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0九章 唐崖土司及传说(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崖土司城东北角高坡上,有并列两座明代墓葬,一为土王墓,一为田氏夫人墓,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土王墓封土保存完好,墓葬石室宏大而华丽。椁室以钻凿砂岩垒成。前观为坊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长7米。屋面雕饰筒瓦,脊雕龙首装饰,檐下斗拱明显,5根廊柱形成4间墓室。廊柱长方形,面宽45米,厚6米。柱间宽1至1米。廊室间距85米,高2米。廊顶雕刻圆形藻井饰。再进为4个墓室,前有抹石门8扇。门高65米,厚1米,宽67米左右,门上雕饰格栏。墓室以整块砂石合成,长3米,高5米,两中室宽3米,侧室宽25米。各有石棺床,长7米,宽9米。后有壁龛,高离棺床5米。龛高5米,跨4米,深15米,室间以整块石隔开,厚15米左右。中雕小格窗,宽58米,高9米。窗眼为钱纹图案,可以相望。室顶雕刻藻井,以花为纹饰图案。墓前为八字形祭台,前端各立一小兽,两侧饰以精雕麒麟,高约1米。整个王坟以石建构,十分精工,其建筑格局及装饰实为土司文化的精品之作,很好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水平。
埋葬土王,用心良苦。据传说,当年土王死后,用了四十八口同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内出葬,混淆真伪,以防盗墓。现土司城后山所存不少格局各异墓葬,均无碑刻文字,无法辨认。
田氏夫人墓在土司墓左侧,封土保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和石牌坊。碑宽97米,高9米,基座高45米,有桌几花纹图案。碑面中刻“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记“孝男印官茵宗记“,后题“皇明崇祯岁庚午季夏吉旦立“。在墓前有一较矮小的素面石牌坊,造形简单,无雕饰花纹。牌坊以石建成,高5米,边高5米,中门宽04米,侧门宽4米。牌坊两侧以鼓形石护柱,上以石为坊,凿榫相接。
再上为武略将军覃鼎墓。覃鼎墓附近,有同时期、同型制、同等级的将军墓5座,多无碑记。司城背后玄武山上丛林中,存有不少不同格局的墓葬群。可以断定,这一带为覃氏的家族墓地。
土司城内所见的文化遗物,主要有残瓦、陶器碎片、建筑后的石料残件及毁弃的建筑装饰件等。1986年,当地农民在衙院后发现3颗铜印。其中,一颗为“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长7厘米,厚3厘米,柄长7厘米,重850克。正面刻“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背面右刻“礼部造洪武五年十一月日“,左刻“永宁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元置永宁路,故治所在今叙永县西,明改置永宁卫,移今叙永县,与云南交界,距唐崖司十分遥远。该印显系初建永宁卫时所颁。“明系唐崖土司最倔强“,曾多次征蜀,此印当为胜利品。另两颗为“唐崖长官司印“,篆刻。一颗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周元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中刻“礼曹造“,印沿刻“于字叁佰四十四号“。印长9厘米,厚2厘米,柄长2厘米,重675克。此印为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另一颗背面无文字,印长1厘米,厚8厘米,柄长5厘米,重1100克。此印应为清庭所颁。按清庭规定,吴三桂所颁旧印应上缴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下来了。从制造水平看,前印铸造工艺比较粗糙,篆体字笔划粗而偏方,不规划;后印笔划较细,规则匀称,工艺水平也较高。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还发现石火盆一个,以砂石凿成与今天完全相同的火盆状,长宽7米,高2米;石马槽一个,石兽一尊,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建筑用的石质材料构建比比皆是,还有以花草为饰的花纹砖,青花钱纹瓷片,钱纹中书“泰昌通宝“。土司城中的瓷器出自“碗厂沟“,那里曾烧制过质量上乘的白瓷器具,并发现了窖址及烧窖用的支垫器具。
