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刘曹联盟 第二三章 袁术称帝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袁绍与袁术两兄弟的反目相攻,在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理念深入人心之时是极为正常的。他们两人现在没有合作一起进取的意思,那么各自真正的打算当然也不可能让对方知晓。
“主公,现为一岁之末,无论是于历法还是时节,都并非最好时机,若敌方拼尽全力来攻,则现时亦旧可为用兵时日,莫如稍作延后,无论是在大雪下降的初春,还是更往后些皆可。”
一年多的准备,对于袁术来说,他的许愿封官举措,当然也打动了不少心志不坚,“宁为鸡首”之辈,也正是他们的阿谀奉承,给了袁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称帝的勇气。
但想到现今他们有若于“走钢丝”的危队,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完全寄托于天下诸侯们确如袁术所想那般,找到一块“遮羞布”后立即便群起附和,使得汉室正统名义完全颠覆。再加上便有刘晔就在身边的徐州虎视于此,无论如何,他们的心情在大事有定论之前,都算不得“轻松”一词。
当然,事情进行到这一步,能有退路的已经由着退路离开了。留下来的便多是与袁太牵联太深,已深深打上了了“袁氏”烙印与袁术自己一样,皆无退路,分别以不得不、以及只愿意的态度继续往前闯……
由着袁术现在状态,对于逆反自己心意的话语,一般情冲下自然是没有作用的。
但这位心腹所言却有些说到关键之处,为寻求支持的袁术,实际上就连吕布也曾不计前嫌地派人前去拉拢,以求能够化解前时不快之事,在他必定与刘晔会有相争之事时,有吕布的加入协同作战,那他的胜算又添加了何止数成?
从吕布表态归降于刘晔之后,他已是将性情收敛许多,无论于公还是于私,在了解刘晔愈多之后,吕布心中那颇有几分的高深莫测之感更是加重了几分。
而且刘晔对于他的态度也是值得重视,无论是借二将练兵许久时日,还是当前时他属下有军士不守纪律劫掠于外而刘晔迅速作出的严正告诫,这些足够让吕布对于刘晔再添一分敬畏。
虽然吕布属下的军士不守令由来已久,但在严法在前也是收敛不少,只是偶有小规模事件发生,刘晔便也不想在这时以这个小节与吕布闹得不愉快,也就视其不见了。袁术的信使在九月时找到吕布,而这时他刚刚迎来了田畴与赵明这两位刘晔最早心腹的主掌沛国不久。
对于袁术极差的印像,以及结合其现实征战中几无大胜的经历,吕布的选择就很简单了。“不置可否”算是留些面子的说法,“不作答理”而自身静观其变,将自己不屑意思表露出来,只是未直言反对,留了最后一线余地这就是吕布面对袁术信使最后的态度。
实际上除了自己内部的少数人,袁术再无一人支持者,这种情况即使他自己已然“走火入魔”到无可救药,同样也会让他在稍稍清醒之时考虑如何方能使得自己成功机会增大许多。
现今得到亲信侧面提醒,袁术稍稍一想,确实此说极有道理,无论其余诸侯们有何态度,只要是在不利于动用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冬季听闻此事,他们都不可能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而拖延的时候越久,便越有可能“更多的‘同道中人’出现”分担掉袁术所承受的压力。
有这个考虑,自己想通的袁术当然不会如平日那般对于谏言之语却未必能听得进去态度。
于是,这个本来定为“即刻登基”的大事,也就顺势稍往后延,只等冬季大雪纷飞时刻来临便是袁述“登基”称帝之机……
在接下来的两月时间里,袁术便在随着日期临近,心潮澎湃不已,而刘晔对此并不知晓,只是如往常一般处理大小事务,教导郭淮与刘协二人中度过。
袁绍当然也没有闲着,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中这段时间,他对公孙瓒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质的进攻,可算是再体验了一番勤修工事四年的易京现状。
只通过这次的试探进攻结果,袁绍便在众谋士分析下,得出了自己与公孙瓒相争,虽然他占了绝对优势,但若是在对手的一味固守策略下,也并非是他可以很快拿下的结论。
从另立刘虞为帝不成,袁绍心思里其实与袁术一般,都是有着称帝的打算,但他比其弟袁术强便强在他却是清楚——就算是称帝,却也不能在这时行事……
这是大势问题,无论哪位精明之人都会想到这个结果,袁术若自己不是得到了被喻为“君权象征”的传国玉玺,只怕他同样也是能够想到的。
迷信于得到玉玺便是真命天子,这一点在古时是极为常见的,特别是在乱世之时,有玉玺在手其作用也确实不小,但无论哪位得到玉玺之人,却也下意识地去忽略了,若一样死物便能真正像征永恒的权力,那么最先拥有它的秦始皇、以及后来的汉室,为何会有后来失去天下之局?
