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0章 石阡的少数民族(二)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侗族人喜欢喝油茶,先将糯米煮好晒干成阴米备用,逢年过节或贵宾至家,即将茶叶炒焦黄,加香油和盐煮开,掺上阴米熬煮,连茶叶一起吃。春节期间,则将粑粑搓成小颗和油茶一起煮食,味香可口。清明时节,上坡采摘薅菜、清明菜,煮熟切细,配上板栗、花生和猪肉,与大米蒸熟,称“八宝饭”或“清明饭”。
侗族人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他们建造的翘角楼房,别具一格。翘角楼竖于正房两侧,一般2到3层,人住楼上可以避潮。“远望弯挑直上,近视楼层对出,两个弯挑,象征两把弯刀,驱瘟逐邪”。另一个含义是祖先用弯刀对付外辱传下来的纪念。侗族风雨桥是建筑在村前寨后沟溪上的长廊式木板桥,是侗族主要的标志之一。此外,还有水标、田标、路标、家标、鱼标、寨标与特标等标志。
侗族定居石阡后,最初青年恋爱,婚嫁比较自由。农闲时,男女青年在夜间围坐“火堂”,女的唱歌,男的吹木叶或竹笛伴奏,称“引歌座坐月”。经互相往来,男女双方如果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杂居,尤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侗家婚嫁也逐渐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进行。侗族人的婚姻习俗,采用“定根人钱、下书”、打书单、讨庚、迎亲”等礼仪。
侗族人死后,都要请阴阳先生择吉地安葬,择吉时抬上山。富裕人家或有名望的人家,有备三牲九礼祭奠亡灵。
死者停柩期间,直系亲属之晚辈,不准卧床休息,不准在灵柩前吸烟饮酒进食,并禁食荤腥。殉葬忌用铁器和桐油漆过的器皿,三年内不能写红对联,不包粽子,不孵小鸡,称为守丧三年。
每年冬季要杀牛祭祖先和祭“湖耳青草大王”;祭祀飞山庙,纪念十侗领杨再思;春节时,为庆贺元宵,开展“毛龙舞”娱乐、玩茶灯等。
苗族。石阡苗族的祖先,为五陵蛮和五溪蛮。东汉马援伐五溪,迫使苗族西迁,沿清水江、苗岭深入贵州腹地散居。境内高山和边缘山区的苗族还保留有过去的习惯,常年穿草鞋打绑腿,讲苗语唱山歌。而生活在城镇和交通要道的苗族,为免遭歧视逐渐从汉族习惯。
石阡境内的苗族妇女多穿栏杆线条镶边、袖套绣花的服装。系花围腰,胸襟领扣喜银质,头上包折叠整齐的大圈青帕子,插银花吊吊头饰,耳戴大长银耳环,手戴银圈。苗族的围裙类似百褶裙,裙上多刺绣凤鸟花草,大都喜欢穿青色服装。
县境内的苗族人民,喜欢喝酒吃肉,除家禽家畜外,对飞禽走兽都喜欢,还喜欢吃酸的东西以及腌腊制品,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川”的说法。他们将一时不能吃完的鱼、肉、瓜菜之类配香料加盐腌上封存,经年之后取出炒食,别具风味。
山高林处,层峦叠嶂的高王、聚凤、坪山、甘溪、五德、石固、青阳等偏僻乡,是县内苗族的主要聚居地。
苗族的婚嫁,历来比较自由,大多是本民族开亲,一夫一妻制。以互相对歌选择伴侣,新娘出嫁时不坐轿,也不哭嫁,而是聚集亲友,邻寨青年男女整夜唱歌。迎娶时,新娘要打伞,自己走到婆家。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一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努于四月八日战逝;二是纪念牛王菩萨生辰;三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祖的诞生。六月六日是纪念苗民六个祖先的节日,并把所有的衣服、被子晒出,俗称“六月六晒衣服”。
老板介绍完石阡的几个少数民族,时间也不早了,吴总让田理麦给每人买了一小袋苔茶。
一行人从茶馆出来,又去街市上逛了一圈之后,便回到了宾馆。
回到宾馆之后,又去泡了温泉。
第二天早晨,蒋副会长和导游黄桂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宾馆,导游黄桂落说道:“吴总,我今天的行程主要是看两处民族村寨。在之前,我们到汤山镇是车览一番。”
听说是车览,田理麦笑着说道:“小黄,车览二字是行话吧!?”
