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血海坚城(上)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血海坚城——第二次瓦汉姆攻坚战
塔斯曼帝国野史真实揭露胜利者掩盖的历史史实,常胜之军大国雄师圣罗曼联合帝国陆军那时那地尸山血海。历史真实战况奏响昔日亡国者的凯歌,古老的塔斯曼帝国,曾经强大无比的帝国军队,行将灭亡之际依然制造着辉煌的胜利。你可知道,帝国军队那胜利的号角声回荡在战场上已有千年之久。亡国之际,这胜利的号角再次吹响,亡国者的胜利系列,第四篇《风暴之血海坚城》。
B世纪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塔斯曼帝国,出身野蛮种族的帝国本族人通过一次次战斗建立的庞大国家,曾经的世界第三强国,曾经是那样的强大和辉煌。建立这一国的族人生性好战且英勇善战,即使在帝国灭亡时刻,他们也在积极地战斗,并且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足以彪炳史册的辉煌胜利,只是这些本该彪炳史册的胜利被最后的胜利者尽可能的掩盖了,普通人难见其踪迹,只有在那些记录真实历史的军队内部书籍中,这些亡国者的胜利依然近乎真实的存在着。
本文为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和亚森斯坦建国战争中,各方存留军内机密材料编辑整理所得,可以100%确保历史真实性,但这些绝对不是历史学权威讲述的历史,也绝对不会是对外公开的历史。(公开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同学们,你们要清楚,历史教科书中的未必是真实历史,更多的是宣传和教育。)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尸山血海之战,战役的最后时刻,即将全军覆没的塔斯曼帝国守军居然吹响了胜利号角。
瓦汉姆战役纪念馆两侧大字题书——铁拳击宿敌,弯刀丧锋芒。但在参加过这场战役的人看来,这简直是放屁,真实的战场上,胜利者可不是纪念馆描述的那样荣光,他们是狼狈不堪的剩者,有些甚至还比不上含笑而死的败者。真实的战场绝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那样的高大上。这一战役中,战前自以为是铁拳的参战部队一战下来内牛满面死伤累累,而全军覆灭的帝国军却战魂不灭,他们的牺牲精神足以证明塔斯曼帝国的弯刀依然是锋利无比光芒四射。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堪称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风暴行动”第一惨烈战役。
瓦汉姆战役基本信息
战役双方
攻方:圣罗曼圣苏尼娅帝国新编陆军及部分亚森斯坦共和国起义军。累计投入总兵力超过50万人,指挥官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
守方:不及撤走的瓦汉姆城及周边地区守军和守城志愿者,总兵力约22万人。指挥官:上次瓦汉姆保卫战的英雄,鲁姆盖鲁中将。
战役目的
我军:夺占要地瓦汉姆城,扫除向西进军障碍,打开攻击萨姆拉尔的通道。
塔斯曼帝国军:坚守瓦汉姆城,为己方其他部队布防赢得时间。
战役时间
B96年8月11日至B96年8月20日。
主要战斗地点
亚森斯坦西部的瓦汉姆城及其周边地区。
战役结果及双方损失
我军夺占瓦汉姆城,作为瓦汉姆守军的塔斯曼帝国军一方彻底战败。
守卫瓦汉姆城的塔斯曼帝国军除少数在战役初期突围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战后搬运清点的敌方尸体损失就超过10万具。统算被击退救援部队的损失,此次战役塔斯曼帝国军实际人员损失绝对在20万以上。
我军损失也十分巨大,对外公布联军阵亡人员四万五千余人,伤亡总数十一万人(含亚森斯坦军部队)。
战后多年,有想体验被暗杀快感的外国军事历史学家发布研究报告称此战我军及亚森斯坦军一方实际兵员损失超过23万人,仅联合帝国军方面阵亡人数就达到惊人的七万三千六百五十三人,实际阵亡人数应该在十万人以上。(专家声称:当时我军故意投入缺乏足够重炮而欠缺攻坚能力的原塔斯曼帝国投诚部队,借塔斯曼帝国军之手解决掉这些不可靠的部队。这也是我军发起风暴行动的目的之一。)
瓦汉姆战役相关历史背景和具体战役过程
战役背景:
我军和起义军方面,B96年7月上旬,为了捍卫已有的胜利果实,确保吞下的塔斯曼帝国原领土顺利消化,凯撒议长提议全力支援亲我国的北亚森斯坦军队并对仍保持着强大军力的塔斯曼帝国发起致命一击。该项提议在议会获得一致通过。未达成武装干涉目的,我军(圣罗曼联合帝国军)计划组织控制区内的四十三个由原帝国军部队改建的新编师,十六个我军原西南边境军区野战师,外加大批来自原帝国军起义者的补充部队,共计一百二十余万精锐部队以志愿军名义成建制加入北方起义军战斗序列,这些计划拉上去的部队中不乏我军老牌主力师。B96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第一批“志愿军”进入亚森斯坦境内,立即被部署到了前线。8月10日,我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军在亚森斯坦地区发起了代号为风暴的军事进攻行动,随之展开的一系列战役行动将我国宿敌塔斯曼帝国彻底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塔斯曼帝国军方面,B96年8月上旬,帝国军在南亚森斯坦会战中未能取得应有的胜利,联合帝国军和圣玛丽帝国军的强势介入令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对新占领起义军控制区实施无人区化扫荡后,帝国军果断的实施了战略大退却,全面收缩兵力并转入战略防御。塔斯曼帝国军计划利用西亚森斯坦地区的若干河流地理屏障构成一条防线,在此顽强阻击敌军,从而继续控制卡兰运河以东,西亚森斯坦地区和卡莉米亚地区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作为今后的统治基础;同时在西亚森斯坦边境线若干河流密集区一线加紧构筑工事,建立一条称作“帝国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并以克拉格河一段作为防御重点。塔斯曼帝国军原计划“扼守亚森斯坦主要帝国旧领土并阻止起义军,联合帝国军,圣玛丽帝国军在亚森斯坦中央高原、格里恩拉尔、瓦汉姆等地区的进攻“,这一战略意图几乎已无法实现。面对拥有强大装甲突击力量的敌军在这些平原地区作战,塔斯曼帝国军毫无胜算,只能逐步放弃这些地区。塔斯曼帝国军打算在克拉格河、莫奇纳亚河,萨姆拉尔等地区固守。塔斯曼帝国的残存部队在所有这些地区都进行着紧张的防御工事作业,在原本是帝国纵深腹地的非边境地区修筑按永备边防工事标准构筑防线。帝国军中的悲观失望情绪日益严重,曾有将领私下议论,接下里也许他们要在首都郊区构筑这样的工事了。东部战线上的帝国军残军正在走向军阀化,部分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开始拥兵自重不听调遣。
