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章 石阡的少数民族(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介绍完了矿泉水,那老板又介绍了石阡的另外几种特色产品。
石阡草凳。在石阡县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一带居住的仡佬族同胞,早期由于居住偏僻交通闭塞,在这里生存,除了绿色食品外,就是大自然赋予他们山中的草药和黄色的稻草。居民睡的是稻草,坐的是草凳。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源于草药和稻草给予他们一个健魄的身体。然而他们生病时许多不愿直接食用药物,而是想把药物通过某种方法间接吸入体内;起初把草药熬成药液浸泡稻草,把稻草编成坐凳。人们通过坐草凳来吸收药物,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由于浸泡后的草凳不能经久耐用。经他们多次实践,用干稻草编成大方条把山中野生的菊花、鱼腥草、双花、公英、白芍、香附子、大血藤、鱼精草、益母草、车前草、皂剌、首乌等中药包入其中卷成实心圆柱体,再用竹篾条捆扎而成,编制的草凳经久耐用,又具有明显的治病、防病功效,特别是对一些妇科病有明显的疗效。
石、木材雕刻:石阡石材、木材雕刻历史久远,在民间到处有能工巧匠,其作品花样繁多,石阡的石、木雕刻艺术乃当今一绝,二00九年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授予“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发实验基地”称号。
石阡石雕艺术所采用原料是梵净山地区独有的“紫袍玉带石”。木雕主原材料是自古以来民间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之称的名贵稀有阴沉木。“紫袍玉带石”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调性极强。用“紫袍玉带石”雕划的作品五彩缤纷,玲珑剔透,晶莹如玉,别具艺术效果;阴沉木因长期深埋,含水丰富,干燥后加工表面十分润泽光亮,手感极佳。
它们的特点是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象逼真,基调为写实和写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封蜡、润色等。其代表作品有八仙过海、九龙护中华、国色天香、龙凤呈祥、金龙护珠、松鹰献技、二龙抢宝、踏雪寻梅、九龙杯”等二十多个品种。
蜡染书法。蜡染是贵州古老的民间工艺,书法是中华大地之瑰宝。将书法与蜡染完美结合,既含高雅独特的书法艺术,又不失民间工艺的蜡染特质,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则是石阡人的独创,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另一片新天地。
老板介绍完几种特色产品,一行人的第一泡茶也喝得差不了。此时,老板又上来加了第二道水。那老板说道:“一道茶,二道品,三道香喷喷,四道、五道淡淡味!”
吴总见那老板非常健谈,便问道:“老板,石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那老板说道:“石阡居住着侗族、仡佬族、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古朴纯正的民风民俗。如依山傍水的侗寨翘脚楼、仡佬族“栏杆”式民居建筑、苗家儿女对歌择伴、仡佬族奇特的丧葬习俗以及民族服饰、饮食、歌舞等无不体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民族风情。还有毛龙灯、茶灯、木偶戏、傩堂戏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生产情趣。”
接着,那老板介绍了仡佬族等几个少数。
仡佬族。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过古夜郎国的民族,民间俗语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逐渐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献记载,有红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等称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由于与邻近诸民族的长期交融,语言逐渐发生变异,主要使用汉语,并通晓相邻民族的语言。
仡佬族部分古语保存于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义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称、自称和他称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石阡保留着丰富的仡佬民俗。诸如:击鼓而歌的娱丧之俗;腊余岁尾的舂傩还愿之俗;过年打糍粑、推绿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测旱涝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时节说春、送财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节玩灯之俗;敬雀、谢土、吃新等节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赖子石”之俗;打薅草锣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亲之俗;送瓜、送宝、送“菩萨”等送子之俗;办“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围之俗;建房说上梁伏筮、订门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先民的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栏”、“千脚棚”、“塌塌房”等。