对于这一点,无论哪位得到玉玺之人只怕都是同样一个答复——“天择有贤才者而任之,秦、汉气运不过,有为者仅这些人而已,此时便算是上天重新选择之时”。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无论对错却必然会坚持下去之事时,他总会想出信誓旦旦、自认“有理有据”的理由来,这种人无论旁人如何劝说都很难听得进去……
袁术也仅是这类从来不会缺少的一大批人中,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而已。
……
公元197年1月20日,汉献帝建安二年春,江北以至于幽州的中原大部份地区都是大雪飞扬,而在这个本应当是“瑞雪兆丰年”的时候,一个突兀其来的消息,却使得刚过完新年的百姓们惊愕以对,以及各地诸侯们的急急应对——
“自董卓进京乱政之后,汉室已名存实亡,最后桓、灵二帝崇信于阉竖,禁锢善类,终至于有此下场!方今天下纷争不休,孤欲以一己之力重新统一中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名不正则言不顺,得上天护佑,孤得传国玉玺在先,百姓臣下争相支持在后,故愿承天受命,担此重任于肩……”
袁术称天子!
“天子”与“皇帝”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前面已有过说明:所谓“天子”是为天之嫡长子,整个天下便是上天将其交到天子手中由其管理,这是在商周时期的便已成形的,而“家”,“国”概念在那个时代也分别是代表了士大夫以及诸侯的封地;而“皇帝”的称号则是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来,此时古人认为居于天下中心的地区已全被一统,“家”,“国”统一为“国”,而“国”又与“天下”并合,故而赢政称始皇帝以示其功业之高,而非以前那般依着封建制度,封王以及诸侯于天下。
到了这时,皇帝就是天子,天子同样也是皇帝。这是实际的意义,当然字面上的意思还是不能完全以同一个解释而定论。
所以,袁术因为顾忌于他先后败阵的曹操、刘晔二人,不直称帝号,却间接地以“称天子”行称帝之实,这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相较而言也算有得几分精明。
但无论是直接称帝还是这般曲折的想通过“天子”之名落得个有余地之事,袁术称帝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么现今摆在诸侯面前的,就是如何去应对此事。
由于刘晔留于洛阳的部属原因,故而曹操与洛阳的朝廷百官们一拍即合,最终敲定一切,使得“天子”愿意迁于兖州治所许县,这已是在一月初之时,刚刚安顿后百官,并且对“天子”执礼极恭的曹操,还未享受到辛苦说服终于“迎奉天子”的好处,却立即得面对这么一件令他难以忍受的“挑衅”。
本就名义上从属于袁术的孙策,却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刻便依着前时他与周瑜所商义对策,宣布了与袁术绝交,与其再无瓜葛的意思,这是天下第一个表态的诸侯。
他接到消息最早,有如此结果并不奇怪。
而曹操便成了第二个,他立即请天子发布了讨逆令,自己再发檄文于天下,就是袁绍处也送去了一份,号召天下共讨“搞分裂”的国贼。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等大事当然没有妥协可讲!而刘晔也是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立时宣布接受曹操的檄文,并约见于吕布,要其共同参加,与曹操一道结成讨袁主力,共攻于淮南。
有意思的是,孙策也接受了这个檄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袁绍与袁术两兄弟的反目相攻,在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理念深入人心之时是极为正常的。他们两人现在没有合作一起进取的意思,那么各自真正的打算当然也不可能让对方知晓。
“主公,现为一岁之末,无论是于历法还是时节,都并非最好时机,若敌方拼尽全力来攻,则现时亦旧可为用兵时日,莫如稍作延后,无论是在大雪下降的初春,还是更往后些皆可。”