瓦汉姆地区军事地理形势和战场环境建设:
瓦汉姆为西亚森斯坦省省会,位于西亚森斯坦盆地北部,东倚罕穆尔山,西临菲泽河,南北地势起伏,易守难攻,为整个亚森斯坦地区的战略要地。塔斯曼帝国在此地经过长达数百年的经营,修筑了种类繁多的外围据点、纵深阵地和城防工事,使瓦汉姆城和整个周边城防地带构成由各式堡垒与壕沟、暗道相结合的,互为依托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大纵深防御体系,主要防区就有大碉堡12000多个。城东骆驼城、双塔寺等要点,筑有以碉堡群为骨干的永久性工事,成为瓦汉姆主城区的主要军事防御屏障——东区要塞。在上次起义军发起的瓦汉姆攻坚战中,帝国军在东区要塞的防卫相对薄弱(当时的鲁姆盖鲁中将才到任,对城东要塞区完全不了解),只进行了象征性的防守就撤退了,要塞周边工事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主要工事基本完好。战后,鲁姆盖鲁中将实地考察后意识到了这些要塞的价值。他命令守军对着这工事进行扩建修复,动员全城劳力在弹痕累累的阵地上重新构筑表面工事,吸收上次防御战的经验教训,外圈挖战壕,广布铁丝网,以碉堡为核心构筑若干大小相扣的环形防御工事群。经过修缮后,这些受损要塞的防御能力反而更强了。
守军司令鲁姆盖鲁中将对他的部队不是绝对的满意,但对防御工事却有十二分的信心。这里的每一座碉堡,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它们样式各异,名目繁多,从形状上有方型碉、圆型碉、梅花型碉、子母碉、人字碉,环状碉,品字碉,T型碉等;从高度上一至三层不等;从规模上有机枪组小碉堡,半班级碉堡、班级中型碉堡、排级大型碉堡、连级特大型碉堡;从火力配置上,有火炮碉堡、机枪碉堡、枪炮混合火力碉堡;从建筑材质上有砖碉堡、石碉堡、钢筋混凝土碉堡。鲁姆盖鲁中将还文艺范的为这些碉堡起了名字,“猛虎堡垒”、“好汉堡垒”、“卧虎堡垒”、“百人队长堡垒”、“战神堡垒”、“胜利堡垒”等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以壮其声势。
一位到过瓦汉姆前线的中立国记者描述道:“任何人到了瓦汉姆城,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感到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力网。这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强大防卫工事群。”
一位塔斯曼帝国的高级将领这样说:“起义军的进攻大多数是凭人多炮多,一轮猛烈炮击把守军炸的七零八落后再波浪式冲锋人海战术,攻上来消灭剩余守军,夺占阵地。他们这种战法取得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仗着那轮猛烈炮火取胜,要是守军防不住这轮猛烈炮轰,那就必然要失败。我们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群保存防御力量,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做到以子弹换人命,起义军人再多也没有办法。”
守军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弹药储备情况:
塔斯曼帝国军为加强防卫力量,从南亚森斯坦前线调回仅有的两个新编强击型精锐步兵师增强瓦汉姆的防御;通过训练本族人平民作为补充部队,整编战损部队,升级警察和保安部队为正规军,将异族人强行编入部队等种种手段,将该城守军扩编为6个军部下辖17个步兵师另有4个独立师,3个独立重炮团(原计划参加下一阶段进攻战役,从后方调来的,被坑了),一个侦查轰炸机大队,连同4个本族平民徒手补充师,守军实际总员额增至22万人,拥有各种火炮1000余门(含迫击炮)。将瓦汉姆市划分为1个中心防御区和东、南、西、北4个外围防御区。其部署是:以4个军11个师担任东、南、西、北区的防御;以直属部队防守城内中心区;以2个军6个师另两个独立师担任机动作战。防御重点置于南区和北区两个地形上较易攻打的防御区。
重火力配置上,从后方调来的3个独立重炮团装备有160mm榴弹炮24门(自带携行炮弹2500发,其中1800发为氯气弹),120mm榴弹炮72门(自带携行弹药12600发);各军军属炮兵和师属炮兵装备有数量不等的80到100毫米火炮,弹药数量充裕。武器弹药储备上,瓦汉姆城是这一地区的总后勤供应兵站,也是塔斯曼帝国国家级战备弹药库存地、弹药运输中转站,因而储备了大量的弹药,虽在上次瓦汉姆战役有很大消耗,但剩余数量依然十分可观。
另外,塔斯曼帝国军在卢姆斯拉尔和玛卡拉尔这两个地区缴获步枪136200支,枪弹7000万-8400万发;冲锋枪14300支,枪弹4200万发-7000万发,轻机枪1600挺,子弹1580万发。还有16门150mm重型榴弹炮,54门105mm战备库存旧式榴弹炮,100多门各种口径迫击炮,多达12万发的各类炮弹。这些武器中的相当一部分就存放在了瓦汉姆。战役中期,守军就开始大量使用这些武器加强近战火力。
第一阶段攻方参战部队和基本火力配置:
联合帝国军参战部队:
新编第七步兵军:N(新编)第19师,N第20师,N第21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九步兵军:N第25师,N第26师,N第27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十步兵军:N第28师,N第29师,N第30师。(该部底子部队极为可靠,官兵中也有大量的哈利路亚教徒,下辖三个师全部采用B85型师标准化编制,并辖有一个军属重炮团,150mm榴弹炮54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一独立装甲旅(77辆轻型坦克,全部为B-M型轻型坦克,战斗全重7t,主炮口径45mm,以该型坦克为底盘的23mm自行机关炮32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二独立装甲旅(武器配置同上)。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一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三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上述部队早在编练整训时就开始为将来的作战行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军事练兵,重点学习训练攻防战术、爆破和土木作业。这些训练只针对一般性质的普通防线,这些参战官兵和他们的教官根本想象不到,瓦汉姆城下的工事会如此数量多,如此密集,如此坚固和复杂,因而付出了空前之多的生命作为代价。