而现在石阡仡佬族人则大多住的是木构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间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龛)以祭天地神灵和祖先,两边是卧室和厨房。卧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终年薪火不绝,上面的木栅用作挂腊肉和辣椒等,用烟薰出来的腊肉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坐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谈。屋前为院坝,用作晾晒粮食、衣物等。院坝左右两边建有厢房,一般为二层楼居建筑,底层供贮存农具和养畜牲之用。楼上为粮仓、住房。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子穿开襟无领长衫,袖子较长,布扣7至9颗,多至11颗,少数无领俗称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领口,袖口及衣服边沿都绣有花纹或用花布条镶以花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喜欢穿绣花勾尖尖鞋。外罩无袖青色长袍,用二、三串珠子悬于颈上以为饰,头上插各种银、铜质装饰品。
仡佬族善于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上。如门窗、栏杆、梁柱、傩戏面具、衣柜、桌椅以及楹联匾额等。石刻多用于石碑、桥梁、牌坊、石墓等,其中石墓雕刻最为精湛。刻有人物、龙凤、狮虎、蝙蝠、麒麟、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等。其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诗文对联笔笔精工。
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巾、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
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兰靛,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布机。明代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术。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染色技术的进步。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新中国成立以后,石阡县城建有民族丝织厂、印染厂、大布厂、竹器社等。
仡佬族的丧葬仪式纷繁复杂,一般有为死者净身、换衣、装殓、开路、绕棺、择地、安葬等仪式。
自古以来仡佬族及其先民的葬式:崖穴葬、岩洞葬、石棺葬、大土包坟等,分布于全县各地,俗称之为:老婆(濮)坟、赖子坟、生基坟、吾公坟。
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而是脚登山,头枕空,与一般顺埋相反,故民间有“横苗倒仡佬”之说。甚至有头顶天脚立地的竖埋方式。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
仡佬族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每逢节日祭祀,或红白喜事,都要煮一碗玉米端上席面,表示对祖先“开荒辟草”的纪念。常用高梁、小米、麦子、红苕、包谷、荞子等酿制米酒。俗称“老火米酒”,四季皆有。有时还将上述农产品,做成粑粑和面条之类,以补充生活。仡佬族人大多喜欢把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做成酸菜和腌菜。还特别喜欢吃辣椒和糯食,每家每户都种植,到谷物成熟时,事先弄一点来吃新,先给狗吃,名为“吃薪节”。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酱、霉豆腐、豆辣椒等。而糯米糍粑,可以炸、烤、煮着吃,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仡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仡佬族的大多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特殊的民族节日,如敬雀节、吃新节、拜树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最具仡佬族特色的要数“敬雀节”和“毛龙节”了。
“敬雀节”是石阡尧上仡佬族人祭祀神鹰和十二只彩凤,祈祷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在古历二月初一举行。尧上祠堂旁的坝子上高耸的葫芦神鹰架就是当地的图腾。“雀”是仡佬族人对飞禽的统称。“敬雀节”这一天,村里人把糍粑送到山上的枝桠上等鸟来食,希望它们不要伤害田土中的禾苗,不要偷吃包谷、红苕、谷子,以保春种秋收,五谷丰登。祭祀由身穿法衣的仡佬族人,在锣鼓声中念念有词中进行,过程庄严肃穆。祭祀结束后,表演极具地方特色的傩堂戏、木偶戏、毛龙、茶灯、铜号唢呐以及仡佬族山歌、民歌、情歌对唱、燃烧篝火等,其中,广为流传的仡佬民歌更是丰富多彩,极俱魅力,如《情姐下河洗衣裳》已唱响华夏大地。
“仡佬毛龙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石阡“仡佬毛龙节”于二00六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侗族。侗族先民为古越人一支,唐代由岭南入黔、湘、桂边境定居,石阡境内侗族有杨、冯、罗、张、王、梁、饶、姚等48个姓氏。其中,以杨姓为最,杨姓多尊崇五代后梁城的刺史杨再思为祖先
侗族妇女穿青色百褶裙,长大裤脚镶花边,束围腰,系飘带,足穿卷鼻云钩鞋。上装分季,一般冬春着右衽无领衣,衬胸襟,头挽盘髻,插银梳或木梳。男子穿右衽无领短衣,长大裤脚,束腰带,青布大包头,后来有所改变,妇女穿长装都是右衽无领,布扣五颗,裤子上裤腰,喜欢包白帕或者丝帕,系绣花围腰,男上装为对襟衣布钮扣五至七颗,老人则穿长衣右衽无领。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介绍完了矿泉水,那老板又介绍了石阡的另外几种特色产品。
