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小朝廷初具气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感谢飘渺¢风、大风包子两位的月票支持,谢谢大家,感动常在!)
眼看着年关将近,帅府又开始筹备起年节的节赏。今年灭掉了高句丽,攻取了整个辽河的中下游和鸭绿江的下游两岸,再加上辽西走廊和燕山的蓟檀二州。
乾符五年,李璟的地盘一下子扩充三倍以上。
虽然中原之地战乱四起,可东北道的地盘上却是极为丰收与喜悦的一年。去年不但军事上取得极大的胜利,同样也是粮食的大丰收的一年。而得益于东北大开发计划,各种基础建设的上马,登州的手工制造业和商贸也是极为红火,各州的矿产等,也一样火爆。
打了这么多胜仗,且如今又是多事之秋。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璟早已经和李让等人计划好了,要拿出一大笔赏钱来,给将士们发一笔厚赏。同时,为了让那些迁移去淄青登莱的高句丽人,和迁到东北的中原汉人能过个更丰富的新年,李璟也准备特别拔出一笔钱来购买各种年货下发给他们,这也算是一种补贴。
对于李璟的这个提议,李让与其它人都是赞同的。这次的节赏以发实物为主,这又是一大笔政府订单,那些商铺工坊老板们赚一笔的同时,最后帅府也一样能得到一笔税钱。
新年渐近,年味渐浓,到处都是拿着攒下的过年钱上街采购年货的人们。温饱之余,大家也都有了些余钱,这新年自然就得丰富一些。给家中的婆娘扯几尺花布做身新衣裳,给孩子们买几斤棉花,一人做一件暖暖的棉袍。还要买门神镇年兽,买新桃符,另外现在还流行过年在门前贴对联,在门上贴福字,这些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别人家既然都有了,自己家也不缺这两钱,当然也得有。
此外,还得买点糖块、瓜子、山楂、榛子这些,梨子、桔子这些也买些装盘。还得买些茶叶待客,大过年的,酒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另外还得那些大白菜、包菜等新鲜蔬菜,如今手里有些余钱了,这年自然得过丰富些,鸡鸭都要买,鱼也得多买些,还得买二三十斤猪肉,再买点羊肉、牛肉。
到处都是满脸带着满足自豪微笑的男女,身边或带着孩子,或带着媳妇,一派喜悦。
而此时,李璟却坐在原来高句丽的金殿中,与诸将一起议事。
先前大名报突然发文,公开四镇要拥李璟为帝的文章,确实让李璟有些震惊。这件事情,很快也传到辽东各镇,引起将士们和底下百姓工人商人们的议论纷纷。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相互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一部份人认为李唐乃是正朔,不希望看到李璟成为叛臣。这部份人代表了眼下大多数人的观念,那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藩镇一面强大自立,一面却又继续尊李唐为正朔的这种情况。大家都习惯这些年来的现状,愿意看到镇国军强大自立,但又不希望藩镇彻底的反唐,而是愿意看到藩镇和朝廷如春秋是周王室与诸侯般的关系。
说到底,这种想法固然与当前唐安史之乱后百年来的现状有关。毕竟,藩镇强大自立,只要不反唐,大家相安无事,百姓日子也过的安稳。可一旦反唐,朝廷被迫与之讨伐,战乱一起,结果必然是百姓遭殃,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不管最后谁胜谁负,战争中最吃亏的都是百姓。如今东北道各镇下的日子过的这么好,谁愿意这种日子突然发去。因此,大家更安于现状,而不想承担改变带来的战乱。
另有一部份人则是支持元帅干脆反唐,毕竟大家把李璟管辖镇国军之后地盘上的变化。大家家中粮食满缸,有摭风蔽雨的屋子,有避寒的衣服。每个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孩子能够读书,甚至读的好还有奖学金。读不好,也可以送去军校。这种日子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种生活的难得,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因此听到报上说,河北四镇愿意奉李帅为皇帝,一起推翻唐朝时,众人都十分兴奋与支持。在大家看来,有河北四镇支持,再有郡王领镇国大军,取李唐而代之,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李璟成了天下的皇帝,那大家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也再不用提心吊胆的,总担心一觉醒来后,发现如今的美好生活只是一个梦。
当然还有不少的一部份人,则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管报上和大家怎么说,他们都只是看着听着接受着。
知道外面的讨论后,李璟派出了不少人前去收集大家的意见,最后得出的调查结果。