导游黄桂蓉笑了笑,没有回答田理麦的话,而是转头对蒋副会长说道:“蒋会长,吴总车上关于汤山镇的讲解就拜托你了!”
蒋副会长仍然吴总的车,导游黄桂蓉坐田理麦他们的车。
上车前行,导游黄桂蓉便解说道:“汤山镇为石阡县城所在地,是石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一九九二年就被列为了批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
“汤山镇的历史文化街区由八一路、府城老街、石板街构成。八一路东西有越城路和长征路,越城路上有万寿宫古建筑群、府文庙、东岳庙、城隍庙等文物景点;长征路有天主教堂关,也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军团指挥部,它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县城古巷道、城隍庙相连;府城老街由醒狮街、新民街、民主街和平桥街四条平直街道贯通而成,全长近两公公里,街宽八米,有建于明代的启灵桥、形成于明清的古街道、巷巷相通的古巷陌和城南古温泉等文化旅游景点;建有仿古城墙的石板街临河而立,与府城老街毗邻背靠,彰显石阡古城风韵。府城老街和石板街北端连接启灵古桥,南端连接城南古温泉,正是这些保存完好的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魅力石阡增添了不尽的风采。”
车子穿街而过,很快便“车览”完毕。之后,直接驱车赶到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到了仡佬族村,导游边带领吴总一行参观游览,边开始讲解: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是佛顶山景区的主体景点,座落在神奇而美丽的佛顶山脚下,南接镇远氵舞阳河,西接遵义地区的大乌江,是一个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秀丽村庄。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现居住着五十户仡佬族人家,有‘仡佬第一村之称,仡佬族是热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进入仡佬村,整个村寨都带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吴总,各位佳宾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停车场,我们将以这个地方作为今天尧上之行的起点。先我将带大家参观这里的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我们石阡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温泉资源,还是一个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期曾两次经过石阡,在这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34年1o月7日,红军某军团在西征途经石阡甘溪时,军团前卫部队遭遇湘﹑桂﹑黔三省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兵力的围追堵截,前卫指挥员指挥前卫部队在这里仓促应战,打响了历史上的甘溪遭遇战。由于红军长期转战崇山峻岭中,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恶劣,加上疾病、饥饿侵袭﹑又是仓促应战,就在尧上这一带,就牺牲了四十多名红军指战员,英雄、烈士们长眠在了这里,解放后政府就修建了这座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让后代们经常缅怀这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英雄们吧!”
导游边走边继续讲解。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对面那几座山峰象不象微微隆起的鱼背呢?因为形状很象两条鲤鱼而得名‘雌雄鲤鱼岭’,‘雄鱼岭’在前,长约四十米,高约二十米。‘雌鱼岭’在后,略显短矮,两条‘鱼’的头部都紧靠着两棵大小不同的侯栗树,尾相连,好象难分难舍。前面的是邓氏祠堂,左边是生态池塘,据传说是两条从长江中飞腾出来欲去求道成仙的鲤鱼,飞到尧上上空时感到口渴,见到地面上有一口鱼塘,便想下来喝点水再继续前行,但是鱼塘太小,连一条鱼都容不下,怎么能容下两条鱼呢?两条鱼就这样被困在了鱼塘,再也不能动弹,最后化作两座小山,大家觉得象吗?