联合帝国军B85型师标准编制
该型步兵师每师约有21000人,三团制师。师辖三个步兵外加一炮团。
步兵师有一个重型炮兵团,该团辖四个营,两个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两个装备18门150毫米榴弹炮,另有一个辎重运输大队。(简化编制师全师仅装备1-2个105榴炮营)
步兵团辖有四个步兵营,一个搜索连,一个工兵连,一医疗队,一辎重大队。
团部80人,直辖一侦察警戒排60人,医护队160人。团下辖四个步兵营,一个75毫米野炮营(18门)。(简化师团级火力仅编有一个75mm野炮连)
步兵营下辖四个步兵连,另有一个枪炮连。枪炮连辖有,两个机枪排,每排40人,马克西姆重机枪6挺,共12挺;2个攻坚重型步兵炮排,每排30人,2门150毫米步兵炮,共四门,一个辎重排40人,连部10人,全连190人。营部30人。
步兵连有260人,分三个步兵排,一步兵炮排,每个步兵排有30名步枪兵手或卡宾枪手,分属3个步枪班;一个10名冲锋枪手的冲锋枪班,一个伴随支援机枪班(三挺轻机枪),分三个机枪组,共12人;手雷掷弹手6人(携带攻坚爆破手榴弹),正副排长各一个,每排60人。步兵炮排35人,装备有3门75毫米步兵炮作为全连的火力支援武器。辎重队35人。连部10人。全营共计1260人。150mm步兵炮4门,75mm步兵炮12门。
(简化师无营属150步兵炮,无营属重机枪排,将原连属75mm步兵炮集中到营一级,作为营属支援炮兵加强连使用,数量通常为6到8门。)
该型师标准编制全师重火力合计:36门150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54门75毫米野炮,48门150毫米步兵炮,144门75毫米步兵炮。
参战亚森斯坦起义军情况因缺乏相关历史资料已无法调查。(雅森斯坦共和国方面有意隐瞒销毁相关历史档案。)
战役开始:
8月10日,我军发起风暴军事行动。前线敌军猝不及防,在我军攻势下纷纷后撤,我军进展神速。
8月11日上午,我军攻击前进至瓦汉姆城下。当天下午,我军与守军展开交火,瓦汉姆战役打响。
8月12日,我军开始对瓦汉姆周边地区实施外围肃清作战。并于当天下午达成了对瓦汉姆城的包围。
8月12日夜,得知瓦汉姆城被围后,塔斯曼帝国军总部直接越级向鲁姆盖鲁中将下达命令,死守瓦汉姆,为主力布防赢得时间。鲁姆盖鲁的顶头上司撒加尔罕却命令鲁姆盖鲁中将突围,并于13日亲率部队攻击至城西附近接应。
8月13日至8月14日,我军投入能调用的一切精锐部队,包括新编第十步兵军大部,军区直属两个装甲旅和新设西南边境军区警备一师等部队展开对撒加尔罕来援部队的全面攻击。撒加尔罕上将只是接应出了极少突围部队,其本人在战斗中被我军炮火炸伤,次日伤重不治身亡。
8月14日下午,我军实现了对瓦汉姆城完全彻底的合围。
此前,8月13日,我军已经开始了攻城作战。
瓦汉姆战役第一阶段——强攻东区要塞
8月12日中午,瓦汉姆城下的我军攻城部队部署到位。主攻部队为新编第七步兵军下辖各部和部分亚森斯坦共和国部队,新编第九步兵军作为预备队,其余部队作为包围圈警戒部队,打援或阻敌突围。
当天下午,攻打瓦汉姆所需的各类火炮弹药1500吨及时调运到位,后勤部队还为攻城准备了手榴弹30万枚、TNT炸块40万块、爆破筒20万具、炸药包10万个。
8月13日拂晓四时,联合帝国军队发起攻击的信号弹升上天空,进攻在骆驼寨、卧马山、羊头山、乌云岭四大东区要塞阵地同时打响。瓦汉姆攻坚战中最残酷的东区要塞攻坚战由此开始。这个日子,13号星期五,极为血腥的一天。双方都将主力投入到这片正面不过8公里、纵深最多两公里半的狭长阵地上。由于当地为丘陵地形,无法使用坦克,只能投入大量步兵强攻。
为还原那时那地的具体战况,我们找到了多名当年幸存下来的老战士。胜者为王,但一线战场上,只有剩下的幸存者才是胜利者,才有机会从新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经历。
今年已经83岁亚森斯坦起义军老战士的阿莫安*克斯米尔,是当年瓦汉姆血战的亲历者。B96年8月参加瓦汉姆战役时,他只有16周岁,是一名刚刚入伍不久的新兵。B96年6月起,帝国军与起义军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在联合帝国军大笔军事援助下,帝国境内起义军队的数量急剧膨胀,大批生活贫困的非帝国本族人青年加入起义军,也有很多人加入新编联合帝国军。他们有的是为了建功立业,有的是为了给家人报仇,有的只是为了能有口饭吃不会饿死。这次我军采访的阿莫安*克斯米尔等老战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身战场。对于塔斯曼帝国军在瓦汉姆城外精心构筑的坚固永久性防御体系,这些缺乏战场经验和相关训练新兵通常是没有任何有效办法。在塔斯曼帝国军坚如磐石的工事群面前,联合帝国军第一次进攻损失惨重,参战部队尸横遍野,有几只乌鸦野狗之类赶来会餐,从战线我军一侧望去颇有几分凄凉。
阿莫安*克斯米尔(瓦汉姆战役幸存老兵,时任列兵):“跟着连长往前冲着,碉堡阵就到了,东边山上有,山下一个街街口上有,街面一座座楼上都有的,有的半地下碉,有的梅花碉,有十字碉,碉堡可多了,到处是碉堡。人家帝国军里头放上一个班,有的用重机枪,有的用轻机枪。”
克力塔菲克斯(瓦汉姆战役参战基层军官,时任步兵排长):“一个碉堡里头最低限度得有两挺机枪,他有主射的,有预备的(副射)。你要有一挺机枪的话,不管你轻机枪、重机枪有一挺的话,你总是有火力间歇的。打了一阵,自己没有子弹,人家就趁机上来了。这里就不行,两挺机枪交替着打,步兵根本冲不上去。”
乌尔则姆斯(瓦汉姆战役老兵,步兵炮副射手):“山上的碉堡可是高了啊,我见过有一个梅花碉,形状就跟那个梅花一样,一个营的或者一个团的指挥所。人家有这个射击缺口,有这么一个圆孔的,当中有这么一个缺口,这么一对准,看见你了,一对准打出了,你的枪角度不合适。怎么打也打不进去。用炮轰,轰了几十炮,才算是打开了个洞,人家又架上机枪了,就再轰,好歹是有炮弹,炮弹够用,步兵硬冲给攻下来了。”
克力塔菲克斯:“你要是攻他们这个碉堡群,光是步兵一个团也不行。上去一个团,只要团里的火力不行,敌人不投降你根本打不下来。后来想的办法就是炸一炸,炸一炸呢,爆破筒手榴弹,硬是往碉堡眼里塞。很多人死在炸碉堡上。有的很大的碉堡,保护的很好,你得先炸碉堡外头铁丝网,然后炸外壕,再炸铁丝网,再炸外壕,炸了才能炸最里头的大碉堡,这可死的人多了。”
联合帝国军新编部队的步兵以连为单位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大批士兵倒在冲锋线上,打残了一支,又换一支。第一天,参战部队进行了整整一天的强攻,死伤数千人之巨,依旧无法突破帝国军在城东构筑的永久性防御工事。