在现阶段,大约有六成左右的百姓,其实是愿意支持李璟成为一个割据藩镇,但却又反对李璟反唐。而又有大约三成左右的百姓,则支持李璟此时反唐,认为由李璟取代唐朝,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剩下一成左右的人,则对这种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随大流而已。
这个调查结果,让李璟也明白了眼下大多数百姓的观念想法。就连镇国军治下这些受益于他的百姓,都有半数以上不支持反唐,那其它唐朝领地上的百姓,肯定还会有更多。
李璟本无意此时反唐,看到这个也越加坚定了自己的计划。
那期大名报之后没有多久,朝廷便又派来了使者,正式授李璟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正二品。并诏令李璟,东北道大行台的属下官员,一律由李璟自行选拔任用。
接到这个诏书着实既在李璟意料之外,又有些意料之中。
这明显就是因为河北四镇那拥戴所带来的后果了,朝廷反应很快,加封很大方。
居然是东北道大行台,这大行台尚书令与朝廷中央的尚书令相同品级,虽然比中央尚书令比起来,含金量似乎低一些。但实际上,以李璟如今实际割据东北的情形,朝廷给这个职位,那就是彻底的让李璟完全的真正割据东北了。
以后李璟就能真正的建立一个小朝廷,全权管理东北,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不过李璟也清楚的明白,朝廷越是如此迫不及待的加官,越是如此大方的加封,越说明了朝廷对他深深的忌惮。
朝廷每给李璟加一次官,代表的不是朝廷对李璟的依赖与期待,而是对李璟的忌惮。这样下去,要么李璟彻底的反王,要么最后朝廷腾出手来清算李璟,他们之间再无可能回到过去了。
不过,不论是朝廷,还是李璟,都明白,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轻轻敲打了一下桌子,李璟高声道:“诸位,天使刚刚带来了陛下的诏书。陛下对我们灭高句丽,收复安东之地,扬大唐国威,十分满意,特下旨嘉赏全军将士,并且,自今日起,东北六镇之地设东北道大行台,本王自即日起担任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其余属官则由本王自行任免。东北道大行台,代表朝廷全权处理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军政民事。”
这番话一落,殿中文官武将们都喜形无色,高兴无比。
如此一来,李璟在东北各镇的地位算是彻底的巩固,再无半点漏洞,合法合理。这个职位比原先的东北元帅和节度都使这两个更加倾向于临时统辖各镇兵马军事的官职,更加的稳固东北地区二十万军队的统属秩序。
东北道大行台-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整个东北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四级行政区分。
众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
李璟高声道:“现在本王宣布东北道大行台官职任免!”
殿中一时安静,这可是小朝廷的建立。东北道大行台一立起来,以后几乎就是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机构了。如果将来李璟带领大家打下天下,这个小朝廷的各个官职,也基本上有可能就是将来金殿上各位功臣的位置了。
“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由某担任,其下设左右仆射,从二品,授崔芸卿尚书左仆射,授李振尚书右仆射。”
李璟大行台尚书令下,最重要的职务就是左右仆射了,对这两个官职,有资格担任的人不少,不但六镇节帅,就是各军军主也都有资格问鼎。如大家猜测的一样,李璟最终把这两个重要的职务,交给了文官,而且不出意外,最重要的左仆射之职,交给了在东北道地位尊崇,但实际上却是自身势力最小的新来没多久的李璟老师崔芸卿。而右仆射之位,也不有例外的交给了以往一直是李璟手下第一谋士的李振李兴绪。
崔芸卿和李振都各兼一镇节帅一州刺史之位,如今又任行台尚书省左右仆射,顿时这权柄可就惊人了。
不过李璟随后又宣布了一道任命,却让众人一怔。李璟宣布,免去崔芸卿淄青抚宁军节度使兼青州刺史之职,免去李振登莱镇国军节度使兼登州刺史之职。
听到这个任命,崔芸卿和李振面上都没有半点惊讶,其它人顿时马上明白,这样重要的事情,李璟事先肯定和这二人商量过。以李璟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来看,郡王最喜欢的就是平衡之道,绝不让人轻易的掌握太多的权利。如今升任崔芸卿和李振做了行台的左右仆射,那么绝不可能再让他们担任一镇节帅了。这也是平衡之道!其实倒也和朝廷的情况差不多,要么出将,要么入相,想要宰相兼节度使,那只能是使相,而不是真正的宰相。
看李璟的安排,明显是入行台,则不能担任各镇要职。
行台的官职完全是仿中央尚书省,中央尚书省有的官职,行台都有。
左右仆射之下,最重要的就是六部尚书了。不过中央六部以吏官为首,而行台则是以兵部为首。
