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秦王即位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经过士民再三劝进,秦牧终于同意接受拥立称王.
此时杨芷母子也已接到武昌,同来的还的杨廷麟一家。
因洛阳之战已打响,东取江南更须紧锣密鼓的筹备,没有时间耗费,是以一切体制多按明制设立。
由司马安、诸葛敏、李源三人入阁为辅臣;何亮掌兵部,杨廷麟掌吏部,刘伯全掌户部,宋应星掌工部,堵胤锡掌礼部,白铁掌刑部,邵华掌都察院,顾炎武掌翰林院,以杨慎掌大理寺,以宋献策掌太常寺,以吴有性掌太医院,以汤若望掌钦天监;
以顾君恩、吴晋锡、喻大猷、卞狄、谢凡、田一亩、吴有才、林清和、王守素、覃秋白、余杭生等等分任侍郎、寺卿、主事等官职;
另以蒙轲、刘猛、马永贞、李过、分任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其中后军都督府大都督一职暂时空缺,秦牧故意没有任命。
原来负责赏功罚过,贯彻秦牧意志的军事佥事官划归兵部管辖。
同时秦牧利用此次机会,进一步强干弱枝,将整编的关宁军、苏谨、李九、以及原李自成余部的百战精卒一同充入刘猛的中军都督府。
相对于蒙轲、马永贞、李过三人,刘猛粗中有细,是秦牧一手带出来的悍将,向来忠心不二,由他掌握最强盛的中军,秦牧才能放心。
体制和官职议定之后,紧要的便是议定国号了,此事其实是最早议及的,但因各人意见不同,一时僵持不下。秦牧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国号留到了后。
以诸葛敏为首的一方,认为秦牧起于荆楚,当以“楚”为国号。
顾炎武却站出来反对道:“凡立国定祚,皆须大义之名。大明两京虽然已经沦陷,但鲁王、唐王已同时宣称继位,大人本是明臣,此时以楚立国,则难占大义之名;
秦氏本源于嬴氏,始皇帝横扫六合。铸我中华一统之基,汉代秦之后,始皇帝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秦氏。
大人生为始皇帝后代子孙,岂能以楚为号,自应回归本源。继承始皇帝之大统,以秦为国号,如此才能正本清源,统合天一。”
顾炎武一席,让各人豁然开朗,不错,秦牧继承的不是明朝国祚。不管取什么样的国号,都难免落个不臣之名。
如今要争得大义之名,只有追本溯源。始皇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当此民族存亡之际,秦牧以始皇帝后代子孙之名,起起继承始皇帝道统,只有这样,在大义名份上才勉强站得住脚。
想通了这一点,众人再无异议,遂议定国号为“秦”。
唯一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得到始皇帝的传国玺。若是得到传国玉玺,一切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七月初一,武昌举行隆重的开国议式,秦牧被奉为秦王;并于登位之时颁布秦王诏:
予尝闻,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自明祚倾移,两京沦陷,亿兆生民水火加身,妻离子散,已饱经亡国之痛;
又有建州鞑虏,窥我华夏。其摄政多尔衮者,与伪皇太后叔嫂通奸,恬不知耻;其伪礼亲王代善者,与庶母"luan lun",开同禽兽;此禽兽之国,豺狼之邦,入关以来,复坏我纲常,毁我衣冠,乃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不剃发者抓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泱泱华夏,竟成遍地膻腥。
胡兵过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扬州十日火光满城,杀声盈宇,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珠,一步一蹶。婴骸遍地,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一沟一地,堆尸贮积,手足相枕,塘为之平。至于纷纷子女,百"kou jiao"啼,哀鸣动地,耳所难闻,目不忍睹。数十万生灵,枉死鞑虏刀下,春风十里扬州路,但闻孤魂野鬼哭;
当此天下存亡之际,朱明子孙不思救民于水火,但求苟且偷生;潞王者,人道贤明,然监国两日而降清;鲁王、唐王者,至外敌于不顾,同室操戈,互相攻奸,呜呼!天下仁人志士,无不为之心寒。
予生为秦氏,本始皇帝后裔,治理一方,平顾贼于赣南,驱张逆于湖广,拒鞑虏于荆襄,一心为民,未敢作非分之想;
然明祚衰绝,人力难以回天,朱明子弟,难觅贤明;而众将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请再三,予不忍天下沦亡于胡虏,乃以今年七月初一,祗告天地,承始皇帝国号大秦........