“吴总,现在我们来到这个仡佬寨举行活动的院子里,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葫芦鹰,这葫芦鹰是我们仡佬族的图腾。就象苗族崇拜牛,彝族崇拜火一样,我们尧上仡佬族对鹰以及所有的鸟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为此,仡佬族祖先留下了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敬雀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每家每户都要做糍粑,宰杀猪、牛、羊、马四牲祭祀神鹰,祈祷家业兴旺和五谷丰登。除此以外还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节目:舞毛龙、傩戏、薅草锣鼓、木偶戏等。
“关于‘敬雀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的仡佬族人过着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扰乱了整个村寨的平静,在整个村寨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在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只神鹰叼来一棵仙草,放在一仡佬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家病得轻的人觉得奇怪,就试着吃了一点,立觉病体轻松,就将这棵仙草分给寨内所有的病人吃,结果得病的人都好了。因为神鹰为他们送来了灵丹妙药,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整个村庄人,从此为了纪念挽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神鹰,便将它作为图腾,并世代传承下来。从此,仡佬族人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雀节’。”
导游黄桂蓉带着吴总等一行人来到了寨门口的广场上,很明显,这块广场是后来修建的。
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有两千平方米,为水泥石板结构,旁边有一口生态鱼塘,如果客人夜宿在此,可以到生态鱼塘体验一下垂钓的乐趣。
再往里走,导游黄桂蓉介绍道:
“好,现在我就带大家去寨中看一看,先前我们已经讲过,仡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来到仡佬民族村,要进入山寨,喝拦路酒、听拦路歌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这是我们仡家儿女欢迎远方客人的一种方式。”
走到寨口,果然就有几位姑娘和媳妇来献拦路酒和唱拦路歌。吴总等人笑眯眯地喝了拦路酒。
喝了拦路酒,一行人便往赛中走去。导游黄桂蓉手指着那一片特色房屋介绍道:“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民族村了,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平地就是篝火会场了,每遇有有什么重大节日,全村的人都会聚集在此,燃起篝火举行大联欢,他们的民族特色都会在篝火晚会上得到体现。整个民族文化村无论从服饰到建筑、从餐饮到习俗都明显而完整地保留着仡佬族的特色,由于石阡是多民族杂居,在与汉族长期的交往融合下,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在创造着自己的特色,虽然他们有的穿着汉装,讲着汉话,但是他们的民族特色却融汇在他们的节日和歌舞中。比如惊险神奇的傩堂戏、诙谐幽默的木偶戏、欢声笑语的薅草锣鼓、热情奔放的拦路歌、婀娜多姿的蓑衣舞等,生动地表现我们民族村欢快愉悦的生活情绪。其中,仡佬族的傩堂戏是中国濒临灭绝的保护戏种,里面的上刀山、下火海十分精彩,最为精妙绝伦,一会我们可以在民俗陈列馆中欣赏到。仡佬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过古夜郎国的民族,民间俗语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逐渐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献记载,有红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等称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由于与邻近诸民族的长期交融,语言逐渐生变异,主要使用汉语,并通晓相邻民族的语言。”(未完待续。)
侗族人喜欢喝油茶,先将糯米煮好晒干成阴米备用,逢年过节或贵宾至家,即将茶叶炒焦黄,加香油和盐煮开,掺上阴米熬煮,连茶叶一起吃。春节期间,则将粑粑搓成小颗和油茶一起煮食,味香可口。清明时节,上坡采摘薅菜、清明菜,煮熟切细,配上板栗、花生和猪肉,与大米蒸熟,称“八宝饭”或“清明饭”。
侗族人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他们建造的翘角楼房,别具一格。翘角楼竖于正房两侧,一般2到3层,人住楼上可以避潮。“远望弯挑直上,近视楼层对出,两个弯挑,象征两把弯刀,驱瘟逐邪”。另一个含义是祖先用弯刀对付外辱传下来的纪念。侗族风雨桥是建筑在村前寨后沟溪上的长廊式木板桥,是侗族主要的标志之一。此外,还有水标、田标、路标、家标、鱼标、寨标与特标等标志。
侗族定居石阡后,最初青年恋爱,婚嫁比较自由。农闲时,男女青年在夜间围坐“火堂”,女的唱歌,男的吹木叶或竹笛伴奏,称“引歌座坐月”。经互相往来,男女双方如果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杂居,尤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侗家婚嫁也逐渐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进行。侗族人的婚姻习俗,采用“定根人钱、下书”、打书单、讨庚、迎亲”等礼仪。
侗族人死后,都要请阴阳先生择吉地安葬,择吉时抬上山。富裕人家或有名望的人家,有备三牲九礼祭奠亡灵。