在瓦汉姆城东区要塞攻防战中,参战部队先后投入战场的兵力高达二十一个团(各补充团为新兵训练单位,拆散使用参战),占参战总兵力的半数以上,其中多支部队因官兵几乎全部打光而撤编。
面对依托坚固工事顽抗的塔斯曼帝国军,参战部队似乎是一筹莫展。但是,任何坚固的防线,只要一点被击破,整条防线都会失去作用。第二天,联合帝国军开始重点进攻。
位于瓦汉姆城正东,约两公里的卧马岭防御阵地是距离瓦汉姆城最近的阵地,为了拿下这块阵地,联合帝国军队发起数次冲锋,瓦汉姆守将也向前沿阵地下了死命令,后退者一律就地枪决。由于战斗艰苦,争夺激烈,双方均使用了人海战术和无差别火力覆盖战法。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扑上来,指挥官早已完全不顾及伤亡,只要那块阵地。正在阵地上拼斗着的双方,转眼间就被某一方的火力炸的灰飞烟灭血肉横飞。当天中午,塔斯曼帝国军第一次使用了毒气战,给联合帝国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联合帝国军随即使用150mm火炮发射毒气弹炮击城内人口密集区还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乌尔则姆斯:“这里的要塞外边地下掏的坑道都是和城外的外壕都连接着的,敌军可以从地道过来增援。我们还没夺下来呢,转眼功夫,人家援军上来了,就向我们反冲击了,反冲击那出来那就打吧,打,出来一次打回去,出来一次打回去,出来一次打回去,出来一次打回去,反复多次,双方都是整营整团的大量伤亡啊。你来我往,打了整整两天,我们师连一个完整的营都没有了,师长和参谋长去火线督战中了炮,都死了,全师的团长也都死光了。……后来我们师撤编了。”
多名参战将领曾在回忆录中提及8月14日和15日、16日三天的拉锯战的血腥场面,很多人忆起当时阵地上的景象都痛哭流涕。
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这么说:“每占领一块阵地都要经过一次、两次、三次以上的突击,巩固一块阵地,要打退敌人五次、六次、七次以上的反扑。有些阵地时而被我攻占,时而被敌夺回,反复拉锯。……当时根本没法统计伤亡数字,人都炸碎了……有支打完仗的部队撤下来,我以为是某个团的残余,但士兵们高举着的残破军旗告诉我那是一个师,一个师就剩那些人了……”
战场上的双方使用所有能用的武器展开战斗,飞机被用来投掷炸弹,轰炸对方炮兵阵地,双方的飞机还展开了空战,几十架飞机在天上互相射击。当时的空战理论还不成熟,没有专业的制空战斗机,投弹手采用卡宾枪冲锋枪轻机枪相互射击。当天下午,联合帝国军调来三十架大型轰炸机,为机上的两名投弹手配上最好的轻机枪。新力量的参战使得联合帝国军在次日上午(8月15日)的空战中一举夺得上风,现代的话说叫夺取了制空权。天上算是赢的轻松,可地面进攻依然是举步维艰,每挪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对弹药的消耗更是高得惊人。
参战老兵乌尔则姆斯是这样说的:“撞到一个敌人暗堡(有封土遮蔽物覆盖的隐藏碉堡),当时不知道开了多少炮,这种碉堡很结实一般一发75mm炮弹不行,解决不了的。有的碉堡实在太坚固了,我们都已经打了十几发炮弹,把那个碉堡炸得几乎墙都炸没有了,但还是没有完全击毁,里面那机枪呢还在哒哒哒的响。”
瓦汉姆城东,鲁姆盖鲁中将精心构筑的碉堡群环形防御工事带,是联合帝国军队进攻最大的障碍,这些碉堡喷射出密集的火力,根本无法靠近。大批进攻的起义军和联合帝国军战士,倒在了碉堡前面。为了拿下碉堡防御带,各攻击部队都下达了死命令,机枪组掩护步兵炮分队抵近射击,炮兵直瞄火力摧毁这些碉堡;部队步兵炮损毁殆尽就组织突击队,用连续轮番爆破的方法,一个一个炸掉碉堡。炸掉一个中型碉堡,往往需要十几次爆破,死伤几十人;大型碉堡群周边通常都散布着百余具甚至数百具攻方官兵的尸体。与军工厂生产线上批量下来的弹药相比,本应该更值钱的人命似乎也成了一种廉价消费品,或者说仅仅只是报表上的一个数字。
今天骆驼寨要塞旧址的大小山岭上,还残留着当年的战争痕迹。有一座矗立在骆驼寨顶峰的特大型碉堡,名叫MIKA(该族人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堡垒,是当年鲁姆盖鲁中将构筑的碉堡群中位置最高,最为牢固的一个大型碉堡,也是城东四大要塞中的核心阵地。MIKA堡垒周围还配备有四个小碉堡,构成了一个核心堡垒防御系统,大堡垒和四座小堡垒之间,有外壕,有交通壕,有铁丝网阻滞带,有预留机枪机动射击工事,有班排级射击阵地和防炮击掩蔽部。这个核堡防御系统总共可以容纳约一个营的兵力。MIKA堡垒的护壁为混凝土结构外累建花岗岩,总厚约1.5米,四面各有十几个射击孔,属于夹壁墙式工事。根据内部资料记载,当年联合帝国军第一次进攻MIKA堡垒,就伤亡了1100多人。
军事知识科普了,注意看了:
夹壁墙工事:
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在城防外围据点,尤其是在山地岩石遍布,土与树木很少或根本没有的地形上,往往利用自然地形构筑成坚固的、永久性的山地夹壁墙式工事。夹壁墙工事突出地面,其地堡根据不同地形有三角形、圆形、四方形及不规则的多角形,或者是阶梯形,各据点间通过夹壁墙联为一体。墙项筑有供单兵立射的夹墙工事。该工事的主要优点是守军能利用夹壁墙式交通壕,便于部队的运动,掌握和指挥。夹壁墙内有隐蔽部,可以屯兵,以减少我曲射炮火的杀伤效果。地堡的射界宽阔,死角较少。夹壁墙每隔一段距离修有射击孔,以消灭堡与堡之间的火力死角。该工事的主要缺点是工事突出于地面,目标明显,便于我火力封锁摧毁。夹壁墙厚且高,墙体上开的射击孔自身射击死角较大。夹壁墙内光照条件极差,不便目视观察,我偷袭易成功。夹壁墙工事如一点被突破,则整个防御体系被分割,首尾难顾,守军不便反击,处于被动挨打境地。
8月15日,战场形势陷入胶着,参战部队死伤惨重,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命令所有能调用人员全部参战。当天下午,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亲自赴前线督战。前线的惨烈战况,震撼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东区的一座座小山岭上,所有植被都被炮火碳化。几十米高的小山岭上,部分阵地焦土居然厚达半米,双方战死官兵尸体交错累叠,填满深达两米的壕沟。武器零件和手榴弹木柄撒遍战场,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焦臭味。前线官兵的巨大伤亡,令军事世家出身,早就习惯了血腥场面的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都为之心惊胆寒,然而这一切必须继续,否则之前付出的所有代价就都白费了。
进攻,只能进攻!必须将进攻进行到底!!!
