酒,学宫的先生与学士怀着极大的兴趣走到讲堂,来龄听荀子回归之后的首次讲学。
荀子用亲切的语调缓缓开口:“荀况离开稷下学宫两年,今日重登学宫讲坛,心中十分高兴。大家一定想知道,今天我要向诸位先生学士讲些什么。我要讲什么呢?我不讲到秦国的所见所闻,也不讲过去已经在这里讲过的老话,我想将荀况近年来的一点新的思考讲给大家,请大家予以评论、指正。首先,我想问一问众位,你们说,人之本性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你们哪一位能够回答?”
等待许久,不见有人回应。荀子用简短而明晰的话语说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待众人安静之后,荀子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他讲道:“今人之性,生来就有贪财图利之心,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争夺而丧失谦让;人生来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暴虐残杀而丧失忠诚和信用;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动听的声音和美丽的颜色,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而丧失礼义和法度。如果放纵人的性情,顺着人的情yu,就必然发生争夺。试看我今日华夏,诸侯纷争,以大兼小,以强凌弱,为一片土地而拼死争斗,杀生遍野;为一座城池而发生战争,杀人满城。兵马所到之处,毁田苗、斩树木、焚城郭、掠财物、掳老弱、**女。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恶的。”
荀子继续说道:“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矫正,然后才能变直;钝了的刀斧必须要用磨石磨后才会锋利。人必须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会生出谦让,行为才会符合礼义,从而使天下归于大治。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良则是人为的。”
最难以接受荀子观点的是孟子的弟子们。稷下学宫的原祭酒和他的学生都是孟子的嫡传弟子,他们信奉先师,敬爱先师,容不得任何人对先师有不同的声音,更容不得质疑和反叛。他们想站起身来反驳,不想,一个年轻学士已经站起身来。
这位年轻学士不是别人,是非常尊敬荀子的淳于越。他礼貌地向荀子拱手施礼,说道:“荀老夫子,学生有不明之处,可以请教吗?”
荀子示意请讲,淳于越问道:“学生不明白,孟老夫子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您怎么讲人的本性是恶的呢?”
“孟轲曰,人之性善。这话不对。”荀子很明确地予以回答。
荀子说得坦然,淳于越听得倏然。荀子竟敢公然指名道姓地批评先师孟老夫子!讲坛下的先生学士也都感觉荀子出言不逊。
荀子从容地解释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古至今,天下所谓的善,是指合乎礼义,遵守法度;所谓的恶,是指邪恶叛乱。这就是善与恶的区别和界限。如果把人的本性看成本来就合乎礼义和法度,那么还要圣王、礼义做什么呢?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才树立起君王的权威进行管理,明示礼仪进行教化,制定法度进行约束,使用刑法予以禁止,使得天下安定有序,使得人的行为合乎善良。”
荀子的意思是,上古的圣王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才用礼义、法度、刑罚来规范人的行为,使国家达到大治。孟子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就是主张不需要有圣王和礼义,这是严重错误的。
淳于越并不同意荀子的解释,他说:“孟老夫子曾经讲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恻隐之心,就是仁;人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人的恭敬之心就是礼;人的是非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都是人所固有的,是天性,不是其他什么人给的。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够学习,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轲这话也不对。”荀子进一步回答,“这是他不了解什么是本性,也不明白本性和人为的区别。所谓本性,那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可以造出来的。学了能够做到,经过人为的努力造成的,那叫作‘伪’。孟轲说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天生品性,这话不对。仁义礼智是人后天学习的结果。我来打个比方。陶工用陶土制造成了陶器。人的本性好比是陶土,仁义礼智好比用陶土做成的杯子和盘子。陶土是天生的,杯子和盘子是人加工制作而成的。人的本性原本并没有仁义礼智,如同陶土;人的仁义礼智是后天加工制作才有的,就像是杯子和盘子。所以,没有仁义礼智的陶土是本性。而具有仁义礼智的杯子和盘子并不是本性,而是经过加工制作之后才有的。这就是‘性’和‘伪’的区别。”
淳于越还是不解,他辩驳说:“孟子说,人的本性善良,人因为丧失了本性所以才变恶了。”
荀子耐心地回答:“这话也不对。人的本性是饿了想吃饭,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的本性。有的人饿了,但是见到长者不敢先吃,那是为了谦让。有的人累了,但是不敢要求休息,那是为了代替年长者劳动。子让父,弟让兄,儿子抉持父亲,兄弟代替哥哥,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和情yu的,然而却符合礼义道德的规定。所以,顺着人的本性,就不会有谦让;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本性。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十分清楚了。而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孟轲没有辨别清楚‘性’和‘伪’的区别,所以他才说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人失掉了本性才产生恶。”
淳于越思考了一下,又问:“按照先生所讲,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天下岂不是要永远争夺,相互残杀,不可救药了吗?”