唐崖土司城是一座带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堡垒式建筑,从背靠陡峭的玄武山,前临奔腾的唐崖河,到随时待命出征的石人、石马,再到镌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石牌坊,以及左右营房、靶场、跑马场和东、北、南三面修建的城墙,从不同侧面传送着唐崖土司英勇善战的土司城重视军事防御的历史信息。三街三八巷三十六院烘托出的繁华景象,显示出土司城社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奴制经济。专门为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而开办的书院,证明唐崖土司学习汉文化的风气比较浓厚;专门为覃氏家庭修建的覃氏宗祠,昭示着他们盛行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在宗教区修建的几大寺庙,昭示着这里曾流行佛教,香火旺盛。传说中的覃氏夫人化解了覃、田两姓土司的恩怨,也显示出唐崖土司的婚姻半径。残存至今的建筑柱基,显露出土司城房屋建筑的“干栏“特色。牌楼上雕刻的“土王出巡“图,传递着土司城特有的礼仪风俗。集中分布的墓葬群和保存至今的碑文,诠释着唐崖土司的丧葬文化。留存至今的民间文学和见诸方志的典礼祭祀,无不承载着古代王城的文化习俗。
因此,400多年前的唐崖土司城曾是方圆1000多公里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则是全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物遗址,具有非常的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要研究土家族,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要研究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
不到唐崖土司城,不容易设想中华民族之缔造曾是何等艰辛。唐崖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是土家族的中心地带;而土家地域,除西南一隅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接壤之外,其余周边都是汉族。就这样一座孤岛,汉代属于“巴人“
之地,唐、宋是“羁糜州“,元、明、清是土司领地,直到清雍正十二年才“改土归流“,纳入华夏“正统“。直到民国时期,土司制度在某些地方还有残存,红军长征中就跟一些西南土司打过交道。
土司城比北京紫禁城还大,就个人享受而言,土皇帝不亚于京城的大皇帝土司品级,“宣慰为上,宣抚次之,长官又次之“。唐崖司在这些品级上几经升降,最后以“唐崖长官司“终场。不论品级如何,唐崖司实际是保持半独立状态,对朝廷承担一定义务,得到朝廷加封,就成了一方“土皇帝“,连土司城也历来被民间尊称为“土司皇城“。唐崖土司在这一方称王称霸,相继十八代,历时460余年,比东西两汉朝加起来还长。
土司城的面积甚至比明清紫禁城还大。明清紫禁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阔约760米,算下来不超过73公顷。唐崖土司城纵横都有1公里,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100公顷,即1500亩)。土司城尽管不到明清北京都城的1/4o,但就“个人享受“而言,土皇帝并不亚于北京的大皇帝。
唐崖土司城濒临唐崖河,此河下游汇入乌江。由土家先民建立的巴子国有一路是沿唐崖河“倒流三千八百里“而下向川东发展的,所以后世唐崖土司与川东的关系颇为密切我们甚至在峨眉、青城都能在建筑上看见唐崖土司城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崖土司城的选址十分高明。东面是唐崖河,西面倚玄武山,南北两面都有溪沟,天然形成一整片向东倾斜的缓坡;四周有充沛的水源,排污也不成问题。城墙沿山脊和河沟的内岸砌置,可谓深沟高垒,翻过玄武山。便可见相当辽阔的良田平坝,使人相信这片“附郭“农耕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土司城,即使遭到围困,也可长期固守。唐崖河东岸“崖岸高峻“,当年自必首先考虑城防,但观瞻上也令人感到雄秀两兼,心驰神往。近年注意保护,四周林木逐渐葱郁正在恢复往昔“王城“气象。
许多民族都有“崇东“的原始信仰,土司城的大方向也是“坐西朝东“占居缓坡,本是鄂西人民聚落的传统规矩,唐崖土司城不过放大了规模。缓坡不占良田,便于引泉排水,而且有利防洪。现在唐崖河下游建了朝阳观水库,回水上溢,超过土司城地界,但水位远在城区之下。可以想见,当年即使山洪瀑发,也无损唐崖土司城分毫。