予治湖广江右之地,革积弊,兴文教、农桑工商并举,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戈,目视我中原之民陷于膻腥,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即举大义之旗,起兵驱除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华夏之衣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值此天下存亡之际,当聚我义旗之下,众志成城,共御外辱;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兵至士民勿避,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弃于狄虏,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这首诏书一经颁布,顿时轰动天下。就象一扬巨大台风过境,士民奔走相告,议论纷纷,秦牧称王与鲁王、唐王等称监国完全是两回事;
鲁王、唐王手下无一兵一卒,秦牧如今手下已有几十万劲旅,实力雄厚,又刚刚大败阿济格,歼敌十万,大明自永乐之后,就没取得过如此辉煌的胜利。天下多数百姓都将他视作抵抗胡虏的唯一希望。
而秦牧诏书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宣告大明已经灭亡,朱家子孙不肖,不足以拯救天下;
二是指出鞑子禽兽不如,控诉鞑子的暴行,激发天下人同仇敌忾之心;
三是明确自己继承的是始皇帝的道统。名正言顺;
四是号召天下人团结到自己的义旗之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尤其是诏书中首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口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鞑子屠杀扬州那惨绝人寰的情景。对应出鲁王、唐王不顾外敌,同室操戈的龌龊;另一方面,也映衬出秦牧始终站在抵抗鞑虏第一线,大败阿济格的壮行义举。
本来秦牧设置六部官衙,大部分职位还空缺着,这道诏书一出。前来投奔者顿时拥塞于途;
尤其是鞑子占领区的官吏,许多人不愿剃发异服,不甘做满清的奴才,又怕朱家子孙清算他们的旧帐,现在有了秦牧这个选择,便纷纷弃官南逃。投奔武昌而来。
对于这些主动来投的官吏,秦牧一律不计前嫌,着吏部酌才叙用。
对于各地来投的读书人,则令礼部筹备科举,通过正途铨选,但私下里,秦牧却再三叮嘱礼尚书堵胤锡。凡东林党人尽量少录取,秦牧可不想刚则立国,就毁于党争。
秦牧的诏书传遍了天下,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江阴城里也有人将诏书贴出,并传诵着秦牧大败阿济格,歼灭十万鞑虏大捷消息。
自六月初在典史陈明遇、诸生许用等人带领下,江阴义民擒拿清知县方亨,斩杀清差,树起反清义旗,至今已过一月时间;
其间常州知府宗灏派三百兵丁赶来镇压。被义民全歼于秦望山下。
南京的黄连山接到消息后,毅然派出李重阳等二十名有战阵经验的夜不收成员赶到江阴,助义军作战,在李重阳等人的组织训练下,义军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
清贝勒博洛大怒之下。派降将刘良佐统四万重兵围城,并作招降书射入城中,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同时派人前往绍兴向鲁王求援。
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同时开始攻城。
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义民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十多万支箭。
但战争毕竟不是儿戏,城上义民虽经李重阳等人组织,但时间太短,难以成军,在刘良佐猛攻之下,江阴形势日益严峻,派往绍兴的人又回报鲁王拒绝派兵增援,使得城中士气大损。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李重阳劝陈明遇改树秦军义旗,以鼓民意,同时承诺会尽快联络秦牧,派兵来援。
陈明遇与许用、黄略等人商议之后,同意李重阳提议,换上秦军旗帜。
城中百姓得知能联系到大败鞑子的秦军之后,一时信心大增,士气高涨。
城里有个叫程璧的富绅更是首捐二万五千金,在他带领下一时捐资者云集。
士气虽然再次鼓舞起来了,但陈明遇深知秦军来援总还需要些时间,同时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经过众人同意之后,便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