荀子回答说:“不然。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法规的约束,就可以检点言行,改恶从善。正如弯曲的木头,经过矫正可以变直;迟纯的刀斧,经过磨砺能够变得锋利;人会在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之下,除恶扬善,达到人性完美,天下太平。”
淳于越似乎更为不解:“荀老夫子,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礼义和法规又是从哪里来呢?”
“礼义和法规是由圣人制定的,它不是原来就有的。”荀子肯定地予以回答。
学宫的原祭酒在座位上早已气愤难忍,他认为荀子回归稷下学宫首次讲学就提出“人性恶”的主张,是哗众取宠,是以批评先师孟子来显示自己高于先师,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是对先师的大不敬。作为孟子的亲授弟子,他不能容忍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攻击先师。他要回敬这种狂妄自傲的人。因此,他忽地一下站起身来,没有温文尔雅地施礼,也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开口:“我更不明白了,依你说礼义和法规是圣人制定的,那么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讲坛下的齐王建和众多先生学士为之一惊。“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太尖锐了,荀子能回答得了吗?
孟子的弟子们附和喊叫:“问得好!”
荀子竟然不介意提问者的态度不恭,而且提高声音称赞提问的人。他好像很乐意回答这位原祭酒先生提出来的尖锐而又很值得一讲的问题。荀子坦然说:“是呀,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讲坛下的先生学士对荀子的豁达大度感到佩服,人人洗耳恭听荀子如何回答。
荀子说:“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
好家伙!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此话闻所未有闻,想也不敢想,众人再一次面面相觑。
那位原祭酒先生并不惊讶,很得意荀子掉进了他设下的圈套,提高声音追问:“那我请问,既然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圣人又是如何能够制定礼义与法规呢?”
荀子有意把面目沉下来,郑重地重复他的问话:“是呀!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又如何能够制定礼义和法规呢?”
荀子看了看讲坛下众目睽睽的先生学士,讲坛下的先生学士也都注视着荀子,期待着荀子的回答。
当!当!当!稷下学宫钟楼上的钟声敲响。那美妙的金属的厚重之声,如同悦耳的男中音,飘飘渺渺,徐徐地穿破云雾,散布在稷下学宫的上空,似一声声温馨的呼唤,灌入每一位稷下先生学士的耳中。
稷下学宫的学士先生纷纷走出书房,拥向宽敞明亮而崇高的学宫讲堂。
讲堂设在稷下学宫的中心位置,宏伟而庄严。在这座讲堂里,列国许多有名的学者发表过演讲。像以“滑稽多辩”著称的淳于髡①,以“好辩”著称的孟子气号称“谈天衍”的邹衍③等等,都在这里发表过振聋发聩的高论。稷下学宫的学者间曾经进行过许多著名的辩论,比如淳于髡和孟子争论过“礼”;131宋国人能说善辩,曾以“白马非马”论说服稷下之辩者⑤。田巴则“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一个个独到创见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思辨命题,一次次掀起了学术争鸣的风潮。
如今,荀子从秦国回归稷下,第三次做了学宫的祭酒,学宫的先生与学士怀着极大的兴趣走到讲堂,来龄听荀子回归之后的首次讲学。
荀子用亲切的语调缓缓开口:“荀况离开稷下学宫两年,今日重登学宫讲坛,心中十分高兴。大家一定想知道,今天我要向诸位先生学士讲些什么。我要讲什么呢?我不讲到秦国的所见所闻,也不讲过去已经在这里讲过的老话,我想将荀况近年来的一点新的思考讲给大家,请大家予以评论、指正。首先,我想问一问众位,你们说,人之本性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你们哪一位能够回答?”
等待许久,不见有人回应。荀子用简短而明晰的话语说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待众人安静之后,荀子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他讲道:“今人之性,生来就有贪财图利之心,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争夺而丧失谦让;人生来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暴虐残杀而丧失忠诚和信用;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动听的声音和美丽的颜色,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而丧失礼义和法度。如果放纵人的性情,顺着人的情yu,就必然发生争夺。试看我今日华夏,诸侯纷争,以大兼小,以强凌弱,为一片土地而拼死争斗,杀生遍野;为一座城池而发生战争,杀人满城。兵马所到之处,毁田苗、斩树木、焚城郭、掠财物、掳老弱、**女。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恶的。”
荀子继续说道:“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矫正,然后才能变直;钝了的刀斧必须要用磨石磨后才会锋利。人必须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会生出谦让,行为才会符合礼义,从而使天下归于大治。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良则是人为的。”
最难以接受荀子观点的是孟子的弟子们。稷下学宫的原祭酒和他的学生都是孟子的嫡传弟子,他们信奉先师,敬爱先师,容不得任何人对先师有不同的声音,更容不得质疑和反叛。他们想站起身来反驳,不想,一个年轻学士已经站起身来。
这位年轻学士不是别人,是非常尊敬荀子的淳于越。他礼貌地向荀子拱手施礼,说道:“荀老夫子,学生有不明之处,可以请教吗?”