血海坚城——第二次瓦汉姆攻坚战
塔斯曼帝国野史真实揭露胜利者掩盖的历史史实,常胜之军大国雄师圣罗曼联合帝国陆军那时那地尸山血海。历史真实战况奏响昔日亡国者的凯歌,古老的塔斯曼帝国,曾经强大无比的帝国军队,行将灭亡之际依然制造着辉煌的胜利。你可知道,帝国军队那胜利的号角声回荡在战场上已有千年之久。亡国之际,这胜利的号角再次吹响,亡国者的胜利系列,第四篇《风暴之血海坚城》。
B世纪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塔斯曼帝国,出身野蛮种族的帝国本族人通过一次次战斗建立的庞大国家,曾经的世界第三强国,曾经是那样的强大和辉煌。建立这一国的族人生性好战且英勇善战,即使在帝国灭亡时刻,他们也在积极地战斗,并且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足以彪炳史册的辉煌胜利,只是这些本该彪炳史册的胜利被最后的胜利者尽可能的掩盖了,普通人难见其踪迹,只有在那些记录真实历史的军队内部书籍中,这些亡国者的胜利依然近乎真实的存在着。
本文为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和亚森斯坦建国战争中,各方存留军内机密材料编辑整理所得,可以100%确保历史真实性,但这些绝对不是历史学权威讲述的历史,也绝对不会是对外公开的历史。(公开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同学们,你们要清楚,历史教科书中的未必是真实历史,更多的是宣传和教育。)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尸山血海之战,战役的最后时刻,即将全军覆没的塔斯曼帝国守军居然吹响了胜利号角。
瓦汉姆战役纪念馆两侧大字题书——铁拳击宿敌,弯刀丧锋芒。但在参加过这场战役的人看来,这简直是放屁,真实的战场上,胜利者可不是纪念馆描述的那样荣光,他们是狼狈不堪的剩者,有些甚至还比不上含笑而死的败者。真实的战场绝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那样的高大上。这一战役中,战前自以为是铁拳的参战部队一战下来内牛满面死伤累累,而全军覆灭的帝国军却战魂不灭,他们的牺牲精神足以证明塔斯曼帝国的弯刀依然是锋利无比光芒四射。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堪称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风暴行动”第一惨烈战役。
瓦汉姆战役基本信息
战役双方
攻方:圣罗曼圣苏尼娅帝国新编陆军及部分亚森斯坦共和国起义军。累计投入总兵力超过50万人,指挥官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
守方:不及撤走的瓦汉姆城及周边地区守军和守城志愿者,总兵力约22万人。指挥官:上次瓦汉姆保卫战的英雄,鲁姆盖鲁中将。
战役目的
我军:夺占要地瓦汉姆城,扫除向西进军障碍,打开攻击萨姆拉尔的通道。
塔斯曼帝国军:坚守瓦汉姆城,为己方其他部队布防赢得时间。
战役时间
B96年8月11日至B96年8月20日。
主要战斗地点
亚森斯坦西部的瓦汉姆城及其周边地区。
战役结果及双方损失
我军夺占瓦汉姆城,作为瓦汉姆守军的塔斯曼帝国军一方彻底战败。
守卫瓦汉姆城的塔斯曼帝国军除少数在战役初期突围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战后搬运清点的敌方尸体损失就超过10万具。统算被击退救援部队的损失,此次战役塔斯曼帝国军实际人员损失绝对在20万以上。
我军损失也十分巨大,对外公布联军阵亡人员四万五千余人,伤亡总数十一万人(含亚森斯坦军部队)。
战后多年,有想体验被暗杀快感的外国军事历史学家发布研究报告称此战我军及亚森斯坦军一方实际兵员损失超过23万人,仅联合帝国军方面阵亡人数就达到惊人的七万三千六百五十三人,实际阵亡人数应该在十万人以上。(专家声称:当时我军故意投入缺乏足够重炮而欠缺攻坚能力的原塔斯曼帝国投诚部队,借塔斯曼帝国军之手解决掉这些不可靠的部队。这也是我军发起风暴行动的目的之一。)
瓦汉姆战役相关历史背景和具体战役过程
战役背景:
我军和起义军方面,B96年7月上旬,为了捍卫已有的胜利果实,确保吞下的塔斯曼帝国原领土顺利消化,凯撒议长提议全力支援亲我国的北亚森斯坦军队并对仍保持着强大军力的塔斯曼帝国发起致命一击。该项提议在议会获得一致通过。未达成武装干涉目的,我军(圣罗曼联合帝国军)计划组织控制区内的四十三个由原帝国军部队改建的新编师,十六个我军原西南边境军区野战师,外加大批来自原帝国军起义者的补充部队,共计一百二十余万精锐部队以志愿军名义成建制加入北方起义军战斗序列,这些计划拉上去的部队中不乏我军老牌主力师。B96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第一批“志愿军”进入亚森斯坦境内,立即被部署到了前线。8月10日,我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军在亚森斯坦地区发起了代号为风暴的军事进攻行动,随之展开的一系列战役行动将我国宿敌塔斯曼帝国彻底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塔斯曼帝国军方面,B96年8月上旬,帝国军在南亚森斯坦会战中未能取得应有的胜利,联合帝国军和圣玛丽帝国军的强势介入令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对新占领起义军控制区实施无人区化扫荡后,帝国军果断的实施了战略大退却,全面收缩兵力并转入战略防御。塔斯曼帝国军计划利用西亚森斯坦地区的若干河流地理屏障构成一条防线,在此顽强阻击敌军,从而继续控制卡兰运河以东,西亚森斯坦地区和卡莉米亚地区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作为今后的统治基础;同时在西亚森斯坦边境线若干河流密集区一线加紧构筑工事,建立一条称作“帝国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并以克拉格河一段作为防御重点。塔斯曼帝国军原计划“扼守亚森斯坦主要帝国旧领土并阻止起义军,联合帝国军,圣玛丽帝国军在亚森斯坦中央高原、格里恩拉尔、瓦汉姆等地区的进攻“,这一战略意图几乎已无法实现。面对拥有强大装甲突击力量的敌军在这些平原地区作战,塔斯曼帝国军毫无胜算,只能逐步放弃这些地区。塔斯曼帝国军打算在克拉格河、莫奇纳亚河,萨姆拉尔等地区固守。塔斯曼帝国的残存部队在所有这些地区都进行着紧张的防御工事作业,在原本是帝国纵深腹地的非边境地区修筑按永备边防工事标准构筑防线。帝国军中的悲观失望情绪日益严重,曾有将领私下议论,接下里也许他们要在首都郊区构筑这样的工事了。东部战线上的帝国军残军正在走向军阀化,部分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开始拥兵自重不听调遣。
