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岑文本的警告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19.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安汉王府
“先生这几日去那了,怎么不见你呢”,“哦,殿下还能记得老臣还真是难得啊”。
“殿下,你很得意啊,每日饮宴不断,前呼后拥,真是羡煞旁人啊”,岑文本阴阳怪气的说着李恪。
李恪不明白差事办的如此的好,老师应该高兴才是啊。不过他也知道岑文本是真心为他好的,连忙起身请老师坐下。看到李恪如此的殷勤,岑文本叹了一口气,也不好再冷着脸教训李恪了。
岑文本:“陛下给了你那么多的钱粮,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难道不怕颉利加害你吗,还有万一突利出卖于你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李恪:“学生此去有先生的良谋和柴绍的数万大军为后盾,出手的时候就有七分的把握,越大的风险收益不是越大吗”
李恪的宽慰并没有让岑文本的高兴起来,在岑文本看来,李恪这次其实得到的收益并不多,反而成全了别人。
“殿下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了是吗,那比韩信,彭越如何呢,他们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功劳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他们都被早早的诛杀了呢。”
李恪:“还请先生教我”
岑文本:“为人臣子者要是让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皇帝还大,所立的功勋比皇帝还高,封地比皇田还要多,那这个人的死期就不远了。
做皇子也是如此,殿下不过是亲王,如果让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储君都大,功劳比储君都高,食邑和储君差不多,那么和太子亲近的人他们就会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陛下春秋正盛,不会容的那个皇子在北伐的国策上超过他,那他就会转过身来对付你,到时候你怎么办呢。
毕竟太子是陛下自己立的,你觉得他会因为你能干,功劳大而在这将要打国仗的时候动摇储位吗”
岑文本看李恪在那思虑自己说的话接着道:“这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是个念旧的人,可殿下你呢,回城那日不少的文武都去恭迎殿下,可你注意到那些秦王府的文武了没有,殿下可能没顾得过来,就在你不远处,他们都去送罗艺了,太子亲自扶灵并为罗艺勒石,这可着实让东宫等到不少重臣的好感啊,你觉得在陛下那里会怎么比较你和太子呢。”
听到岑文本说道这他才明白自己是把那个因他而死罗艺给忘了,给人留下了薄情寡恩的印象。
在那些朝中重臣眼里,一个能干的皇子远不如一个念旧的,而李承乾不念旧恶,不顾储君至尊,为一个曾经的罪人扶灵,充分展示了大国储君的风度和对民族英雄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父皇的心。
岑文本知道李恪长久的受东宫的压迫,差事办的如此漂亮难免得意忘形。不过这尾收的不好,让东宫捡了个大便宜,这也说明李恪的心智还远没有李承乾成熟。
“好在殿下的这次差事是办的还是不错,不仅给陛下争得了脸面,而且对于殿下在民间的名声也是好的。这对殿下今后的路大有裨益。”
李恪:“先生教训的是,可眼下应该如何呢”。
“殿下年纪还小,办事难免不周全,为了北伐不管罗艺曾经犯了什么罪,就凭他是抗击突厥掩护皇子而死的,那他就是一个英雄,也必须是一个英雄,朝廷因此可以团结人心,所以说什么样的哀荣都不为过。
东宫的那位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啊,辨事如此之准,如此之快,咱们输的不冤。