对于这个兵部尚书的人选李璟也是考虑了许久,甚至与李振崔芸卿等人商议过。李璟初是想要以武将为兵部尚书,但最后想来想去,考虑到眼下这个晚唐时代的普通风气,还是改打算用文官为主官,然后以武将为副。
“授敬翔为大行台兵部尚书,正三品。免敬翔辽西平卢军节度使兼营州刺史之职。授林威、裴宥大行台正四品兵部侍郎,免林威平州防御使、免裴宥水军都知兵马使之职。”
一个接一个的命令发出,整个东北道原先的重要官员都来了一次极大的变动。
崔芸卿任左仆射,李振任右仆射。
敬翔为兵部尚书,盖寓为吏部尚书,李让为户部尚书,郭承安为工部尚书,李良为礼部尚书,李纯为刑部尚书。
六部下各有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二人。每部下设四司,六部共有二十四司。每司以郎中为主,员外郎为副。每司一郎中二员外郎四主事。
除左右仆射六部尚书外,还有正四品大行台左右尚书丞一人,大行台七品尚书省都事一人,九品大行台主事六人。
原来的六镇节帅崔芸卿、李振、敬翔、盖寓、郭承安、李良六人,都进入了大行台,而他们原来的节帅位置,也全都空了出来。
整个大行台有品级的官员,就多达一百余人。李璟暂时只任免了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还有兵部的两位侍郎。其余的大多数官职还暂时空缺,需要与诸官商议。
不过一下子空出了六个节度使之位和六个刺史之位,却是让在座的诸多军主们都眼神炙热起来。
虽然李璟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以文官任节帅和刺史,但是现在,李振等人升任大行台任职,一时间,论资历声望,能担任这六镇节帅的人选,却是没有人比林武、王重等军主更高的人选了。
实际上,李璟现在也没有什么合适的节帅使人选,任用武将为节度使,一直是李璟在避免的。李璟也曾想过撤掉节度使这个位置,但是暂时来说,他却不能这么做。
而让大行台的官员来兼任节度使,这更是李璟所无法接受的。在李璟的计划中,他要借这次大行台组建之机,把各镇节帅的权利压缩削弱,把权利都收归到大行台来。
不过,看到诸将一个个在盯着六镇节度使的空位,李璟心中明白,这一步并不好走。RS
(感谢飘渺¢风、大风包子两位的月票支持,谢谢大家,感动常在!)
眼看着年关将近,帅府又开始筹备起年节的节赏。今年灭掉了高句丽,攻取了整个辽河的中下游和鸭绿江的下游两岸,再加上辽西走廊和燕山的蓟檀二州。
乾符五年,李璟的地盘一下子扩充三倍以上。
虽然中原之地战乱四起,可东北道的地盘上却是极为丰收与喜悦的一年。去年不但军事上取得极大的胜利,同样也是粮食的大丰收的一年。而得益于东北大开发计划,各种基础建设的上马,登州的手工制造业和商贸也是极为红火,各州的矿产等,也一样火爆。
打了这么多胜仗,且如今又是多事之秋。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璟早已经和李让等人计划好了,要拿出一大笔赏钱来,给将士们发一笔厚赏。同时,为了让那些迁移去淄青登莱的高句丽人,和迁到东北的中原汉人能过个更丰富的新年,李璟也准备特别拔出一笔钱来购买各种年货下发给他们,这也算是一种补贴。
对于李璟的这个提议,李让与其它人都是赞同的。这次的节赏以发实物为主,这又是一大笔政府订单,那些商铺工坊老板们赚一笔的同时,最后帅府也一样能得到一笔税钱。
新年渐近,年味渐浓,到处都是拿着攒下的过年钱上街采购年货的人们。温饱之余,大家也都有了些余钱,这新年自然就得丰富一些。给家中的婆娘扯几尺花布做身新衣裳,给孩子们买几斤棉花,一人做一件暖暖的棉袍。还要买门神镇年兽,买新桃符,另外现在还流行过年在门前贴对联,在门上贴福字,这些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别人家既然都有了,自己家也不缺这两钱,当然也得有。
此外,还得买点糖块、瓜子、山楂、榛子这些,梨子、桔子这些也买些装盘。还得买些茶叶待客,大过年的,酒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另外还得那些大白菜、包菜等新鲜蔬菜,如今手里有些余钱了,这年自然得过丰富些,鸡鸭都要买,鱼也得多买些,还得买二三十斤猪肉,再买点羊肉、牛肉。
到处都是满脸带着满足自豪微笑的男女,身边或带着孩子,或带着媳妇,一派喜悦。
而此时,李璟却坐在原来高句丽的金殿中,与诸将一起议事。
先前大名报突然发文,公开四镇要拥李璟为帝的文章,确实让李璟有些震惊。这件事情,很快也传到辽东各镇,引起将士们和底下百姓工人商人们的议论纷纷。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相互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一部份人认为李唐乃是正朔,不希望看到李璟成为叛臣。这部份人代表了眼下大多数人的观念,那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藩镇一面强大自立,一面却又继续尊李唐为正朔的这种情况。大家都习惯这些年来的现状,愿意看到镇国军强大自立,但又不希望藩镇彻底的反唐,而是愿意看到藩镇和朝廷如春秋是周王室与诸侯般的关系。