石阡草凳。在石阡县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一带居住的仡佬族同胞,早期由于居住偏僻交通闭塞,在这里生存,除了绿色食品外,就是大自然赋予他们山中的草药和黄色的稻草。居民睡的是稻草,坐的是草凳。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源于草药和稻草给予他们一个健魄的身体。然而他们生病时许多不愿直接食用药物,而是想把药物通过某种方法间接吸入体内;起初把草药熬成药液浸泡稻草,把稻草编成坐凳。人们通过坐草凳来吸收药物,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由于浸泡后的草凳不能经久耐用。经他们多次实践,用干稻草编成大方条把山中野生的菊花、鱼腥草、双花、公英、白芍、香附子、大血藤、鱼精草、益母草、车前草、皂剌、首乌等中药包入其中卷成实心圆柱体,再用竹篾条捆扎而成,编制的草凳经久耐用,又具有明显的治病、防病功效,特别是对一些妇科病有明显的疗效。
石、木材雕刻:石阡石材、木材雕刻历史久远,在民间到处有能工巧匠,其作品花样繁多,石阡的石、木雕刻艺术乃当今一绝,二00九年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授予“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发实验基地”称号。
石阡石雕艺术所采用原料是梵净山地区独有的“紫袍玉带石”。木雕主原材料是自古以来民间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之称的名贵稀有阴沉木。“紫袍玉带石”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调性极强。用“紫袍玉带石”雕划的作品五彩缤纷,玲珑剔透,晶莹如玉,别具艺术效果;阴沉木因长期深埋,含水丰富,干燥后加工表面十分润泽光亮,手感极佳。
它们的特点是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象逼真,基调为写实和写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封蜡、润色等。其代表作品有八仙过海、九龙护中华、国色天香、龙凤呈祥、金龙护珠、松鹰献技、二龙抢宝、踏雪寻梅、九龙杯”等二十多个品种。
蜡染书法。蜡染是贵州古老的民间工艺,书法是中华大地之瑰宝。将书法与蜡染完美结合,既含高雅独特的书法艺术,又不失民间工艺的蜡染特质,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则是石阡人的独创,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另一片新天地。
老板介绍完几种特色产品,一行人的第一泡茶也喝得差不了。此时,老板又上来加了第二道水。那老板说道:“一道茶,二道品,三道香喷喷,四道、五道淡淡味!”
吴总见那老板非常健谈,便问道:“老板,石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那老板说道:“石阡居住着侗族、仡佬族、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古朴纯正的民风民俗。如依山傍水的侗寨翘脚楼、仡佬族“栏杆”式民居建筑、苗家儿女对歌择伴、仡佬族奇特的丧葬习俗以及民族服饰、饮食、歌舞等无不体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民族风情。还有毛龙灯、茶灯、木偶戏、傩堂戏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生产情趣。”
接着,那老板介绍了仡佬族等几个少数。
仡佬族。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过古夜郎国的民族,民间俗语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逐渐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献记载,有红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等称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由于与邻近诸民族的长期交融,语言逐渐发生变异,主要使用汉语,并通晓相邻民族的语言。
仡佬族部分古语保存于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义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称、自称和他称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石阡保留着丰富的仡佬民俗。诸如:击鼓而歌的娱丧之俗;腊余岁尾的舂傩还愿之俗;过年打糍粑、推绿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测旱涝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时节说春、送财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节玩灯之俗;敬雀、谢土、吃新等节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赖子石”之俗;打薅草锣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亲之俗;送瓜、送宝、送“菩萨”等送子之俗;办“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围之俗;建房说上梁伏筮、订门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先民的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栏”、“千脚棚”、“塌塌房”等。