一年多的准备,对于袁术来说,他的许愿封官举措,当然也打动了不少心志不坚,“宁为鸡首”之辈,也正是他们的阿谀奉承,给了袁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称帝的勇气。
但想到现今他们有若于“走钢丝”的危队,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完全寄托于天下诸侯们确如袁术所想那般,找到一块“遮羞布”后立即便群起附和,使得汉室正统名义完全颠覆。再加上便有刘晔就在身边的徐州虎视于此,无论如何,他们的心情在大事有定论之前,都算不得“轻松”一词。
当然,事情进行到这一步,能有退路的已经由着退路离开了。留下来的便多是与袁太牵联太深,已深深打上了了“袁氏”烙印与袁术自己一样,皆无退路,分别以不得不、以及只愿意的态度继续往前闯……
由着袁术现在状态,对于逆反自己心意的话语,一般情冲下自然是没有作用的。
但这位心腹所言却有些说到关键之处,为寻求支持的袁术,实际上就连吕布也曾不计前嫌地派人前去拉拢,以求能够化解前时不快之事,在他必定与刘晔会有相争之事时,有吕布的加入协同作战,那他的胜算又添加了何止数成?
从吕布表态归降于刘晔之后,他已是将性情收敛许多,无论于公还是于私,在了解刘晔愈多之后,吕布心中那颇有几分的高深莫测之感更是加重了几分。
而且刘晔对于他的态度也是值得重视,无论是借二将练兵许久时日,还是当前时他属下有军士不守纪律劫掠于外而刘晔迅速作出的严正告诫,这些足够让吕布对于刘晔再添一分敬畏。
虽然吕布属下的军士不守令由来已久,但在严法在前也是收敛不少,只是偶有小规模事件发生,刘晔便也不想在这时以这个小节与吕布闹得不愉快,也就视其不见了。袁术的信使在九月时找到吕布,而这时他刚刚迎来了田畴与赵明这两位刘晔最早心腹的主掌沛国不久。
对于袁术极差的印像,以及结合其现实征战中几无大胜的经历,吕布的选择就很简单了。“不置可否”算是留些面子的说法,“不作答理”而自身静观其变,将自己不屑意思表露出来,只是未直言反对,留了最后一线余地这就是吕布面对袁术信使最后的态度。
实际上除了自己内部的少数人,袁术再无一人支持者,这种情况即使他自己已然“走火入魔”到无可救药,同样也会让他在稍稍清醒之时考虑如何方能使得自己成功机会增大许多。
现今得到亲信侧面提醒,袁术稍稍一想,确实此说极有道理,无论其余诸侯们有何态度,只要是在不利于动用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冬季听闻此事,他们都不可能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而拖延的时候越久,便越有可能“更多的‘同道中人’出现”分担掉袁术所承受的压力。
有这个考虑,自己想通的袁术当然不会如平日那般对于谏言之语却未必能听得进去态度。
于是,这个本来定为“即刻登基”的大事,也就顺势稍往后延,只等冬季大雪纷飞时刻来临便是袁述“登基”称帝之机……
在接下来的两月时间里,袁术便在随着日期临近,心潮澎湃不已,而刘晔对此并不知晓,只是如往常一般处理大小事务,教导郭淮与刘协二人中度过。
袁绍当然也没有闲着,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中这段时间,他对公孙瓒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质的进攻,可算是再体验了一番勤修工事四年的易京现状。
只通过这次的试探进攻结果,袁绍便在众谋士分析下,得出了自己与公孙瓒相争,虽然他占了绝对优势,但若是在对手的一味固守策略下,也并非是他可以很快拿下的结论。
从另立刘虞为帝不成,袁绍心思里其实与袁术一般,都是有着称帝的打算,但他比其弟袁术强便强在他却是清楚——就算是称帝,却也不能在这时行事……
这是大势问题,无论哪位精明之人都会想到这个结果,袁术若自己不是得到了被喻为“君权象征”的传国玉玺,只怕他同样也是能够想到的。
迷信于得到玉玺便是真命天子,这一点在古时是极为常见的,特别是在乱世之时,有玉玺在手其作用也确实不小,但无论哪位得到玉玺之人,却也下意识地去忽略了,若一样死物便能真正像征永恒的权力,那么最先拥有它的秦始皇、以及后来的汉室,为何会有后来失去天下之局?
