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称谓习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现代人并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的母亲)等为主。如果您觉得自己是个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
唐代一般人等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有“圣人”、“主上”、“大家”(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当然也可以使用。至于“皇上”这个穿越流行词,在唐代似乎是一个书面用语,没看到活人这样当面称呼皇帝的例子。“万岁”则是群众情绪激动时给皇帝拍马屁用的,日常并不把这个词当作一种称谓。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我们看上去会觉得比较陌生、比较乱,也比较坑爹。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但是还有一种对父亲的称呼,是“哥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这里的“三哥”也是指他父亲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为“哥哥”。
“哥哥”这称呼,在唐代既指父亲,又指兄长,如唐玄宗还曾经在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据说这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所以我郑重建议各位穿越者,不要随便管路人,甚至自己亲兄长叫“大哥”“哥哥”,这称呼很容易让人家在辈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议使用。
对父亲的称呼,口语上可以亲热地叫“耶耶”、“哥哥”,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自然要叫“父亲”或者“大人”。“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绝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来称呼各种官员。
“大人”是什么时候变成对官员的称呼语呢?具体的时间,我也说不清,但是“大人”和“爷”的称呼演变过程一样,都是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一种叫做“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与谄媚风气相结合,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爷”(老爷)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在唐代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来叫官员,唐代称呼官员呢,大致上有以下这么几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基本上各个官爵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贞观年间,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安好”,见了魏徵说“魏公万福”,人家会觉得你这孩子挺有教养的。此外称字号、称地望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河东何时动身南行?”这样。
三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还有诸如通称的“官人”“大官人”则多为普通庶民称呼官员的通称。
在外出的时候,见到女子叫娘子便是,见到年龄小的叫小娘子。不要随便叫小姐。唐朝没有这一称呼。此称呼出现在宋代中叶以后,用于贱称,最初指的宫婢,后来指妓女。
见到男子叫大郎就是。
见到熟悉的男子,可根据家里排行叫。例如李三郎。王七郎。
见到女叫刘十一娘或者刘十一姐。等等。
还有唐朝时候。兄弟姐妹只见的称呼也不一样。
如果你在家中男子排行老大。而之后的弟弟妹妹。可以这样叫。叫二弟不能叫二弟,而是叫二哥。三弟叫三哥。同样,姊妹叫二姐,三姐。兄弟姐妹称呼只算排序。
在中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老婆”。相传此称呼最早便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结新欢。但老妻毕竟照顾了自己大半辈子,直言休妻太过残忍。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给为他整理书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后,提笔续写下联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
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老公”“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叫开了。
在唐朝,帝王将相对自己的亲人的称谓与其他朝代亦不一样。比如,唐朝皇帝自称为“朕”,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则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对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与民间老百姓一样称呼。
姬水客在《唐代称呼漫谈》一文中提到:皇帝称呼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李德裕全集校笺》收载李德裕为唐武宗写的《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姬水客注)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姬水客注)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本文摘自网络。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现代人并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的母亲)等为主。如果您觉得自己是个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
唐代一般人等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有“圣人”、“主上”、“大家”(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当然也可以使用。至于“皇上”这个穿越流行词,在唐代似乎是一个书面用语,没看到活人这样当面称呼皇帝的例子。“万岁”则是群众情绪激动时给皇帝拍马屁用的,日常并不把这个词当作一种称谓。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我们看上去会觉得比较陌生、比较乱,也比较坑爹。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但是还有一种对父亲的称呼,是“哥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这里的“三哥”也是指他父亲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为“哥哥”。
“哥哥”这称呼,在唐代既指父亲,又指兄长,如唐玄宗还曾经在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据说这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所以我郑重建议各位穿越者,不要随便管路人,甚至自己亲兄长叫“大哥”“哥哥”,这称呼很容易让人家在辈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议使用。
对父亲的称呼,口语上可以亲热地叫“耶耶”、“哥哥”,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自然要叫“父亲”或者“大人”。“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绝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来称呼各种官员。
“大人”是什么时候变成对官员的称呼语呢?具体的时间,我也说不清,但是“大人”和“爷”的称呼演变过程一样,都是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一种叫做“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与谄媚风气相结合,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爷”(老爷)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在唐代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来叫官员,唐代称呼官员呢,大致上有以下这么几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基本上各个官爵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贞观年间,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安好”,见了魏徵说“魏公万福”,人家会觉得你这孩子挺有教养的。此外称字号、称地望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河东何时动身南行?”这样。
三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还有诸如通称的“官人”“大官人”则多为普通庶民称呼官员的通称。
在外出的时候,见到女子叫娘子便是,见到年龄小的叫小娘子。不要随便叫小姐。唐朝没有这一称呼。此称呼出现在宋代中叶以后,用于贱称,最初指的宫婢,后来指妓女。
见到男子叫大郎就是。
见到熟悉的男子,可根据家里排行叫。例如李三郎。王七郎。
见到女叫刘十一娘或者刘十一姐。等等。
还有唐朝时候。兄弟姐妹只见的称呼也不一样。
如果你在家中男子排行老大。而之后的弟弟妹妹。可以这样叫。叫二弟不能叫二弟,而是叫二哥。三弟叫三哥。同样,姊妹叫二姐,三姐。兄弟姐妹称呼只算排序。
在中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老婆”。相传此称呼最早便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结新欢。但老妻毕竟照顾了自己大半辈子,直言休妻太过残忍。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给为他整理书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后,提笔续写下联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
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老公”“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叫开了。
在唐朝,帝王将相对自己的亲人的称谓与其他朝代亦不一样。比如,唐朝皇帝自称为“朕”,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则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对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与民间老百姓一样称呼。
姬水客在《唐代称呼漫谈》一文中提到:皇帝称呼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李德裕全集校笺》收载李德裕为唐武宗写的《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姬水客注)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姬水客注)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本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