臣已经以殿下的名义向陛下上了奏本,请追晋罗艺为冀国公辅国大将军,虽然有些晚了聊胜于无吧,至于这封地一事,殿下还是要考虑清楚的,不能因小失大啊。”
老实说李恪后悔了,怪自己怎么就能如此的短视,还真是胜易生骄。让眼前的赞声和利益蒙住了双眼,白白让东宫捞了个好名声。
李恪:“照先生这么说,这五百户的封邑还真是烫手,学生这就进宫向父皇请辞。”
太极宫承庆殿
“恪儿,这次的差事办的不错赏赐是应该的嘛,为什么要请辞呢”,李世民笑着对李恪说。
李恪跪坐在下面,微微的躬了下上身恭敬回道:“回父皇,此次能换回这些百姓,一来是仰仗父皇天威,二是边境数十万的将士的震慑,让颉利不敢妄动,儿臣不敢贪功。”
“况且还连累了罗艺将军殉国,儿臣这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儿臣上的追封罗将军的奏表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听了李恪说到罗艺,李世民不由的笑了一下,自己这个儿子终究还是反应过来,大唐需要树立一个抗击突厥的典范,用来激励人心。
李恪从定襄回来后只字不提罗艺的事,而李承乾却反其道而行之,给予罗艺极大的哀荣,虽然众臣明面上没说什么,但谁心里还没杆称呢,李恪肯定是弄清楚了形式才上的那份奏本。
“罗艺死的英勇,是我唐将的典范,你和太子的奏本朕都看了,已经给弘文殿下旨了,这事你也别太往心里去,战死沙场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既然你不想要这五百户的封邑,那朕晋升你为蜀王,也算是对你此次出使颉利的嘉奖。”
话罢,李恪赶紧向父亲磕头谢恩,李世民抬手虚扶了李恪一下,示意他就不要多礼了。
李世民:“对于突利的事,你怎么看”。
“父皇,儿臣以为可以一试,自始毕暴毙后,突利并没有得到本来就应该属于他的汗位,难免心生怨恨。
但颉利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要不是有长老们护着,他会和那些反对颉利的头人一样被颉利处理掉。
至于他要求父皇亲自去边界谈判是因为颉利在草原势力极大,他还带着几万父老,如果没有万分的把握,他不会冒着被灭族的风险和我朝结盟的,从此人谨慎的态度就足以让人放心和其合作。
另一方面是想看看我朝的诚意,胡人在我们眼中背信弃义,可在他们眼中也怕中原王朝自身强大后学汉武帝灭匈奴之举,前车之鉴啊。”
长安汉王府
“先生这几日去那了,怎么不见你呢”,“哦,殿下还能记得老臣还真是难得啊”。
“殿下,你很得意啊,每日饮宴不断,前呼后拥,真是羡煞旁人啊”,岑文本阴阳怪气的说着李恪。
李恪不明白差事办的如此的好,老师应该高兴才是啊。不过他也知道岑文本是真心为他好的,连忙起身请老师坐下。看到李恪如此的殷勤,岑文本叹了一口气,也不好再冷着脸教训李恪了。
岑文本:“陛下给了你那么多的钱粮,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难道不怕颉利加害你吗,还有万一突利出卖于你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李恪:“学生此去有先生的良谋和柴绍的数万大军为后盾,出手的时候就有七分的把握,越大的风险收益不是越大吗”
李恪的宽慰并没有让岑文本的高兴起来,在岑文本看来,李恪这次其实得到的收益并不多,反而成全了别人。
“殿下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了是吗,那比韩信,彭越如何呢,他们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功劳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他们都被早早的诛杀了呢。”
李恪:“还请先生教我”
岑文本:“为人臣子者要是让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皇帝还大,所立的功勋比皇帝还高,封地比皇田还要多,那这个人的死期就不远了。
做皇子也是如此,殿下不过是亲王,如果让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储君都大,功劳比储君都高,食邑和储君差不多,那么和太子亲近的人他们就会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陛下春秋正盛,不会容的那个皇子在北伐的国策上超过他,那他就会转过身来对付你,到时候你怎么办呢。