土司城选取了大方向朝东恐非偶然,值得深考。全世界的许多民族都有“崇东“的原始信仰。中国到两汉六朝还以“东向坐“为尊位,最近报导的西汉景帝阳陵方位坐西向东,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很可能在元代建城之始,土家族还保持着这样的旧习,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唐崖土司城的遗存本来十分丰富,但也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生态同命运,“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为唐崖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到处开田整地,把许多遗迹来了个“扫穴犁庭“。但,巍峨耸立的土司衙门牌坊,形态生动的张飞庙前石人石马,精雕细刻、透着神秘的土司陵和田氏夫人墓,仍然是唐崖的骄傲。湖北境内,除武当山的“治世玄岳“牌坊外,再无一座能超越唐崖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坊。土司陵更可能是全国的唯一。“三街“石板依然完整,“十八巷“也历历可数。城墙多有遗迹可寻,贾家沟一带墙垣更为清晰。其余城内建置,本地父老都可-一指出其位置(见本文所附《唐崖土司城遗址示意图》)。主要建筑都讲究风水、轴线、对景,不难精确定位。在原址作出一些标志,没有什么困难;这能让游人易于想象,发思古之幽情。甚至把一部分作出考古复建,也并非绝无可能。近年为了弘扬土家文化,开展旅游事业,有振兴唐崖之议。这当然须得从长计较,讨论其可行性,详加规划。有人主张将各地有价值而又难于保护的土家吊脚楼迁到唐崖,形成土家民俗村,这是值得郑重考虑的建议。
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唐崖土司城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中国土司制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广泛,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唐崖土司便是这巨大存在最为鲜活的例证“之一“按照《清史稿》的总结,外藩二国,内地七省,都曾遍布土司。雍正十二年夏四月,湖广容美土司(中心在今鹤峰县),首先“改土归流“。紧接其后,五月,“施南宣抚司改设流官“,唐崖属施南,唐崖土司的“气数“到此终结。六月,“湖广忠冈等十五土司改设流官“,整个湖广(湖南湖北)的土司制度被彻底“廓清“(以上引文并见《清史稿·九·世宗纪》)。清政府之所以先对容美、施南迅猛下手,实在因为这一地带深人内地,久为清朝的心腹之患。各土司都曾为“前明“出兵效命,唐崖土司城的牌坊就是明廷对唐崖战功的褒赏。入清之后,大量“不逞之徒“,包括前明遗老,拥入土司领域避难,伺机“蠢动“。李自成余部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打了二十几年游击。吴三桂造反之日,势力也到达湖广诸土司;近年出土的一方“唐崖长官司印“,竟是吴三桂“伪周“所颁。这一切不能不令清廷寝食不安。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唐崖土司城东北角高坡上,有并列两座明代墓葬,一为土王墓,一为田氏夫人墓,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土王墓封土保存完好,墓葬石室宏大而华丽。椁室以钻凿砂岩垒成。前观为坊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长7米。屋面雕饰筒瓦,脊雕龙首装饰,檐下斗拱明显,5根廊柱形成4间墓室。廊柱长方形,面宽45米,厚6米。柱间宽1至1米。廊室间距85米,高2米。廊顶雕刻圆形藻井饰。再进为4个墓室,前有抹石门8扇。门高65米,厚1米,宽67米左右,门上雕饰格栏。墓室以整块砂石合成,长3米,高5米,两中室宽3米,侧室宽25米。各有石棺床,长7米,宽9米。后有壁龛,高离棺床5米。龛高5米,跨4米,深15米,室间以整块石隔开,厚15米左右。中雕小格窗,宽58米,高9米。窗眼为钱纹图案,可以相望。室顶雕刻藻井,以花为纹饰图案。墓前为八字形祭台,前端各立一小兽,两侧饰以精雕麒麟,高约1米。整个王坟以石建构,十分精工,其建筑格局及装饰实为土司文化的精品之作,很好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水平。
埋葬土王,用心良苦。据传说,当年土王死后,用了四十八口同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内出葬,混淆真伪,以防盗墓。现土司城后山所存不少格局各异墓葬,均无碑刻文字,无法辨认。
田氏夫人墓在土司墓左侧,封土保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和石牌坊。碑宽97米,高9米,基座高45米,有桌几花纹图案。碑面中刻“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记“孝男印官茵宗记“,后题“皇明崇祯岁庚午季夏吉旦立“。在墓前有一较矮小的素面石牌坊,造形简单,无雕饰花纹。牌坊以石建成,高5米,边高5米,中门宽04米,侧门宽4米。牌坊两侧以鼓形石护柱,上以石为坊,凿榫相接。
再上为武略将军覃鼎墓。覃鼎墓附近,有同时期、同型制、同等级的将军墓5座,多无碑记。司城背后玄武山上丛林中,存有不少不同格局的墓葬群。可以断定,这一带为覃氏的家族墓地。