说到底,这种想法固然与当前唐安史之乱后百年来的现状有关。毕竟,藩镇强大自立,只要不反唐,大家相安无事,百姓日子也过的安稳。可一旦反唐,朝廷被迫与之讨伐,战乱一起,结果必然是百姓遭殃,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不管最后谁胜谁负,战争中最吃亏的都是百姓。如今东北道各镇下的日子过的这么好,谁愿意这种日子突然发去。因此,大家更安于现状,而不想承担改变带来的战乱。
另有一部份人则是支持元帅干脆反唐,毕竟大家把李璟管辖镇国军之后地盘上的变化。大家家中粮食满缸,有摭风蔽雨的屋子,有避寒的衣服。每个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孩子能够读书,甚至读的好还有奖学金。读不好,也可以送去军校。这种日子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种生活的难得,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因此听到报上说,河北四镇愿意奉李帅为皇帝,一起推翻唐朝时,众人都十分兴奋与支持。在大家看来,有河北四镇支持,再有郡王领镇国大军,取李唐而代之,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李璟成了天下的皇帝,那大家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也再不用提心吊胆的,总担心一觉醒来后,发现如今的美好生活只是一个梦。
当然还有不少的一部份人,则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管报上和大家怎么说,他们都只是看着听着接受着。
知道外面的讨论后,李璟派出了不少人前去收集大家的意见,最后得出的调查结果。
在现阶段,大约有六成左右的百姓,其实是愿意支持李璟成为一个割据藩镇,但却又反对李璟反唐。而又有大约三成左右的百姓,则支持李璟此时反唐,认为由李璟取代唐朝,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剩下一成左右的人,则对这种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随大流而已。
这个调查结果,让李璟也明白了眼下大多数百姓的观念想法。就连镇国军治下这些受益于他的百姓,都有半数以上不支持反唐,那其它唐朝领地上的百姓,肯定还会有更多。
李璟本无意此时反唐,看到这个也越加坚定了自己的计划。
那期大名报之后没有多久,朝廷便又派来了使者,正式授李璟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正二品。并诏令李璟,东北道大行台的属下官员,一律由李璟自行选拔任用。
接到这个诏书着实既在李璟意料之外,又有些意料之中。
这明显就是因为河北四镇那拥戴所带来的后果了,朝廷反应很快,加封很大方。
居然是东北道大行台,这大行台尚书令与朝廷中央的尚书令相同品级,虽然比中央尚书令比起来,含金量似乎低一些。但实际上,以李璟如今实际割据东北的情形,朝廷给这个职位,那就是彻底的让李璟完全的真正割据东北了。
以后李璟就能真正的建立一个小朝廷,全权管理东北,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不过李璟也清楚的明白,朝廷越是如此迫不及待的加官,越是如此大方的加封,越说明了朝廷对他深深的忌惮。
朝廷每给李璟加一次官,代表的不是朝廷对李璟的依赖与期待,而是对李璟的忌惮。这样下去,要么李璟彻底的反王,要么最后朝廷腾出手来清算李璟,他们之间再无可能回到过去了。
不过,不论是朝廷,还是李璟,都明白,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轻轻敲打了一下桌子,李璟高声道:“诸位,天使刚刚带来了陛下的诏书。陛下对我们灭高句丽,收复安东之地,扬大唐国威,十分满意,特下旨嘉赏全军将士,并且,自今日起,东北六镇之地设东北道大行台,本王自即日起担任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其余属官则由本王自行任免。东北道大行台,代表朝廷全权处理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军政民事。”
这番话一落,殿中文官武将们都喜形无色,高兴无比。
如此一来,李璟在东北各镇的地位算是彻底的巩固,再无半点漏洞,合法合理。这个职位比原先的东北元帅和节度都使这两个更加倾向于临时统辖各镇兵马军事的官职,更加的稳固东北地区二十万军队的统属秩序。
东北道大行台-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整个东北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四级行政区分。
众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
李璟高声道:“现在本王宣布东北道大行台官职任免!”