而现在石阡仡佬族人则大多住的是木构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间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龛)以祭天地神灵和祖先,两边是卧室和厨房。卧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终年薪火不绝,上面的木栅用作挂腊肉和辣椒等,用烟薰出来的腊肉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坐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谈。屋前为院坝,用作晾晒粮食、衣物等。院坝左右两边建有厢房,一般为二层楼居建筑,底层供贮存农具和养畜牲之用。楼上为粮仓、住房。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子穿开襟无领长衫,袖子较长,布扣7至9颗,多至11颗,少数无领俗称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领口,袖口及衣服边沿都绣有花纹或用花布条镶以花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喜欢穿绣花勾尖尖鞋。外罩无袖青色长袍,用二、三串珠子悬于颈上以为饰,头上插各种银、铜质装饰品。
仡佬族善于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上。如门窗、栏杆、梁柱、傩戏面具、衣柜、桌椅以及楹联匾额等。石刻多用于石碑、桥梁、牌坊、石墓等,其中石墓雕刻最为精湛。刻有人物、龙凤、狮虎、蝙蝠、麒麟、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等。其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诗文对联笔笔精工。
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巾、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
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兰靛,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布机。明代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术。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染色技术的进步。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新中国成立以后,石阡县城建有民族丝织厂、印染厂、大布厂、竹器社等。
仡佬族的丧葬仪式纷繁复杂,一般有为死者净身、换衣、装殓、开路、绕棺、择地、安葬等仪式。
自古以来仡佬族及其先民的葬式:崖穴葬、岩洞葬、石棺葬、大土包坟等,分布于全县各地,俗称之为:老婆(濮)坟、赖子坟、生基坟、吾公坟。
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而是脚登山,头枕空,与一般顺埋相反,故民间有“横苗倒仡佬”之说。甚至有头顶天脚立地的竖埋方式。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
仡佬族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每逢节日祭祀,或红白喜事,都要煮一碗玉米端上席面,表示对祖先“开荒辟草”的纪念。常用高梁、小米、麦子、红苕、包谷、荞子等酿制米酒。俗称“老火米酒”,四季皆有。有时还将上述农产品,做成粑粑和面条之类,以补充生活。仡佬族人大多喜欢把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做成酸菜和腌菜。还特别喜欢吃辣椒和糯食,每家每户都种植,到谷物成熟时,事先弄一点来吃新,先给狗吃,名为“吃薪节”。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酱、霉豆腐、豆辣椒等。而糯米糍粑,可以炸、烤、煮着吃,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仡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仡佬族的大多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特殊的民族节日,如敬雀节、吃新节、拜树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最具仡佬族特色的要数“敬雀节”和“毛龙节”了。
“敬雀节”是石阡尧上仡佬族人祭祀神鹰和十二只彩凤,祈祷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在古历二月初一举行。尧上祠堂旁的坝子上高耸的葫芦神鹰架就是当地的图腾。“雀”是仡佬族人对飞禽的统称。“敬雀节”这一天,村里人把糍粑送到山上的枝桠上等鸟来食,希望它们不要伤害田土中的禾苗,不要偷吃包谷、红苕、谷子,以保春种秋收,五谷丰登。祭祀由身穿法衣的仡佬族人,在锣鼓声中念念有词中进行,过程庄严肃穆。祭祀结束后,表演极具地方特色的傩堂戏、木偶戏、毛龙、茶灯、铜号唢呐以及仡佬族山歌、民歌、情歌对唱、燃烧篝火等,其中,广为流传的仡佬民歌更是丰富多彩,极俱魅力,如《情姐下河洗衣裳》已唱响华夏大地。
“仡佬毛龙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石阡“仡佬毛龙节”于二00六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侗族。侗族先民为古越人一支,唐代由岭南入黔、湘、桂边境定居,石阡境内侗族有杨、冯、罗、张、王、梁、饶、姚等48个姓氏。其中,以杨姓为最,杨姓多尊崇五代后梁城的刺史杨再思为祖先
侗族妇女穿青色百褶裙,长大裤脚镶花边,束围腰,系飘带,足穿卷鼻云钩鞋。上装分季,一般冬春着右衽无领衣,衬胸襟,头挽盘髻,插银梳或木梳。男子穿右衽无领短衣,长大裤脚,束腰带,青布大包头,后来有所改变,妇女穿长装都是右衽无领,布扣五颗,裤子上裤腰,喜欢包白帕或者丝帕,系绣花围腰,男上装为对襟衣布钮扣五至七颗,老人则穿长衣右衽无领。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