土司城内所见的文化遗物,主要有残瓦、陶器碎片、建筑后的石料残件及毁弃的建筑装饰件等。1986年,当地农民在衙院后发现3颗铜印。其中,一颗为“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长7厘米,厚3厘米,柄长7厘米,重850克。正面刻“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背面右刻“礼部造洪武五年十一月日“,左刻“永宁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元置永宁路,故治所在今叙永县西,明改置永宁卫,移今叙永县,与云南交界,距唐崖司十分遥远。该印显系初建永宁卫时所颁。“明系唐崖土司最倔强“,曾多次征蜀,此印当为胜利品。另两颗为“唐崖长官司印“,篆刻。一颗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周元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中刻“礼曹造“,印沿刻“于字叁佰四十四号“。印长9厘米,厚2厘米,柄长2厘米,重675克。此印为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另一颗背面无文字,印长1厘米,厚8厘米,柄长5厘米,重1100克。此印应为清庭所颁。按清庭规定,吴三桂所颁旧印应上缴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下来了。从制造水平看,前印铸造工艺比较粗糙,篆体字笔划粗而偏方,不规划;后印笔划较细,规则匀称,工艺水平也较高。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还发现石火盆一个,以砂石凿成与今天完全相同的火盆状,长宽7米,高2米;石马槽一个,石兽一尊,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建筑用的石质材料构建比比皆是,还有以花草为饰的花纹砖,青花钱纹瓷片,钱纹中书“泰昌通宝“。土司城中的瓷器出自“碗厂沟“,那里曾烧制过质量上乘的白瓷器具,并发现了窖址及烧窖用的支垫器具。
唐崖土司城是一座带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堡垒式建筑,从背靠陡峭的玄武山,前临奔腾的唐崖河,到随时待命出征的石人、石马,再到镌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石牌坊,以及左右营房、靶场、跑马场和东、北、南三面修建的城墙,从不同侧面传送着唐崖土司英勇善战的土司城重视军事防御的历史信息。三街三八巷三十六院烘托出的繁华景象,显示出土司城社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奴制经济。专门为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而开办的书院,证明唐崖土司学习汉文化的风气比较浓厚;专门为覃氏家庭修建的覃氏宗祠,昭示着他们盛行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在宗教区修建的几大寺庙,昭示着这里曾流行佛教,香火旺盛。传说中的覃氏夫人化解了覃、田两姓土司的恩怨,也显示出唐崖土司的婚姻半径。残存至今的建筑柱基,显露出土司城房屋建筑的“干栏“特色。牌楼上雕刻的“土王出巡“图,传递着土司城特有的礼仪风俗。集中分布的墓葬群和保存至今的碑文,诠释着唐崖土司的丧葬文化。留存至今的民间文学和见诸方志的典礼祭祀,无不承载着古代王城的文化习俗。
因此,400多年前的唐崖土司城曾是方圆1000多公里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则是全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物遗址,具有非常的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要研究土家族,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要研究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
不到唐崖土司城,不容易设想中华民族之缔造曾是何等艰辛。唐崖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是土家族的中心地带;而土家地域,除西南一隅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接壤之外,其余周边都是汉族。就这样一座孤岛,汉代属于“巴人“
之地,唐、宋是“羁糜州“,元、明、清是土司领地,直到清雍正十二年才“改土归流“,纳入华夏“正统“。直到民国时期,土司制度在某些地方还有残存,红军长征中就跟一些西南土司打过交道。
土司城比北京紫禁城还大,就个人享受而言,土皇帝不亚于京城的大皇帝土司品级,“宣慰为上,宣抚次之,长官又次之“。唐崖司在这些品级上几经升降,最后以“唐崖长官司“终场。不论品级如何,唐崖司实际是保持半独立状态,对朝廷承担一定义务,得到朝廷加封,就成了一方“土皇帝“,连土司城也历来被民间尊称为“土司皇城“。唐崖土司在这一方称王称霸,相继十八代,历时460余年,比东西两汉朝加起来还长。