瓦汉姆地区军事地理形势和战场环境建设:
瓦汉姆为西亚森斯坦省省会,位于西亚森斯坦盆地北部,东倚罕穆尔山,西临菲泽河,南北地势起伏,易守难攻,为整个亚森斯坦地区的战略要地。塔斯曼帝国在此地经过长达数百年的经营,修筑了种类繁多的外围据点、纵深阵地和城防工事,使瓦汉姆城和整个周边城防地带构成由各式堡垒与壕沟、暗道相结合的,互为依托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大纵深防御体系,主要防区就有大碉堡12000多个。城东骆驼城、双塔寺等要点,筑有以碉堡群为骨干的永久性工事,成为瓦汉姆主城区的主要军事防御屏障——东区要塞。在上次起义军发起的瓦汉姆攻坚战中,帝国军在东区要塞的防卫相对薄弱(当时的鲁姆盖鲁中将才到任,对城东要塞区完全不了解),只进行了象征性的防守就撤退了,要塞周边工事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主要工事基本完好。战后,鲁姆盖鲁中将实地考察后意识到了这些要塞的价值。他命令守军对着这工事进行扩建修复,动员全城劳力在弹痕累累的阵地上重新构筑表面工事,吸收上次防御战的经验教训,外圈挖战壕,广布铁丝网,以碉堡为核心构筑若干大小相扣的环形防御工事群。经过修缮后,这些受损要塞的防御能力反而更强了。
守军司令鲁姆盖鲁中将对他的部队不是绝对的满意,但对防御工事却有十二分的信心。这里的每一座碉堡,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它们样式各异,名目繁多,从形状上有方型碉、圆型碉、梅花型碉、子母碉、人字碉,环状碉,品字碉,T型碉等;从高度上一至三层不等;从规模上有机枪组小碉堡,半班级碉堡、班级中型碉堡、排级大型碉堡、连级特大型碉堡;从火力配置上,有火炮碉堡、机枪碉堡、枪炮混合火力碉堡;从建筑材质上有砖碉堡、石碉堡、钢筋混凝土碉堡。鲁姆盖鲁中将还文艺范的为这些碉堡起了名字,“猛虎堡垒”、“好汉堡垒”、“卧虎堡垒”、“百人队长堡垒”、“战神堡垒”、“胜利堡垒”等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以壮其声势。
一位到过瓦汉姆前线的中立国记者描述道:“任何人到了瓦汉姆城,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感到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力网。这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强大防卫工事群。”
一位塔斯曼帝国的高级将领这样说:“起义军的进攻大多数是凭人多炮多,一轮猛烈炮击把守军炸的七零八落后再波浪式冲锋人海战术,攻上来消灭剩余守军,夺占阵地。他们这种战法取得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仗着那轮猛烈炮火取胜,要是守军防不住这轮猛烈炮轰,那就必然要失败。我们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群保存防御力量,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做到以子弹换人命,起义军人再多也没有办法。”
守军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弹药储备情况:
塔斯曼帝国军为加强防卫力量,从南亚森斯坦前线调回仅有的两个新编强击型精锐步兵师增强瓦汉姆的防御;通过训练本族人平民作为补充部队,整编战损部队,升级警察和保安部队为正规军,将异族人强行编入部队等种种手段,将该城守军扩编为6个军部下辖17个步兵师另有4个独立师,3个独立重炮团(原计划参加下一阶段进攻战役,从后方调来的,被坑了),一个侦查轰炸机大队,连同4个本族平民徒手补充师,守军实际总员额增至22万人,拥有各种火炮1000余门(含迫击炮)。将瓦汉姆市划分为1个中心防御区和东、南、西、北4个外围防御区。其部署是:以4个军11个师担任东、南、西、北区的防御;以直属部队防守城内中心区;以2个军6个师另两个独立师担任机动作战。防御重点置于南区和北区两个地形上较易攻打的防御区。
重火力配置上,从后方调来的3个独立重炮团装备有160mm榴弹炮24门(自带携行炮弹2500发,其中1800发为氯气弹),120mm榴弹炮72门(自带携行弹药12600发);各军军属炮兵和师属炮兵装备有数量不等的80到100毫米火炮,弹药数量充裕。武器弹药储备上,瓦汉姆城是这一地区的总后勤供应兵站,也是塔斯曼帝国国家级战备弹药库存地、弹药运输中转站,因而储备了大量的弹药,虽在上次瓦汉姆战役有很大消耗,但剩余数量依然十分可观。
另外,塔斯曼帝国军在卢姆斯拉尔和玛卡拉尔这两个地区缴获步枪136200支,枪弹7000万-8400万发;冲锋枪14300支,枪弹4200万发-7000万发,轻机枪1600挺,子弹1580万发。还有16门150mm重型榴弹炮,54门105mm战备库存旧式榴弹炮,100多门各种口径迫击炮,多达12万发的各类炮弹。这些武器中的相当一部分就存放在了瓦汉姆。战役中期,守军就开始大量使用这些武器加强近战火力。
第一阶段攻方参战部队和基本火力配置:
联合帝国军参战部队:
新编第七步兵军:N(新编)第19师,N第20师,N第21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九步兵军:N第25师,N第26师,N第27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十步兵军:N第28师,N第29师,N第30师。(该部底子部队极为可靠,官兵中也有大量的哈利路亚教徒,下辖三个师全部采用B85型师标准化编制,并辖有一个军属重炮团,150mm榴弹炮54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一独立装甲旅(77辆轻型坦克,全部为B-M型轻型坦克,战斗全重7t,主炮口径45mm,以该型坦克为底盘的23mm自行机关炮32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二独立装甲旅(武器配置同上)。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一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三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上述部队早在编练整训时就开始为将来的作战行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军事练兵,重点学习训练攻防战术、爆破和土木作业。这些训练只针对一般性质的普通防线,这些参战官兵和他们的教官根本想象不到,瓦汉姆城下的工事会如此数量多,如此密集,如此坚固和复杂,因而付出了空前之多的生命作为代价。