对于这一点,无论哪位得到玉玺之人只怕都是同样一个答复——“天择有贤才者而任之,秦、汉气运不过,有为者仅这些人而已,此时便算是上天重新选择之时”。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无论对错却必然会坚持下去之事时,他总会想出信誓旦旦、自认“有理有据”的理由来,这种人无论旁人如何劝说都很难听得进去……
袁术也仅是这类从来不会缺少的一大批人中,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而已。
……
公元197年1月20日,汉献帝建安二年春,江北以至于幽州的中原大部份地区都是大雪飞扬,而在这个本应当是“瑞雪兆丰年”的时候,一个突兀其来的消息,却使得刚过完新年的百姓们惊愕以对,以及各地诸侯们的急急应对——
“自董卓进京乱政之后,汉室已名存实亡,最后桓、灵二帝崇信于阉竖,禁锢善类,终至于有此下场!方今天下纷争不休,孤欲以一己之力重新统一中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名不正则言不顺,得上天护佑,孤得传国玉玺在先,百姓臣下争相支持在后,故愿承天受命,担此重任于肩……”
袁术称天子!
“天子”与“皇帝”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前面已有过说明:所谓“天子”是为天之嫡长子,整个天下便是上天将其交到天子手中由其管理,这是在商周时期的便已成形的,而“家”,“国”概念在那个时代也分别是代表了士大夫以及诸侯的封地;而“皇帝”的称号则是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来,此时古人认为居于天下中心的地区已全被一统,“家”,“国”统一为“国”,而“国”又与“天下”并合,故而赢政称始皇帝以示其功业之高,而非以前那般依着封建制度,封王以及诸侯于天下。
到了这时,皇帝就是天子,天子同样也是皇帝。这是实际的意义,当然字面上的意思还是不能完全以同一个解释而定论。
所以,袁术因为顾忌于他先后败阵的曹操、刘晔二人,不直称帝号,却间接地以“称天子”行称帝之实,这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相较而言也算有得几分精明。
但无论是直接称帝还是这般曲折的想通过“天子”之名落得个有余地之事,袁术称帝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么现今摆在诸侯面前的,就是如何去应对此事。
由于刘晔留于洛阳的部属原因,故而曹操与洛阳的朝廷百官们一拍即合,最终敲定一切,使得“天子”愿意迁于兖州治所许县,这已是在一月初之时,刚刚安顿后百官,并且对“天子”执礼极恭的曹操,还未享受到辛苦说服终于“迎奉天子”的好处,却立即得面对这么一件令他难以忍受的“挑衅”。
本就名义上从属于袁术的孙策,却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刻便依着前时他与周瑜所商义对策,宣布了与袁术绝交,与其再无瓜葛的意思,这是天下第一个表态的诸侯。
他接到消息最早,有如此结果并不奇怪。
而曹操便成了第二个,他立即请天子发布了讨逆令,自己再发檄文于天下,就是袁绍处也送去了一份,号召天下共讨“搞分裂”的国贼。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等大事当然没有妥协可讲!而刘晔也是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立时宣布接受曹操的檄文,并约见于吕布,要其共同参加,与曹操一道结成讨袁主力,共攻于淮南。
有意思的是,孙策也接受了这个檄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