阎应元从所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
阎应元以江阴在着崇高的威望,这一点是李重阳等人万不能及的。崇祯十四年,有江盗乘船百艘来犯江阴,县令、县丞、主簿都吓得弃城而逃,江阴百姓惊恐万分;
唯独武艺高强的阎应元带刀冲出,跃马于市疾声大呼:“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数千,听从号令布列于江岸,将江盗击退。
阎应元方一入城,立即得到了江阴百姓热烈的拥护。
形势危急,阎应元让每户出一男丁守城,以武举人黄略守东门,以李重阳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守北门,以李重阳带来的二十人在城内对兵丁轮番训练,与清军展开了殊死大战。
刘良佐令四万大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
满人大将阿巴赦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上还背两把刀,手执两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
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
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数百人。
江阴的战况以飞鸽传书的方式,很快传到了武昌,秦牧接报之后,着令三军加速备战;
并令水师都督狄中行整合洞庭和鄱阳两湖水师,准备夺取“制江权”,同时命兵部征调大量民船用于运兵运粮;
江阴就位于长江边,一但能控制住长江水道,也就等于有了增援江阴的能力。
江阴是第一座树起秦军旗帜的城池,保住江阴有着军事有政治双重意义;
首先军事上,可用江阴为桥头堡,挺进整个江南,对南京形成两面夹击;
在政治上,鲁王拒绝增援江阴,而秦军千里相救,这对争取整个江南的民心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ps:感谢所有支持明扬天下的朋友,今日秦王即位,请各位功臣共饮三杯。是你们的支持,明扬天下才能坚持下来,谢谢各位!
希望各位继续支持下去,众人拾柴火焰高,月票,打赏,昊远顿首再拜。
.
******
经过士民再三劝进,秦牧终于同意接受拥立称王.
此时杨芷母子也已接到武昌,同来的还的杨廷麟一家。
因洛阳之战已打响,东取江南更须紧锣密鼓的筹备,没有时间耗费,是以一切体制多按明制设立。
由司马安、诸葛敏、李源三人入阁为辅臣;何亮掌兵部,杨廷麟掌吏部,刘伯全掌户部,宋应星掌工部,堵胤锡掌礼部,白铁掌刑部,邵华掌都察院,顾炎武掌翰林院,以杨慎掌大理寺,以宋献策掌太常寺,以吴有性掌太医院,以汤若望掌钦天监;
以顾君恩、吴晋锡、喻大猷、卞狄、谢凡、田一亩、吴有才、林清和、王守素、覃秋白、余杭生等等分任侍郎、寺卿、主事等官职;
另以蒙轲、刘猛、马永贞、李过、分任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其中后军都督府大都督一职暂时空缺,秦牧故意没有任命。
原来负责赏功罚过,贯彻秦牧意志的军事佥事官划归兵部管辖。
同时秦牧利用此次机会,进一步强干弱枝,将整编的关宁军、苏谨、李九、以及原李自成余部的百战精卒一同充入刘猛的中军都督府。
相对于蒙轲、马永贞、李过三人,刘猛粗中有细,是秦牧一手带出来的悍将,向来忠心不二,由他掌握最强盛的中军,秦牧才能放心。
体制和官职议定之后,紧要的便是议定国号了,此事其实是最早议及的,但因各人意见不同,一时僵持不下。秦牧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国号留到了后。
以诸葛敏为首的一方,认为秦牧起于荆楚,当以“楚”为国号。
顾炎武却站出来反对道:“凡立国定祚,皆须大义之名。大明两京虽然已经沦陷,但鲁王、唐王已同时宣称继位,大人本是明臣,此时以楚立国,则难占大义之名;
秦氏本源于嬴氏,始皇帝横扫六合。铸我中华一统之基,汉代秦之后,始皇帝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秦氏。
大人生为始皇帝后代子孙,岂能以楚为号,自应回归本源。继承始皇帝之大统,以秦为国号,如此才能正本清源,统合天一。”
顾炎武一席,让各人豁然开朗,不错,秦牧继承的不是明朝国祚。不管取什么样的国号,都难免落个不臣之名。
如今要争得大义之名,只有追本溯源。始皇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当此民族存亡之际,秦牧以始皇帝后代子孙之名,起起继承始皇帝道统,只有这样,在大义名份上才勉强站得住脚。
想通了这一点,众人再无异议,遂议定国号为“秦”。