联合帝国军B85型师标准编制
该型步兵师每师约有21000人,三团制师。师辖三个步兵外加一炮团。
步兵师有一个重型炮兵团,该团辖四个营,两个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两个装备18门150毫米榴弹炮,另有一个辎重运输大队。(简化编制师全师仅装备1-2个105榴炮营)
步兵团辖有四个步兵营,一个搜索连,一个工兵连,一医疗队,一辎重大队。
团部80人,直辖一侦察警戒排60人,医护队160人。团下辖四个步兵营,一个75毫米野炮营(18门)。(简化师团级火力仅编有一个75mm野炮连)
步兵营下辖四个步兵连,另有一个枪炮连。枪炮连辖有,两个机枪排,每排40人,马克西姆重机枪6挺,共12挺;2个攻坚重型步兵炮排,每排30人,2门150毫米步兵炮,共四门,一个辎重排40人,连部10人,全连190人。营部30人。
步兵连有260人,分三个步兵排,一步兵炮排,每个步兵排有30名步枪兵手或卡宾枪手,分属3个步枪班;一个10名冲锋枪手的冲锋枪班,一个伴随支援机枪班(三挺轻机枪),分三个机枪组,共12人;手雷掷弹手6人(携带攻坚爆破手榴弹),正副排长各一个,每排60人。步兵炮排35人,装备有3门75毫米步兵炮作为全连的火力支援武器。辎重队35人。连部10人。全营共计1260人。150mm步兵炮4门,75mm步兵炮12门。
(简化师无营属150步兵炮,无营属重机枪排,将原连属75mm步兵炮集中到营一级,作为营属支援炮兵加强连使用,数量通常为6到8门。)
该型师标准编制全师重火力合计:36门150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54门75毫米野炮,48门150毫米步兵炮,144门75毫米步兵炮。
参战亚森斯坦起义军情况因缺乏相关历史资料已无法调查。(雅森斯坦共和国方面有意隐瞒销毁相关历史档案。)
战役开始:
8月10日,我军发起风暴军事行动。前线敌军猝不及防,在我军攻势下纷纷后撤,我军进展神速。
8月11日上午,我军攻击前进至瓦汉姆城下。当天下午,我军与守军展开交火,瓦汉姆战役打响。
8月12日,我军开始对瓦汉姆周边地区实施外围肃清作战。并于当天下午达成了对瓦汉姆城的包围。
8月12日夜,得知瓦汉姆城被围后,塔斯曼帝国军总部直接越级向鲁姆盖鲁中将下达命令,死守瓦汉姆,为主力布防赢得时间。鲁姆盖鲁的顶头上司撒加尔罕却命令鲁姆盖鲁中将突围,并于13日亲率部队攻击至城西附近接应。
8月13日至8月14日,我军投入能调用的一切精锐部队,包括新编第十步兵军大部,军区直属两个装甲旅和新设西南边境军区警备一师等部队展开对撒加尔罕来援部队的全面攻击。撒加尔罕上将只是接应出了极少突围部队,其本人在战斗中被我军炮火炸伤,次日伤重不治身亡。
8月14日下午,我军实现了对瓦汉姆城完全彻底的合围。
此前,8月13日,我军已经开始了攻城作战。
瓦汉姆战役第一阶段——强攻东区要塞
8月12日中午,瓦汉姆城下的我军攻城部队部署到位。主攻部队为新编第七步兵军下辖各部和部分亚森斯坦共和国部队,新编第九步兵军作为预备队,其余部队作为包围圈警戒部队,打援或阻敌突围。
当天下午,攻打瓦汉姆所需的各类火炮弹药1500吨及时调运到位,后勤部队还为攻城准备了手榴弹30万枚、TNT炸块40万块、爆破筒20万具、炸药包10万个。
8月13日拂晓四时,联合帝国军队发起攻击的信号弹升上天空,进攻在骆驼寨、卧马山、羊头山、乌云岭四大东区要塞阵地同时打响。瓦汉姆攻坚战中最残酷的东区要塞攻坚战由此开始。这个日子,13号星期五,极为血腥的一天。双方都将主力投入到这片正面不过8公里、纵深最多两公里半的狭长阵地上。由于当地为丘陵地形,无法使用坦克,只能投入大量步兵强攻。
为还原那时那地的具体战况,我们找到了多名当年幸存下来的老战士。胜者为王,但一线战场上,只有剩下的幸存者才是胜利者,才有机会从新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经历。
今年已经83岁亚森斯坦起义军老战士的阿莫安*克斯米尔,是当年瓦汉姆血战的亲历者。B96年8月参加瓦汉姆战役时,他只有16周岁,是一名刚刚入伍不久的新兵。B96年6月起,帝国军与起义军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在联合帝国军大笔军事援助下,帝国境内起义军队的数量急剧膨胀,大批生活贫困的非帝国本族人青年加入起义军,也有很多人加入新编联合帝国军。他们有的是为了建功立业,有的是为了给家人报仇,有的只是为了能有口饭吃不会饿死。这次我军采访的阿莫安*克斯米尔等老战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身战场。对于塔斯曼帝国军在瓦汉姆城外精心构筑的坚固永久性防御体系,这些缺乏战场经验和相关训练新兵通常是没有任何有效办法。在塔斯曼帝国军坚如磐石的工事群面前,联合帝国军第一次进攻损失惨重,参战部队尸横遍野,有几只乌鸦野狗之类赶来会餐,从战线我军一侧望去颇有几分凄凉。
阿莫安*克斯米尔(瓦汉姆战役幸存老兵,时任列兵):“跟着连长往前冲着,碉堡阵就到了,东边山上有,山下一个街街口上有,街面一座座楼上都有的,有的半地下碉,有的梅花碉,有十字碉,碉堡可多了,到处是碉堡。人家帝国军里头放上一个班,有的用重机枪,有的用轻机枪。”
克力塔菲克斯(瓦汉姆战役参战基层军官,时任步兵排长):“一个碉堡里头最低限度得有两挺机枪,他有主射的,有预备的(副射)。你要有一挺机枪的话,不管你轻机枪、重机枪有一挺的话,你总是有火力间歇的。打了一阵,自己没有子弹,人家就趁机上来了。这里就不行,两挺机枪交替着打,步兵根本冲不上去。”
乌尔则姆斯(瓦汉姆战役老兵,步兵炮副射手):“山上的碉堡可是高了啊,我见过有一个梅花碉,形状就跟那个梅花一样,一个营的或者一个团的指挥所。人家有这个射击缺口,有这么一个圆孔的,当中有这么一个缺口,这么一对准,看见你了,一对准打出了,你的枪角度不合适。怎么打也打不进去。用炮轰,轰了几十炮,才算是打开了个洞,人家又架上机枪了,就再轰,好歹是有炮弹,炮弹够用,步兵硬冲给攻下来了。”
克力塔菲克斯:“你要是攻他们这个碉堡群,光是步兵一个团也不行。上去一个团,只要团里的火力不行,敌人不投降你根本打不下来。后来想的办法就是炸一炸,炸一炸呢,爆破筒手榴弹,硬是往碉堡眼里塞。很多人死在炸碉堡上。有的很大的碉堡,保护的很好,你得先炸碉堡外头铁丝网,然后炸外壕,再炸铁丝网,再炸外壕,炸了才能炸最里头的大碉堡,这可死的人多了。”
联合帝国军新编部队的步兵以连为单位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大批士兵倒在冲锋线上,打残了一支,又换一支。第一天,参战部队进行了整整一天的强攻,死伤数千人之巨,依旧无法突破帝国军在城东构筑的永久性防御工事。