殿中一时安静,这可是小朝廷的建立。东北道大行台一立起来,以后几乎就是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机构了。如果将来李璟带领大家打下天下,这个小朝廷的各个官职,也基本上有可能就是将来金殿上各位功臣的位置了。
“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由某担任,其下设左右仆射,从二品,授崔芸卿尚书左仆射,授李振尚书右仆射。”
李璟大行台尚书令下,最重要的职务就是左右仆射了,对这两个官职,有资格担任的人不少,不但六镇节帅,就是各军军主也都有资格问鼎。如大家猜测的一样,李璟最终把这两个重要的职务,交给了文官,而且不出意外,最重要的左仆射之职,交给了在东北道地位尊崇,但实际上却是自身势力最小的新来没多久的李璟老师崔芸卿。而右仆射之位,也不有例外的交给了以往一直是李璟手下第一谋士的李振李兴绪。
崔芸卿和李振都各兼一镇节帅一州刺史之位,如今又任行台尚书省左右仆射,顿时这权柄可就惊人了。
不过李璟随后又宣布了一道任命,却让众人一怔。李璟宣布,免去崔芸卿淄青抚宁军节度使兼青州刺史之职,免去李振登莱镇国军节度使兼登州刺史之职。
听到这个任命,崔芸卿和李振面上都没有半点惊讶,其它人顿时马上明白,这样重要的事情,李璟事先肯定和这二人商量过。以李璟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来看,郡王最喜欢的就是平衡之道,绝不让人轻易的掌握太多的权利。如今升任崔芸卿和李振做了行台的左右仆射,那么绝不可能再让他们担任一镇节帅了。这也是平衡之道!其实倒也和朝廷的情况差不多,要么出将,要么入相,想要宰相兼节度使,那只能是使相,而不是真正的宰相。
看李璟的安排,明显是入行台,则不能担任各镇要职。
行台的官职完全是仿中央尚书省,中央尚书省有的官职,行台都有。
左右仆射之下,最重要的就是六部尚书了。不过中央六部以吏官为首,而行台则是以兵部为首。
对于这个兵部尚书的人选李璟也是考虑了许久,甚至与李振崔芸卿等人商议过。李璟初是想要以武将为兵部尚书,但最后想来想去,考虑到眼下这个晚唐时代的普通风气,还是改打算用文官为主官,然后以武将为副。
“授敬翔为大行台兵部尚书,正三品。免敬翔辽西平卢军节度使兼营州刺史之职。授林威、裴宥大行台正四品兵部侍郎,免林威平州防御使、免裴宥水军都知兵马使之职。”
一个接一个的命令发出,整个东北道原先的重要官员都来了一次极大的变动。
崔芸卿任左仆射,李振任右仆射。
敬翔为兵部尚书,盖寓为吏部尚书,李让为户部尚书,郭承安为工部尚书,李良为礼部尚书,李纯为刑部尚书。
六部下各有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二人。每部下设四司,六部共有二十四司。每司以郎中为主,员外郎为副。每司一郎中二员外郎四主事。
除左右仆射六部尚书外,还有正四品大行台左右尚书丞一人,大行台七品尚书省都事一人,九品大行台主事六人。
原来的六镇节帅崔芸卿、李振、敬翔、盖寓、郭承安、李良六人,都进入了大行台,而他们原来的节帅位置,也全都空了出来。
整个大行台有品级的官员,就多达一百余人。李璟暂时只任免了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还有兵部的两位侍郎。其余的大多数官职还暂时空缺,需要与诸官商议。
不过一下子空出了六个节度使之位和六个刺史之位,却是让在座的诸多军主们都眼神炙热起来。
虽然李璟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以文官任节帅和刺史,但是现在,李振等人升任大行台任职,一时间,论资历声望,能担任这六镇节帅的人选,却是没有人比林武、王重等军主更高的人选了。
实际上,李璟现在也没有什么合适的节帅使人选,任用武将为节度使,一直是李璟在避免的。李璟也曾想过撤掉节度使这个位置,但是暂时来说,他却不能这么做。
而让大行台的官员来兼任节度使,这更是李璟所无法接受的。在李璟的计划中,他要借这次大行台组建之机,把各镇节帅的权利压缩削弱,把权利都收归到大行台来。
不过,看到诸将一个个在盯着六镇节度使的空位,李璟心中明白,这一步并不好走。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