死者停柩期间,直系亲属之晚辈,不准卧床休息,不准在灵柩前吸烟饮酒进食,并禁食荤腥。殉葬忌用铁器和桐油漆过的器皿,三年内不能写红对联,不包粽子,不孵小鸡,称为守丧三年。
每年冬季要杀牛祭祖先和祭“湖耳青草大王”;祭祀飞山庙,纪念十侗领杨再思;春节时,为庆贺元宵,开展“毛龙舞”娱乐、玩茶灯等。
苗族。石阡苗族的祖先,为五陵蛮和五溪蛮。东汉马援伐五溪,迫使苗族西迁,沿清水江、苗岭深入贵州腹地散居。境内高山和边缘山区的苗族还保留有过去的习惯,常年穿草鞋打绑腿,讲苗语唱山歌。而生活在城镇和交通要道的苗族,为免遭歧视逐渐从汉族习惯。
石阡境内的苗族妇女多穿栏杆线条镶边、袖套绣花的服装。系花围腰,胸襟领扣喜银质,头上包折叠整齐的大圈青帕子,插银花吊吊头饰,耳戴大长银耳环,手戴银圈。苗族的围裙类似百褶裙,裙上多刺绣凤鸟花草,大都喜欢穿青色服装。
县境内的苗族人民,喜欢喝酒吃肉,除家禽家畜外,对飞禽走兽都喜欢,还喜欢吃酸的东西以及腌腊制品,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川”的说法。他们将一时不能吃完的鱼、肉、瓜菜之类配香料加盐腌上封存,经年之后取出炒食,别具风味。
山高林处,层峦叠嶂的高王、聚凤、坪山、甘溪、五德、石固、青阳等偏僻乡,是县内苗族的主要聚居地。
苗族的婚嫁,历来比较自由,大多是本民族开亲,一夫一妻制。以互相对歌选择伴侣,新娘出嫁时不坐轿,也不哭嫁,而是聚集亲友,邻寨青年男女整夜唱歌。迎娶时,新娘要打伞,自己走到婆家。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一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努于四月八日战逝;二是纪念牛王菩萨生辰;三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祖的诞生。六月六日是纪念苗民六个祖先的节日,并把所有的衣服、被子晒出,俗称“六月六晒衣服”。
老板介绍完石阡的几个少数民族,时间也不早了,吴总让田理麦给每人买了一小袋苔茶。
一行人从茶馆出来,又去街市上逛了一圈之后,便回到了宾馆。
回到宾馆之后,又去泡了温泉。
第二天早晨,蒋副会长和导游黄桂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宾馆,导游黄桂落说道:“吴总,我今天的行程主要是看两处民族村寨。在之前,我们到汤山镇是车览一番。”
听说是车览,田理麦笑着说道:“小黄,车览二字是行话吧!?”
导游黄桂蓉笑了笑,没有回答田理麦的话,而是转头对蒋副会长说道:“蒋会长,吴总车上关于汤山镇的讲解就拜托你了!”
蒋副会长仍然吴总的车,导游黄桂蓉坐田理麦他们的车。
上车前行,导游黄桂蓉便解说道:“汤山镇为石阡县城所在地,是石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一九九二年就被列为了批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
“汤山镇的历史文化街区由八一路、府城老街、石板街构成。八一路东西有越城路和长征路,越城路上有万寿宫古建筑群、府文庙、东岳庙、城隍庙等文物景点;长征路有天主教堂关,也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军团指挥部,它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县城古巷道、城隍庙相连;府城老街由醒狮街、新民街、民主街和平桥街四条平直街道贯通而成,全长近两公公里,街宽八米,有建于明代的启灵桥、形成于明清的古街道、巷巷相通的古巷陌和城南古温泉等文化旅游景点;建有仿古城墙的石板街临河而立,与府城老街毗邻背靠,彰显石阡古城风韵。府城老街和石板街北端连接启灵古桥,南端连接城南古温泉,正是这些保存完好的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魅力石阡增添了不尽的风采。”
车子穿街而过,很快便“车览”完毕。之后,直接驱车赶到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到了仡佬族村,导游边带领吴总一行参观游览,边开始讲解: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是佛顶山景区的主体景点,座落在神奇而美丽的佛顶山脚下,南接镇远氵舞阳河,西接遵义地区的大乌江,是一个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秀丽村庄。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现居住着五十户仡佬族人家,有‘仡佬第一村之称,仡佬族是热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进入仡佬村,整个村寨都带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吴总,各位佳宾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停车场,我们将以这个地方作为今天尧上之行的起点。先我将带大家参观这里的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我们石阡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温泉资源,还是一个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期曾两次经过石阡,在这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34年1o月7日,红军某军团在西征途经石阡甘溪时,军团前卫部队遭遇湘﹑桂﹑黔三省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兵力的围追堵截,前卫指挥员指挥前卫部队在这里仓促应战,打响了历史上的甘溪遭遇战。由于红军长期转战崇山峻岭中,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恶劣,加上疾病、饥饿侵袭﹑又是仓促应战,就在尧上这一带,就牺牲了四十多名红军指战员,英雄、烈士们长眠在了这里,解放后政府就修建了这座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让后代们经常缅怀这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英雄们吧!”