在瓦汉姆城东区要塞攻防战中,参战部队先后投入战场的兵力高达二十一个团(各补充团为新兵训练单位,拆散使用参战),占参战总兵力的半数以上,其中多支部队因官兵几乎全部打光而撤编。
面对依托坚固工事顽抗的塔斯曼帝国军,参战部队似乎是一筹莫展。但是,任何坚固的防线,只要一点被击破,整条防线都会失去作用。第二天,联合帝国军开始重点进攻。
位于瓦汉姆城正东,约两公里的卧马岭防御阵地是距离瓦汉姆城最近的阵地,为了拿下这块阵地,联合帝国军队发起数次冲锋,瓦汉姆守将也向前沿阵地下了死命令,后退者一律就地枪决。由于战斗艰苦,争夺激烈,双方均使用了人海战术和无差别火力覆盖战法。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扑上来,指挥官早已完全不顾及伤亡,只要那块阵地。正在阵地上拼斗着的双方,转眼间就被某一方的火力炸的灰飞烟灭血肉横飞。当天中午,塔斯曼帝国军第一次使用了毒气战,给联合帝国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联合帝国军随即使用150mm火炮发射毒气弹炮击城内人口密集区还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乌尔则姆斯:“这里的要塞外边地下掏的坑道都是和城外的外壕都连接着的,敌军可以从地道过来增援。我们还没夺下来呢,转眼功夫,人家援军上来了,就向我们反冲击了,反冲击那出来那就打吧,打,出来一次打回去,出来一次打回去,出来一次打回去,出来一次打回去,反复多次,双方都是整营整团的大量伤亡啊。你来我往,打了整整两天,我们师连一个完整的营都没有了,师长和参谋长去火线督战中了炮,都死了,全师的团长也都死光了。……后来我们师撤编了。”
多名参战将领曾在回忆录中提及8月14日和15日、16日三天的拉锯战的血腥场面,很多人忆起当时阵地上的景象都痛哭流涕。
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这么说:“每占领一块阵地都要经过一次、两次、三次以上的突击,巩固一块阵地,要打退敌人五次、六次、七次以上的反扑。有些阵地时而被我攻占,时而被敌夺回,反复拉锯。……当时根本没法统计伤亡数字,人都炸碎了……有支打完仗的部队撤下来,我以为是某个团的残余,但士兵们高举着的残破军旗告诉我那是一个师,一个师就剩那些人了……”
战场上的双方使用所有能用的武器展开战斗,飞机被用来投掷炸弹,轰炸对方炮兵阵地,双方的飞机还展开了空战,几十架飞机在天上互相射击。当时的空战理论还不成熟,没有专业的制空战斗机,投弹手采用卡宾枪冲锋枪轻机枪相互射击。当天下午,联合帝国军调来三十架大型轰炸机,为机上的两名投弹手配上最好的轻机枪。新力量的参战使得联合帝国军在次日上午(8月15日)的空战中一举夺得上风,现代的话说叫夺取了制空权。天上算是赢的轻松,可地面进攻依然是举步维艰,每挪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对弹药的消耗更是高得惊人。
参战老兵乌尔则姆斯是这样说的:“撞到一个敌人暗堡(有封土遮蔽物覆盖的隐藏碉堡),当时不知道开了多少炮,这种碉堡很结实一般一发75mm炮弹不行,解决不了的。有的碉堡实在太坚固了,我们都已经打了十几发炮弹,把那个碉堡炸得几乎墙都炸没有了,但还是没有完全击毁,里面那机枪呢还在哒哒哒的响。”
瓦汉姆城东,鲁姆盖鲁中将精心构筑的碉堡群环形防御工事带,是联合帝国军队进攻最大的障碍,这些碉堡喷射出密集的火力,根本无法靠近。大批进攻的起义军和联合帝国军战士,倒在了碉堡前面。为了拿下碉堡防御带,各攻击部队都下达了死命令,机枪组掩护步兵炮分队抵近射击,炮兵直瞄火力摧毁这些碉堡;部队步兵炮损毁殆尽就组织突击队,用连续轮番爆破的方法,一个一个炸掉碉堡。炸掉一个中型碉堡,往往需要十几次爆破,死伤几十人;大型碉堡群周边通常都散布着百余具甚至数百具攻方官兵的尸体。与军工厂生产线上批量下来的弹药相比,本应该更值钱的人命似乎也成了一种廉价消费品,或者说仅仅只是报表上的一个数字。
今天骆驼寨要塞旧址的大小山岭上,还残留着当年的战争痕迹。有一座矗立在骆驼寨顶峰的特大型碉堡,名叫MIKA(该族人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堡垒,是当年鲁姆盖鲁中将构筑的碉堡群中位置最高,最为牢固的一个大型碉堡,也是城东四大要塞中的核心阵地。MIKA堡垒周围还配备有四个小碉堡,构成了一个核心堡垒防御系统,大堡垒和四座小堡垒之间,有外壕,有交通壕,有铁丝网阻滞带,有预留机枪机动射击工事,有班排级射击阵地和防炮击掩蔽部。这个核堡防御系统总共可以容纳约一个营的兵力。MIKA堡垒的护壁为混凝土结构外累建花岗岩,总厚约1.5米,四面各有十几个射击孔,属于夹壁墙式工事。根据内部资料记载,当年联合帝国军第一次进攻MIKA堡垒,就伤亡了1100多人。
军事知识科普了,注意看了:
夹壁墙工事:
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在城防外围据点,尤其是在山地岩石遍布,土与树木很少或根本没有的地形上,往往利用自然地形构筑成坚固的、永久性的山地夹壁墙式工事。夹壁墙工事突出地面,其地堡根据不同地形有三角形、圆形、四方形及不规则的多角形,或者是阶梯形,各据点间通过夹壁墙联为一体。墙项筑有供单兵立射的夹墙工事。该工事的主要优点是守军能利用夹壁墙式交通壕,便于部队的运动,掌握和指挥。夹壁墙内有隐蔽部,可以屯兵,以减少我曲射炮火的杀伤效果。地堡的射界宽阔,死角较少。夹壁墙每隔一段距离修有射击孔,以消灭堡与堡之间的火力死角。该工事的主要缺点是工事突出于地面,目标明显,便于我火力封锁摧毁。夹壁墙厚且高,墙体上开的射击孔自身射击死角较大。夹壁墙内光照条件极差,不便目视观察,我偷袭易成功。夹壁墙工事如一点被突破,则整个防御体系被分割,首尾难顾,守军不便反击,处于被动挨打境地。
8月15日,战场形势陷入胶着,参战部队死伤惨重,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命令所有能调用人员全部参战。当天下午,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亲自赴前线督战。前线的惨烈战况,震撼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东区的一座座小山岭上,所有植被都被炮火碳化。几十米高的小山岭上,部分阵地焦土居然厚达半米,双方战死官兵尸体交错累叠,填满深达两米的壕沟。武器零件和手榴弹木柄撒遍战场,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焦臭味。前线官兵的巨大伤亡,令军事世家出身,早就习惯了血腥场面的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都为之心惊胆寒,然而这一切必须继续,否则之前付出的所有代价就都白费了。
进攻,只能进攻!必须将进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