毕竟太子是陛下自己立的,你觉得他会因为你能干,功劳大而在这将要打国仗的时候动摇储位吗”
岑文本看李恪在那思虑自己说的话接着道:“这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是个念旧的人,可殿下你呢,回城那日不少的文武都去恭迎殿下,可你注意到那些秦王府的文武了没有,殿下可能没顾得过来,就在你不远处,他们都去送罗艺了,太子亲自扶灵并为罗艺勒石,这可着实让东宫等到不少重臣的好感啊,你觉得在陛下那里会怎么比较你和太子呢。”
听到岑文本说道这他才明白自己是把那个因他而死罗艺给忘了,给人留下了薄情寡恩的印象。
在那些朝中重臣眼里,一个能干的皇子远不如一个念旧的,而李承乾不念旧恶,不顾储君至尊,为一个曾经的罪人扶灵,充分展示了大国储君的风度和对民族英雄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父皇的心。
岑文本知道李恪长久的受东宫的压迫,差事办的如此漂亮难免得意忘形。不过这尾收的不好,让东宫捡了个大便宜,这也说明李恪的心智还远没有李承乾成熟。
“好在殿下的这次差事是办的还是不错,不仅给陛下争得了脸面,而且对于殿下在民间的名声也是好的。这对殿下今后的路大有裨益。”
李恪:“先生教训的是,可眼下应该如何呢”。
“殿下年纪还小,办事难免不周全,为了北伐不管罗艺曾经犯了什么罪,就凭他是抗击突厥掩护皇子而死的,那他就是一个英雄,也必须是一个英雄,朝廷因此可以团结人心,所以说什么样的哀荣都不为过。
东宫的那位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啊,辨事如此之准,如此之快,咱们输的不冤。
臣已经以殿下的名义向陛下上了奏本,请追晋罗艺为冀国公辅国大将军,虽然有些晚了聊胜于无吧,至于这封地一事,殿下还是要考虑清楚的,不能因小失大啊。”
老实说李恪后悔了,怪自己怎么就能如此的短视,还真是胜易生骄。让眼前的赞声和利益蒙住了双眼,白白让东宫捞了个好名声。
李恪:“照先生这么说,这五百户的封邑还真是烫手,学生这就进宫向父皇请辞。”
太极宫承庆殿
“恪儿,这次的差事办的不错赏赐是应该的嘛,为什么要请辞呢”,李世民笑着对李恪说。
李恪跪坐在下面,微微的躬了下上身恭敬回道:“回父皇,此次能换回这些百姓,一来是仰仗父皇天威,二是边境数十万的将士的震慑,让颉利不敢妄动,儿臣不敢贪功。”
“况且还连累了罗艺将军殉国,儿臣这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儿臣上的追封罗将军的奏表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听了李恪说到罗艺,李世民不由的笑了一下,自己这个儿子终究还是反应过来,大唐需要树立一个抗击突厥的典范,用来激励人心。
李恪从定襄回来后只字不提罗艺的事,而李承乾却反其道而行之,给予罗艺极大的哀荣,虽然众臣明面上没说什么,但谁心里还没杆称呢,李恪肯定是弄清楚了形式才上的那份奏本。
“罗艺死的英勇,是我唐将的典范,你和太子的奏本朕都看了,已经给弘文殿下旨了,这事你也别太往心里去,战死沙场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既然你不想要这五百户的封邑,那朕晋升你为蜀王,也算是对你此次出使颉利的嘉奖。”
话罢,李恪赶紧向父亲磕头谢恩,李世民抬手虚扶了李恪一下,示意他就不要多礼了。
李世民:“对于突利的事,你怎么看”。
“父皇,儿臣以为可以一试,自始毕暴毙后,突利并没有得到本来就应该属于他的汗位,难免心生怨恨。
但颉利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要不是有长老们护着,他会和那些反对颉利的头人一样被颉利处理掉。
至于他要求父皇亲自去边界谈判是因为颉利在草原势力极大,他还带着几万父老,如果没有万分的把握,他不会冒着被灭族的风险和我朝结盟的,从此人谨慎的态度就足以让人放心和其合作。
另一方面是想看看我朝的诚意,胡人在我们眼中背信弃义,可在他们眼中也怕中原王朝自身强大后学汉武帝灭匈奴之举,前车之鉴啊。”