唯一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得到始皇帝的传国玺。若是得到传国玉玺,一切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七月初一,武昌举行隆重的开国议式,秦牧被奉为秦王;并于登位之时颁布秦王诏:
予尝闻,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自明祚倾移,两京沦陷,亿兆生民水火加身,妻离子散,已饱经亡国之痛;
又有建州鞑虏,窥我华夏。其摄政多尔衮者,与伪皇太后叔嫂通奸,恬不知耻;其伪礼亲王代善者,与庶母"luan lun",开同禽兽;此禽兽之国,豺狼之邦,入关以来,复坏我纲常,毁我衣冠,乃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不剃发者抓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泱泱华夏,竟成遍地膻腥。
胡兵过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扬州十日火光满城,杀声盈宇,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珠,一步一蹶。婴骸遍地,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一沟一地,堆尸贮积,手足相枕,塘为之平。至于纷纷子女,百"kou jiao"啼,哀鸣动地,耳所难闻,目不忍睹。数十万生灵,枉死鞑虏刀下,春风十里扬州路,但闻孤魂野鬼哭;
当此天下存亡之际,朱明子孙不思救民于水火,但求苟且偷生;潞王者,人道贤明,然监国两日而降清;鲁王、唐王者,至外敌于不顾,同室操戈,互相攻奸,呜呼!天下仁人志士,无不为之心寒。
予生为秦氏,本始皇帝后裔,治理一方,平顾贼于赣南,驱张逆于湖广,拒鞑虏于荆襄,一心为民,未敢作非分之想;
然明祚衰绝,人力难以回天,朱明子弟,难觅贤明;而众将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请再三,予不忍天下沦亡于胡虏,乃以今年七月初一,祗告天地,承始皇帝国号大秦........
予治湖广江右之地,革积弊,兴文教、农桑工商并举,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戈,目视我中原之民陷于膻腥,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即举大义之旗,起兵驱除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华夏之衣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值此天下存亡之际,当聚我义旗之下,众志成城,共御外辱;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兵至士民勿避,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弃于狄虏,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这首诏书一经颁布,顿时轰动天下。就象一扬巨大台风过境,士民奔走相告,议论纷纷,秦牧称王与鲁王、唐王等称监国完全是两回事;
鲁王、唐王手下无一兵一卒,秦牧如今手下已有几十万劲旅,实力雄厚,又刚刚大败阿济格,歼敌十万,大明自永乐之后,就没取得过如此辉煌的胜利。天下多数百姓都将他视作抵抗胡虏的唯一希望。
而秦牧诏书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宣告大明已经灭亡,朱家子孙不肖,不足以拯救天下;
二是指出鞑子禽兽不如,控诉鞑子的暴行,激发天下人同仇敌忾之心;
三是明确自己继承的是始皇帝的道统。名正言顺;
四是号召天下人团结到自己的义旗之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尤其是诏书中首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口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鞑子屠杀扬州那惨绝人寰的情景。对应出鲁王、唐王不顾外敌,同室操戈的龌龊;另一方面,也映衬出秦牧始终站在抵抗鞑虏第一线,大败阿济格的壮行义举。
本来秦牧设置六部官衙,大部分职位还空缺着,这道诏书一出。前来投奔者顿时拥塞于途;
尤其是鞑子占领区的官吏,许多人不愿剃发异服,不甘做满清的奴才,又怕朱家子孙清算他们的旧帐,现在有了秦牧这个选择,便纷纷弃官南逃。投奔武昌而来。
对于这些主动来投的官吏,秦牧一律不计前嫌,着吏部酌才叙用。