荀子示意请讲,淳于越问道:“学生不明白,孟老夫子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您怎么讲人的本性是恶的呢?”
“孟轲曰,人之性善。这话不对。”荀子很明确地予以回答。
荀子说得坦然,淳于越听得倏然。荀子竟敢公然指名道姓地批评先师孟老夫子!讲坛下的先生学士也都感觉荀子出言不逊。
荀子从容地解释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古至今,天下所谓的善,是指合乎礼义,遵守法度;所谓的恶,是指邪恶叛乱。这就是善与恶的区别和界限。如果把人的本性看成本来就合乎礼义和法度,那么还要圣王、礼义做什么呢?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才树立起君王的权威进行管理,明示礼仪进行教化,制定法度进行约束,使用刑法予以禁止,使得天下安定有序,使得人的行为合乎善良。”
荀子的意思是,上古的圣王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才用礼义、法度、刑罚来规范人的行为,使国家达到大治。孟子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就是主张不需要有圣王和礼义,这是严重错误的。
淳于越并不同意荀子的解释,他说:“孟老夫子曾经讲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恻隐之心,就是仁;人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人的恭敬之心就是礼;人的是非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都是人所固有的,是天性,不是其他什么人给的。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够学习,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轲这话也不对。”荀子进一步回答,“这是他不了解什么是本性,也不明白本性和人为的区别。所谓本性,那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可以造出来的。学了能够做到,经过人为的努力造成的,那叫作‘伪’。孟轲说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天生品性,这话不对。仁义礼智是人后天学习的结果。我来打个比方。陶工用陶土制造成了陶器。人的本性好比是陶土,仁义礼智好比用陶土做成的杯子和盘子。陶土是天生的,杯子和盘子是人加工制作而成的。人的本性原本并没有仁义礼智,如同陶土;人的仁义礼智是后天加工制作才有的,就像是杯子和盘子。所以,没有仁义礼智的陶土是本性。而具有仁义礼智的杯子和盘子并不是本性,而是经过加工制作之后才有的。这就是‘性’和‘伪’的区别。”
淳于越还是不解,他辩驳说:“孟子说,人的本性善良,人因为丧失了本性所以才变恶了。”
荀子耐心地回答:“这话也不对。人的本性是饿了想吃饭,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的本性。有的人饿了,但是见到长者不敢先吃,那是为了谦让。有的人累了,但是不敢要求休息,那是为了代替年长者劳动。子让父,弟让兄,儿子抉持父亲,兄弟代替哥哥,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和情yu的,然而却符合礼义道德的规定。所以,顺着人的本性,就不会有谦让;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本性。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十分清楚了。而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孟轲没有辨别清楚‘性’和‘伪’的区别,所以他才说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人失掉了本性才产生恶。”
淳于越思考了一下,又问:“按照先生所讲,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天下岂不是要永远争夺,相互残杀,不可救药了吗?”
荀子回答说:“不然。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法规的约束,就可以检点言行,改恶从善。正如弯曲的木头,经过矫正可以变直;迟纯的刀斧,经过磨砺能够变得锋利;人会在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之下,除恶扬善,达到人性完美,天下太平。”
淳于越似乎更为不解:“荀老夫子,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礼义和法规又是从哪里来呢?”
“礼义和法规是由圣人制定的,它不是原来就有的。”荀子肯定地予以回答。
学宫的原祭酒在座位上早已气愤难忍,他认为荀子回归稷下学宫首次讲学就提出“人性恶”的主张,是哗众取宠,是以批评先师孟子来显示自己高于先师,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是对先师的大不敬。作为孟子的亲授弟子,他不能容忍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攻击先师。他要回敬这种狂妄自傲的人。因此,他忽地一下站起身来,没有温文尔雅地施礼,也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开口:“我更不明白了,依你说礼义和法规是圣人制定的,那么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讲坛下的齐王建和众多先生学士为之一惊。“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太尖锐了,荀子能回答得了吗?
孟子的弟子们附和喊叫:“问得好!”
荀子竟然不介意提问者的态度不恭,而且提高声音称赞提问的人。他好像很乐意回答这位原祭酒先生提出来的尖锐而又很值得一讲的问题。荀子坦然说:“是呀,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讲坛下的先生学士对荀子的豁达大度感到佩服,人人洗耳恭听荀子如何回答。
荀子说:“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
好家伙!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此话闻所未有闻,想也不敢想,众人再一次面面相觑。
那位原祭酒先生并不惊讶,很得意荀子掉进了他设下的圈套,提高声音追问:“那我请问,既然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圣人又是如何能够制定礼义与法规呢?”
荀子有意把面目沉下来,郑重地重复他的问话:“是呀!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又如何能够制定礼义和法规呢?”
荀子看了看讲坛下众目睽睽的先生学士,讲坛下的先生学士也都注视着荀子,期待着荀子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