土司城的面积甚至比明清紫禁城还大。明清紫禁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阔约760米,算下来不超过73公顷。唐崖土司城纵横都有1公里,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100公顷,即1500亩)。土司城尽管不到明清北京都城的1/4o,但就“个人享受“而言,土皇帝并不亚于北京的大皇帝。
唐崖土司城濒临唐崖河,此河下游汇入乌江。由土家先民建立的巴子国有一路是沿唐崖河“倒流三千八百里“而下向川东发展的,所以后世唐崖土司与川东的关系颇为密切我们甚至在峨眉、青城都能在建筑上看见唐崖土司城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崖土司城的选址十分高明。东面是唐崖河,西面倚玄武山,南北两面都有溪沟,天然形成一整片向东倾斜的缓坡;四周有充沛的水源,排污也不成问题。城墙沿山脊和河沟的内岸砌置,可谓深沟高垒,翻过玄武山。便可见相当辽阔的良田平坝,使人相信这片“附郭“农耕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土司城,即使遭到围困,也可长期固守。唐崖河东岸“崖岸高峻“,当年自必首先考虑城防,但观瞻上也令人感到雄秀两兼,心驰神往。近年注意保护,四周林木逐渐葱郁正在恢复往昔“王城“气象。
许多民族都有“崇东“的原始信仰,土司城的大方向也是“坐西朝东“占居缓坡,本是鄂西人民聚落的传统规矩,唐崖土司城不过放大了规模。缓坡不占良田,便于引泉排水,而且有利防洪。现在唐崖河下游建了朝阳观水库,回水上溢,超过土司城地界,但水位远在城区之下。可以想见,当年即使山洪瀑发,也无损唐崖土司城分毫。
土司城选取了大方向朝东恐非偶然,值得深考。全世界的许多民族都有“崇东“的原始信仰。中国到两汉六朝还以“东向坐“为尊位,最近报导的西汉景帝阳陵方位坐西向东,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很可能在元代建城之始,土家族还保持着这样的旧习,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唐崖土司城的遗存本来十分丰富,但也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生态同命运,“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为唐崖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到处开田整地,把许多遗迹来了个“扫穴犁庭“。但,巍峨耸立的土司衙门牌坊,形态生动的张飞庙前石人石马,精雕细刻、透着神秘的土司陵和田氏夫人墓,仍然是唐崖的骄傲。湖北境内,除武当山的“治世玄岳“牌坊外,再无一座能超越唐崖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坊。土司陵更可能是全国的唯一。“三街“石板依然完整,“十八巷“也历历可数。城墙多有遗迹可寻,贾家沟一带墙垣更为清晰。其余城内建置,本地父老都可-一指出其位置(见本文所附《唐崖土司城遗址示意图》)。主要建筑都讲究风水、轴线、对景,不难精确定位。在原址作出一些标志,没有什么困难;这能让游人易于想象,发思古之幽情。甚至把一部分作出考古复建,也并非绝无可能。近年为了弘扬土家文化,开展旅游事业,有振兴唐崖之议。这当然须得从长计较,讨论其可行性,详加规划。有人主张将各地有价值而又难于保护的土家吊脚楼迁到唐崖,形成土家民俗村,这是值得郑重考虑的建议。
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唐崖土司城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中国土司制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广泛,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唐崖土司便是这巨大存在最为鲜活的例证“之一“按照《清史稿》的总结,外藩二国,内地七省,都曾遍布土司。雍正十二年夏四月,湖广容美土司(中心在今鹤峰县),首先“改土归流“。紧接其后,五月,“施南宣抚司改设流官“,唐崖属施南,唐崖土司的“气数“到此终结。六月,“湖广忠冈等十五土司改设流官“,整个湖广(湖南湖北)的土司制度被彻底“廓清“(以上引文并见《清史稿·九·世宗纪》)。清政府之所以先对容美、施南迅猛下手,实在因为这一地带深人内地,久为清朝的心腹之患。各土司都曾为“前明“出兵效命,唐崖土司城的牌坊就是明廷对唐崖战功的褒赏。入清之后,大量“不逞之徒“,包括前明遗老,拥入土司领域避难,伺机“蠢动“。李自成余部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打了二十几年游击。吴三桂造反之日,势力也到达湖广诸土司;近年出土的一方“唐崖长官司印“,竟是吴三桂“伪周“所颁。这一切不能不令清廷寝食不安。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