对于各地来投的读书人,则令礼部筹备科举,通过正途铨选,但私下里,秦牧却再三叮嘱礼尚书堵胤锡。凡东林党人尽量少录取,秦牧可不想刚则立国,就毁于党争。
秦牧的诏书传遍了天下,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江阴城里也有人将诏书贴出,并传诵着秦牧大败阿济格,歼灭十万鞑虏大捷消息。
自六月初在典史陈明遇、诸生许用等人带领下,江阴义民擒拿清知县方亨,斩杀清差,树起反清义旗,至今已过一月时间;
其间常州知府宗灏派三百兵丁赶来镇压。被义民全歼于秦望山下。
南京的黄连山接到消息后,毅然派出李重阳等二十名有战阵经验的夜不收成员赶到江阴,助义军作战,在李重阳等人的组织训练下,义军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
清贝勒博洛大怒之下。派降将刘良佐统四万重兵围城,并作招降书射入城中,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同时派人前往绍兴向鲁王求援。
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同时开始攻城。
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义民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十多万支箭。
但战争毕竟不是儿戏,城上义民虽经李重阳等人组织,但时间太短,难以成军,在刘良佐猛攻之下,江阴形势日益严峻,派往绍兴的人又回报鲁王拒绝派兵增援,使得城中士气大损。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李重阳劝陈明遇改树秦军义旗,以鼓民意,同时承诺会尽快联络秦牧,派兵来援。
陈明遇与许用、黄略等人商议之后,同意李重阳提议,换上秦军旗帜。
城中百姓得知能联系到大败鞑子的秦军之后,一时信心大增,士气高涨。
城里有个叫程璧的富绅更是首捐二万五千金,在他带领下一时捐资者云集。
士气虽然再次鼓舞起来了,但陈明遇深知秦军来援总还需要些时间,同时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经过众人同意之后,便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
阎应元从所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
阎应元以江阴在着崇高的威望,这一点是李重阳等人万不能及的。崇祯十四年,有江盗乘船百艘来犯江阴,县令、县丞、主簿都吓得弃城而逃,江阴百姓惊恐万分;
唯独武艺高强的阎应元带刀冲出,跃马于市疾声大呼:“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数千,听从号令布列于江岸,将江盗击退。
阎应元方一入城,立即得到了江阴百姓热烈的拥护。
形势危急,阎应元让每户出一男丁守城,以武举人黄略守东门,以李重阳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守北门,以李重阳带来的二十人在城内对兵丁轮番训练,与清军展开了殊死大战。
刘良佐令四万大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
满人大将阿巴赦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上还背两把刀,手执两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
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
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数百人。
江阴的战况以飞鸽传书的方式,很快传到了武昌,秦牧接报之后,着令三军加速备战;
并令水师都督狄中行整合洞庭和鄱阳两湖水师,准备夺取“制江权”,同时命兵部征调大量民船用于运兵运粮;
江阴就位于长江边,一但能控制住长江水道,也就等于有了增援江阴的能力。
江阴是第一座树起秦军旗帜的城池,保住江阴有着军事有政治双重意义;
首先军事上,可用江阴为桥头堡,挺进整个江南,对南京形成两面夹击;
在政治上,鲁王拒绝增援江阴,而秦军千里相救,这对争取整个江南的民心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ps:感谢所有支持明扬天下的朋友,今日秦王即位,请各位功臣共饮三杯。是你们的支持,明扬天下才能坚持下来,谢谢各位!
希望各位继续支持下去,众人拾柴火焰高,月票,打赏,昊远顿首再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