导游边走边继续讲解。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对面那几座山峰象不象微微隆起的鱼背呢?因为形状很象两条鲤鱼而得名‘雌雄鲤鱼岭’,‘雄鱼岭’在前,长约四十米,高约二十米。‘雌鱼岭’在后,略显短矮,两条‘鱼’的头部都紧靠着两棵大小不同的侯栗树,尾相连,好象难分难舍。前面的是邓氏祠堂,左边是生态池塘,据传说是两条从长江中飞腾出来欲去求道成仙的鲤鱼,飞到尧上上空时感到口渴,见到地面上有一口鱼塘,便想下来喝点水再继续前行,但是鱼塘太小,连一条鱼都容不下,怎么能容下两条鱼呢?两条鱼就这样被困在了鱼塘,再也不能动弹,最后化作两座小山,大家觉得象吗?
“吴总,现在我们来到这个仡佬寨举行活动的院子里,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葫芦鹰,这葫芦鹰是我们仡佬族的图腾。就象苗族崇拜牛,彝族崇拜火一样,我们尧上仡佬族对鹰以及所有的鸟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为此,仡佬族祖先留下了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敬雀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每家每户都要做糍粑,宰杀猪、牛、羊、马四牲祭祀神鹰,祈祷家业兴旺和五谷丰登。除此以外还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节目:舞毛龙、傩戏、薅草锣鼓、木偶戏等。
“关于‘敬雀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的仡佬族人过着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扰乱了整个村寨的平静,在整个村寨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在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只神鹰叼来一棵仙草,放在一仡佬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家病得轻的人觉得奇怪,就试着吃了一点,立觉病体轻松,就将这棵仙草分给寨内所有的病人吃,结果得病的人都好了。因为神鹰为他们送来了灵丹妙药,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整个村庄人,从此为了纪念挽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神鹰,便将它作为图腾,并世代传承下来。从此,仡佬族人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雀节’。”
导游黄桂蓉带着吴总等一行人来到了寨门口的广场上,很明显,这块广场是后来修建的。
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有两千平方米,为水泥石板结构,旁边有一口生态鱼塘,如果客人夜宿在此,可以到生态鱼塘体验一下垂钓的乐趣。
再往里走,导游黄桂蓉介绍道:
“好,现在我就带大家去寨中看一看,先前我们已经讲过,仡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来到仡佬民族村,要进入山寨,喝拦路酒、听拦路歌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这是我们仡家儿女欢迎远方客人的一种方式。”
走到寨口,果然就有几位姑娘和媳妇来献拦路酒和唱拦路歌。吴总等人笑眯眯地喝了拦路酒。
喝了拦路酒,一行人便往赛中走去。导游黄桂蓉手指着那一片特色房屋介绍道:“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民族村了,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平地就是篝火会场了,每遇有有什么重大节日,全村的人都会聚集在此,燃起篝火举行大联欢,他们的民族特色都会在篝火晚会上得到体现。整个民族文化村无论从服饰到建筑、从餐饮到习俗都明显而完整地保留着仡佬族的特色,由于石阡是多民族杂居,在与汉族长期的交往融合下,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在创造着自己的特色,虽然他们有的穿着汉装,讲着汉话,但是他们的民族特色却融汇在他们的节日和歌舞中。比如惊险神奇的傩堂戏、诙谐幽默的木偶戏、欢声笑语的薅草锣鼓、热情奔放的拦路歌、婀娜多姿的蓑衣舞等,生动地表现我们民族村欢快愉悦的生活情绪。其中,仡佬族的傩堂戏是中国濒临灭绝的保护戏种,里面的上刀山、下火海十分精彩,最为精妙绝伦,一会我们可以在民俗陈列馆中欣赏到。仡佬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过古夜郎国的民族,民间俗语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逐渐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献记载,有红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等称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由于与邻近诸民族的长期交融,语言逐渐生变异,主要使用汉语,并通晓相邻民族的语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